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森林生态学
释义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之间及其与森林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内容包括森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因子)、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系统。目的是阐明森林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控制的原理,为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提高其生物产量,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能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提供理论基础。

简介

森林生态学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认识森林的形成、发展、演变、分布、林木的生长发育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地位与作用机制。

学习森林生态学需要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为基础,同时森林生态学又是专业课程(如森林经理学、营林学、森林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是一门承上启下的重要课程。

从19世纪60年代生态学的概念逐渐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学后,生态学在其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林业生产实践和林业的教育,科学研究,又促进了森林生态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森林生态学的内容最初包括在造林学和林业概论中,如德国K.加伊尔的《造林学》和W.施利希的《林业手册》等都是如此。

20世纪初,森林生态学成为造林学或森林学的主要部分,如德国H.迈尔所著《造林学》中的自然法则基础、日本本多静六所著《造林学》的前论和俄国Γ.Ф.莫罗佐夫所著的《森林学》等。20年代以后森林生态学逐渐形成不同名称的独立学科,如日本镝木德二的《森林立地学》、美国J.W.涂迈的《造林学基础》、德国A.登格勒的《造林学生态学基础》、美国F.S.贝克的《造林学原理》、日本河田杰的《森林生态学》和美国S.H.斯珀尔的《森森生态学》等。在中国,20世纪初期森林生态学的内容也在《林学概论》和《造林学》中讲授,2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成《造林学》前论、《森林立地学》、《造林学原理》、《造林原论》、《林学原理》或《森林生态学》等不同名称的独立课程。60年代系统论引入生态学后,又产生了“森林生态系统”理论,并在计算数学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又于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森林生态系统工程”理论。现在,森林生态学已逐渐形成一门独立而较完整的学科。

分支学科

1、树木生态学(森林个体生态学)。主要研究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适应能力(抗性)、生长发育规律、形态解剖特征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

2、森林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生物(主要是树木)的种群结构(年龄、数量、大小)、发生、发展、分布规律(格局)、季节变化、环境条件、繁殖更新和消长动能等。

3、森林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结构特征、类型划分、生境变化、发展演替以及开发利用等。

4、森林生态系统学。是系统论和生态学的结合。把森林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研究其中各个系统的组成排序、整体结构、发展演替、动态变化、物能流动、信息传递规律和系统的潜在生产力。通过计算模拟,提出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的模型,以期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定性描述阶段。对群落结构、类型划分和地理分布都采用静态描述;对群落的演替变化,如群落的建立、发育、成熟、消失规律,加速、延缓或改变自然演替的途径等则采用动态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使之数量化和模型化,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热力学熵变理论和信息论现已被用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种群消长、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工程则用于森林以及农业、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求实现其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近年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

当前世界上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能源、环境、资源利用等都与森林密切相关,都涉及森林生态学问题。因此,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求准确预测系统的变化,提出最佳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方案,并发展边缘分支学科,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学术目标

重要作用

森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森林生态学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思想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方法及知识更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森林生态学作为一门应用生态学,要求学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在继承传统森林生态学主干框架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法国等国外大学生态学课程的先进内容,结合中国林业实际情况,加强人工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重建与恢复、农林复合经营等知识内容的更新,通过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了解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突出生态理论对林业实践的指导作用。

课程重点

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重点在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加强学生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其野外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森林生态学课程的重点是森林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认识森林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重点在森林与环境、森林种群、森林群落及森林生态系统4个章节,这也是本课程的难点。

对于重点和难点,从授课时序合理分配。四个难点分别放在课程的四个部分。将森林生态系统部分内容提到第一部分,总领全局,突出生态系统是目前森林生态学研究最基本的观点。以下分别从个体、种群和群落三个部分加以分论,以前后的逻辑关系既分散了难点,又有利于各知识点的相互穿插。

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森林生态学的研究,除借助于传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法及其最新成就外,还借助于气象学、水文学的知识,以及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由于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对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使之数量化和模型化,森林生态学的研究进入了定量阶段。

精敏测算仪器,如自记红外线气体分析仪、自记分光光度计、氧弹或热量计,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的应用,也为定量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林业遥感技术的应用,使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热力学熵变理论和信息论现已被用来解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种群消长、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能量耗散规律;系统工程则用于森林以及农业、草原、水域等生态系统的综合控制和管理,以求实现其最优结构和高效功能。

近年提出的生态界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是从存在于生物与环境间的界面层的性质、结构、功能和作用,直接探索生态系统的运动规律,又使生态学关于生物与环境之间因果关系的传统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改变。

社会问题

当前世界上的重大社会问题,诸如能源、环境、资源利用等都与森林密切相关,都涉及森林生态学问题。因此,应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研究树种特性、种群消长、种间关系、系统结构、物能流动、信息传递等运动规律,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以求准确预测系统的变化,提出最佳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经营方案,并发展边缘分支学科,已成为森林生态学面临的紧迫任务。

相关书籍

书名:森林生态学-(修订版)

图书编号:2398238

出版社:中国林业

定价:32.0

ISBN:750383665

作者:薛建辉

出版日期: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组成森林的不同生物种类之间及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个体生态——研究构成森林的各种林木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种群生态——研究森林生物种群的形成与变化规律、种内与种间关系;群落生态——研究群落的形成、演替与环境条件的动态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转化规律;景观生态——研究景观要素、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规律。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反映森林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碳循环、森林生态监测与效益评价等章节都反映了近年来森林生态学新的研究领域及热点问题,对于认识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的作用规律,并应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林学、园林、水土保持、环境科学等专业的生态学教材,也可供从事林业、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和关注生态建设事业的人员阅读。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分支学科与研究方法

1.1.1 研究对象与分支学科

1.1.2 研究方法

1.2 生态学的发展

1.2.1 经典生态学

1.2.2 现代生态学

1.3 森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1.4 森林生态学发展简史

1.5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5.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1.5.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6 森林的生态作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1.6.1 可持续林业的概念

1.6.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

1.6.3 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第2章 森林与环境

2.1 森林、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1.1 森林的概念

2.1.2 环境的概念

2.1.3 环境的类型

2.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

2.2.1 生态因子的概念

2.2.2 生态因子的分类

2.2.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2.3 光因子

2.3.1 光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2.3.2 光的生态作用

2.3.3 树种的耐荫性

2.4 温度因子

2.4.1 温度的变化规律

2.4.2 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2.4.3 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2.4.4 温度与树种分布

2.5 水分因子

2.5.1 不同形态的水及其生态意义

2.5.2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生态适应

2.5.3 森林对水分的调节作用

2.6 大气因子

2.6.1 大气成分的生态作用

2.6.2 大气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2.6.3 风与植物的生态关系

2.7 土壤因子

2.7.1 土壤对林木的影响

2.7.2 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2.8 地形因子

2.8.1 地形的概念

2.8.2 地形因子的生态意义

2.8.3 地形对森林的影响

2.9 火因子

2.9.1 火的发生条件与林火类型

2.9.2 火对土壤的影响

2.9.3 火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的适应

2.9.4 火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3.1 种群的基本概念

3.2 种群的基本特征

3.2.1 种群密度

3.2.2 种群的空间结构

3.2.3 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3.2.4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3.2.5 生命表

……

第4章 群落种内与种间关系

第5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

第6章 森林群落演替

第7章 森林生态系统组成与结构

第8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第9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10章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第11章 森林景观生态原理

第12章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保护

第13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第14章 森林生态环境检测与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5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