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115师 |
释义 | 八路军第115师,不但是八路军编制上的第一师,而且也是八路军中最先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并第一个与日军进行交战的师。它是名副其实的八路军第一师。 中文名: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15师 师长:林彪 副师长:聂荣臻 政训处主任:罗荣桓 参谋长:周昆 概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第115师,不但是八路军编制上的第一师,而且也是八路军中最先从陕北出发,渡过黄河,并第一个与日军进行交战的师。它是名副其实的八路军第一师。 简介沿革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委会正式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第18集团军。朱德为八路军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设立总指挥部,下辖3个师,每师辖2个旅,每旅辖2个团。每师定员为1.5万人。 师长:林彪,军事家,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参加南昌起义、湘南武装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师长,取得平型关大捷。 副师长:聂荣臻,字福骈,四川江津(现重庆市江津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终年93岁。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将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及红军第74师合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所辖第343旅、第344旅分别由红军第1军团、第15军团改编组成。红一方面军机关和红军第74师分别改编为第115师机关和师直属队。 序列1937年8月 林彪任115师师长,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聂荣臻任副师长,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周昆任 参谋长,萧华任政训处副主任。 司令部作战科 科长王秉璋 侦察科科长苏 静 管理科科长石新安 政训处宣传部 部长肖向荣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叶青山、副部长谷广善 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政治处主任罗元发。 第343旅旅长 陈 光、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副旅长周建屏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谋长陈士榘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副团长邓 华 第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 勇 政训处主任符竹庭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 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副旅长黄克诚当时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谋长卢绍武 第687团团长张绍东 副团长韩振纪 第688团团长陈锦秀 副团长田守尧 政训处主任刘 震 1938年4月 师长林彪,政治委员 罗荣桓,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兼) 司令部 第1科科长王秉璋 第2科科长苏 静 第3科科长仿桂安 第4科科长石新安 政治部 总务处处长梁必业 组织部部长黄 励 宣传部部长肖向荣 锄奸部部长朱涤新 民运部部长潘振武 敌工部部长潘振武(兼)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 卫生部部长戴正华副部长谷广善 第343旅旅长陈光 李天佑(代)、政治委员 肖华、参谋长 陈士榘、政治部主任 肖华(兼) 第685团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吴文玉、副团长梁兴初、参谋长彭明治、政治处主任王凤鸣 第686团团长李天佑 杨 勇(代)、政治委员 杨勇、参谋长 彭雄、政治处主任曾思玉 补充团团长邓克明、政治委员王麓水、参谋长 刘德明、政治处主任杨 忠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政治部主任 黄克诚(兼)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治委员 赵凌波 第688团团长韦 杰、政治委员 刘震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崔田民、政治处主任黄惠良 第31游击支队支队长邢仁甫 政治部长周砚波副部长崔月楠 第10支队司令员张维翰、政治部主任王幼平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 吕志恒、政治部主任 林一山 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姚仲明 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 林一 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 司令员洪涛、政治委员黎 玉 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主席张北华、副主席葛杨斋 胶东游击第3支队支队长郑耀南、副支队长 周亚泉 1938年12月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代师长 陈光、政治部副主任 黄励、供给部长邝任农、政治处主任王秉璋 第686团团长杨勇、参谋长 彭雄 苏鲁豫支队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副支队长 梁兴初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肖华、副司令员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支队长曾国华、政治委员王叙坤 第4团团长褚连三、政治委员朱廷宪 第5团团长龙书金、政治委员 曾庆洪 第6团团长张策平、政治委员 赖国清 第6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周贯五 第7团团长李子英、政治委员崔月楠 第8团团长杨柳新、政治委员陈 德 第9团团长杨铮侯 津浦支队支队长孙继先、政治委员潘寿才 第344旅旅长徐海东、杨得志(代)、政治委员黄克诚、副旅长 杨得志 第687团团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 第688团团长 韦 杰、政治处主任刘昌恒 第689团团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康志强 独立团团长 刘 震、政治委员高农斧 挺进纵队队长覃健、政治委员常玉清 独立支队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副支队长黄骅、政治部主任王麓水 第1团团长刘德明、政治委员王麓水(兼) 第2团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马佩勋 1939年冬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 罗荣桓、代师长 陈光、政治部副主任 黄励、供给部长 邝任农 司令部 参谋处长王秉璋、作战科长张雄、侦察科长李作鹏、教育科长袁仲贤、管理科长石新安、机要科长杨初振 政治部 秘书长苏孝顺、组织部长黄 励(兼)、宣传部长陈明、锄奸部长朱涤新、民运部长潘振武 供给部部长邝任农、政治委员彭显伦 卫生部部长谷广善、政治委员 彭嘉庆 师教导大队大队长 胡大荣、政治委员 刘兴元 特务团团长吴世安、政治委员王根培 第686团(归师指挥)团长张仁初、政治委员刘西元 苏鲁支队司令员张光中、政治委员 彭嘉庆 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肖华、参谋长邓克明、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5支队 支队长 曾国华、政治委员 王叙坤 第5团 团长 龙书金、政治委员 李宽和 第6团 团长 张策平、政治委员 赖国清 第6支队 支队长 邢仁甫 政治委员 周贯五 第7团 团长 李子英、政治委员 崔月楠 第8团 团长 杨铮侯、政治委员 陈 德 太山支队 支队长 牟宜之、政治委员 王斌三 津南支队 支队长 李宽和 商河支队 支队长 李逸民 乐陵支队 支队长 王亦山 鲁北支队 支队长 王叙坤(兼) 阳信支队 支队长 张卓庭 宁津支队 支队长 李玉桢 津浦支队 支队长 孙继先、政治委员 潘寿才 独立旅兼鲁西军区 旅长兼政治委员杨勇、副旅长段君毅 第1团 团长周海彬、政治委员戴润生 第2团兼运西军分区 团长匡斌、政治委员张国华 第3团 团长卢迪、政治委员刘星 第6支队兼太西军分区 支队长何光宇、政治委员张北华 苏鲁豫支队 支队长彭明治、政治委员吴文玉、副支队长梁兴初 第1大队 大队长胡炳云、政治委员田维扬 第2大队 第3大队 大队长周长胜、政治委员冯志祥 第4大队 大队长梁兴初(兼)、政治委员王凤鸣 独立支队 支队长陈士榘、政治委员林枫、副支队长黄骅 第1团 团长杨尚儒、政治委员刘振球 第2团 团长何以祥、政治委员曾明桃 1943年4月 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 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 司令部 参谋处 处长 李作鹏 作战科 科长 阎捷三 通信科 科长 闻述尧 管理科 科长 何敬之 机要科 科长 苏蕴山 情报处 处长 邝任农 政治部 秘书长 梁必业 组织部 部长 梁必业(兼) 宣传部 部长 赖可可 保卫部 部长 苏孝顺 敌工部 部长 张梓祯 统战部 部长 谷 牧 人武部 部长 朱则民 供给部 部长吕麟、政治委员周 贤 卫生部 部长白备五、政治委员谷广善 军区特务团团长张仁初、政治处主任杨士颖 军区教导第1团 政治委员张雄、副团长袁仲贤 胶东军区 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 第13团 团长聂凤智、政治委员李丙令 第14团 团长严似海、政治委员李华 第16团 团长巫金锋、政治委员廖海光 东海军分区 司令员刘涌、政治委员仲曦东 北海军分区 司令员孙端夫、政治委员王夷藜 西海军分区 司令员陈华堂、政治委员吕明仁(代) 南海军分区 政治委员刘仲华、副司令员卜才 警备团 政治委员王云九 教导第2团 政治委员刘浩天 鲁中军区 司令员王建安、政治委员罗舜初 第1团 团长李福泽、政治委员王文轩 第2团 团长陈 奇、政治委员李伯秋 第4团 团 长 周长胜、政治委员丁秋生 第1军分区 司令员廖容标、政治委员林乎加 第2军分区 司令员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一平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赵 杰 政治委员 董 琰 鲁南军区 司令员 张光中 政治委员 王麓水 第3团 团 长 王吉文 政治委员 刘 春 第5团 团 长 贾耀祥 政治委员 王六生 沂河支队 支队长 王献庭 政治委员 韩去非 运河支队 支队长 邵剑秋 政治委员 于化棋 独立支队 支队长 张新华 政治委员 孟昭煜 尼山支队 支队长 董鸣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清河军区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直属团 团 长 郑大林 政治委员 孙 正 清东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岳拙元 清西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清中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 程绪润 政治委员 张文涛 垦区军分区(独立团) 团 长 王兆相 政治委员 张辑光 冀鲁边军区 司令员 邢仁甫 政 治 委员 王卓如 副司令员 黄 骅 副政治委员 周贯五 特务团 团 长 陈子芹 政治委员 傅炳翰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傅继泽 政治委员 彭瑞林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龙书金 政治委员 曾旭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杨铮侯 政治委员 李广文 回民支队 支队长 王连芳 政治委员 刘杰民 滨海军区 司令员 陈士渠 政治委员 符竹庭 第4团 团 长 罗华生、政治委员 吴 岱 第6团 团 长 曾国华、政治委员 刘西元 第13团 团 长 梁兴初、政治委员 覃士冕 警备团 团 长 朱其、政治委员 赵 昭 1945年9月 115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 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黎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 司令部 参谋处 处 长 李作鹏 通信科 科 长 周 涌 机要科 科 长 苏蕴山 管理科 科 长 邱国光 政治部 秘书长 苏孝顺 组织部 部 长 谢有法 宣传部 部 长 陈 沂 保卫部 部 长 苏孝顺(兼) 敌工部 部 长 张梓桢 人武部 部 长 朱则民 后勤部 部 长 吕 麟 政治委员 何敬之 卫生部 部 长 黄 农 政治委员 谷广善 第1师 师 长 梁兴初 政治委员 梁必业 参谋长 李梓斌 政治部主任 刘西元 第1团团长 唐青山 政治委员 吴 岱 第2团团长 江拥辉 政治委员 高先贵 第3团团长 刘善福 政治委员 钟生栋 第2师 师 长 罗华生 政治委员 刘兴元 参谋长 贺东生 政治部主任 王树君 第4团团长 杨大易 政治委员 杨廷昌 第5团团长 叶健民 政治委员 黎新民 第6团团长 江 潮 政治委员 李振邦 第3师 师长 王建安 政治委员 周郝萍 副师长 胡奇才 参谋长 李福泽 政治部主任 王文轩 第7团团长 钟本才 政治委员 李 改 第8团团长 陈 奇 第9团团长 岳 峻 政治委员 荀在松 第4师 师长 廖容标 政治委员 王一平 副师长 周长胜 参谋长 周长胜(兼) 政治部主任 欧阳平 第10团团长 高文然 政治委员 曹普南(代) 第11团团长 翟明仁 政治委员 张 俄 参谋长 王恒三 第12团团长 方明胜 政治委员 张 健 第5师 师长 吴克华 政治委员 彭嘉庆 参谋长 卜 才 政治部主任 刘浩天 第13团团长 夏侯苏民(代) 政治委员 车学藻 第14团团长 杜永海 政治委员 王伟之 第6师 师长 聂凤智 政治委员 李丙令 副师长 蔡正国 参谋长 蔡正国(兼) 政治部主任 李冠元 第16团团长 江燮元 政治委员 田 野(代) 第7师 师 长 杨国夫 政治委员 周贯五 副师长 龙书金 参谋长 阎捷三 政治部主任 徐斌洲 第8师 师 长 王麓水 政治委员 王麓水(兼) 副师长 何以祥 参谋主任 马冠三 政治部主任 曾明桃 第22团团长 王吉文 政治委员 陈德先 第23团团长 陈士法 政治委员 王六生 第24团团长 贾耀祥 政治委员 李刑山 鲁中军区 司令员 王建安 政治委员 罗舜初 副司令员 邝任农 政治部主任 李培南 副主任 王一平 第1军分区司令员 钱 钧 政治委员 林乎加 副政治委员 李伯秋 参谋处长 刘国柱 第2军分区司令员 吴瑞林 政治委员 王 涛 副司令员 封振武 副政治委员 孔繁彬 第3军分区司令员 胡奇才 政治委员 刘莱夫 副司令员 单 洪 政治部主任 张开云 第4军分区司令员 孙继先 政治委员 霍士廉 副政治委员 李耀文 参谋长 张耀辉 第5军分区 司令员 陈 奇 鲁南军区 司令员 张光中 政治委员 王麓水 副司令员 万春圃 政治部主任 丁秋生 参谋处长 来光祖 第1军分区(兼第3团) 司 令 员 贺 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副政治委员 刘 春 参谋长 蔺 毅 第2军分区 司 令 员 张 雄 政治委员 张 雄(兼) 参谋长 阎 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胡大荣 副司令员 王献庭 副政治委员 李 青 参谋长 陈士发 独立支队 政治委员 张洪仪 滨海军区 司 令 员 陈士榘 政治委员 唐 亮 副司令员 万 毅 政治部主任 赖可可 参谋处长 张仁初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黎有章 政治委员 王众音 副司令员 侯世奎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覃士冕 政治委员 谷 牧 参 谋 长 严似海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赵 杰 政治委员 田海山 副政治委员 王建青 政治部主任 黄玉昆 独立第1团 团 长 迟耀东 政治委员 于应龙 副团长 陈树云 滨海支队 支队长 万 毅(兼) 政治委员 王维平 副支队长 彭景文 参谋长 管松涛 政治部主任 王维平(兼) 副参谋长 阎 普 第1团 团 长 彭景文(兼) 政治委员 张 翼 副团长 刘 华 第2团 团 长 管松涛(兼) 张致善(后) 副团长 翟仲高 第3团 团 长 阎 普(兼) 副团长 程书林 胶东军区 司 令 员 许世友 政治委员 林 浩 副司令员 袁仲贤 参谋长 袁仲贤(兼) 政治部主任 彭嘉庆 副 主 任 欧阳文 参谋处长 黄经深 东海军分区 司令员 刘 涌 政治委员 仲曦东 副司令员 于得水 参谋长 张怀忠 政治部主任 张少虹 独立第1团 副团长 李洪茂 参谋长 郑 珊 政治处主任 郝 亮 独立第2团 副团长 王 旭 副政治委员 常前尧 参谋长 陈桂林 北海军分区 司 令 员 孙端夫 政治委员 刘仲华 副政治委员 张英勃 参谋长 刘云鹏 独立第1团 团 长 王奎先 参谋长 赵凤梧 政治处主任 王大伟 独立第2团 团 长 鞠文义 政治委员 李道之 参谋长 茹夫一(代) 西海军分区 司 令 员 陈华堂 政治委员 吕明仁(代) 副政治委员 李 华 参谋长 毕永之 政治部主任 邓龙翔 独立第1团 团 长 周 光 副政治委员 倪绍九 参谋长 张东林 独立第2团 副团长 秦 云 副政治委员 赵 强 参谋长 徐之彬 政治处主任 杨家华 南海军分区 司令员 贾若瑜 政治委员 廖海光 参谋长 杨介人 政治部副主任 朱开印 独立第1团 副团长 盖仲民 副政治委员 陶 荣 参谋长 田世荣 独立第2团 中海军分区 独立第1团团长 官峻亭 政治委员 姜子宽(代) 参谋长 彭 辉 政治处主任 姜子宽 军区特务团团长 巫金锋(代) 政治委员 丁 超(代) 副团长 钟光国 参谋长 程 涛 军区教导团团长 裴宗澄(代) 政治委员 严 政 参谋长 林月樵 政治处主任 周 树 海防支队支队长 郑道济 政治委员 欧阳文 政治处主任 李 伟 渤海军区 司令员 杨国夫 政治委员 景晓村 副司令员 袁也烈 副政治委员 刘其人 政治部主任 周贯五 第1军分区 司令员 傅继泽 政治委员 李广文 副司令员 仉洪印 副政治委员 李雪炎 参谋长 辛易之 第2军分区 司令员 刘贤权 政治委员 曾旭清 第3军分区 司令员 许云轩 政治委员 李曼村 政治部主任 克 明 基 干 团 团 长 毛会义 政治委员 克 明 第4军分区 司令员 王兆相 政治委员 徐斌洲 副司令员 程绪润 参谋处长 胡兰芝 第5军分区 司令员 赵寄舟 政治委员 岳拙元 副司令员 石潇江 副政治委员 苏 杰 基干团团长 孙继先 警备第1旅 旅 长 石潇江(兼) 第1团团长 叶 声 政治委员 熊 飞 参谋长 刘志远 第2团团长 柯邦坤 参 谋 长 巫景权 警备第2旅 旅 长 吴瑞林 政治委员 孔繁彬 第3团团长 陈 宏 政治委员 董 超 第4团团长 魏振华 副 团 长 董其少 警备第3旅 旅 长 胡奇才 第5团团长 戴文贤 政治委员 刘振华 参谋长 王瑞本 第6团团长 郑志士 政治委员 张海棠 参谋长 陈复兴 警备第4旅旅长 刘 涌 警备第5旅旅长 贾若瑜 政治委员 刘浩天(代) 参谋长 卜 才 警备第6旅旅长 刘贤权 政治委员 陈 德 副旅长 郑大林 警备第7旅旅长 赵寄舟 政治委员 李曼村 副旅长 许云轩 政治部主任 丁士采 第13团团长 杨 信 政治委员 克 明 参谋长 张永忠 政治处主任 郑仲哲 第14团团长 宫愚公(代) 政治委员 王效禹 政治处主任 孙乐洵 警备第8旅旅长 贺 健 政治委员 杨士法 副政治委员 刘 春 副参谋长 蔺 毅 第15团团长 贺 健(兼) 政治委员 杨士法(兼) 副政治委员 刘 春(兼) 第16团 团长 董鸣春 政治委员 万恩甫 参谋长 陈 岩 警备第9旅旅长 胡大荣 副旅长 王献庭 副政治委员 李 青 参谋长 陈士发 第17团团长 杨香斋 政治委员 曾文彬 副团长 王福堂 第18团团长 胡大勋 政治委员 童邱龙 参谋长 曹富贵 政治处主任 张烈曙 警备第10旅 旅 长 赵 杰 第19团团长 王明礼(代) 政治委员 牟景途 副政治委员 邱正良 政治处主任 李明刚 第20团团长 朱开智 政治委员 赵 昭 副政治委员 李文一 参谋长 薛 和 警备第11旅旅长 覃士冕 第21团团长 郭廷万 政治委员 晏成山 副团长 袁光泉 政治处主任 张继瑛 第22团团长 钟贤文 政治委员 袁洪辉 独立第1旅旅长 王 道 参谋长 赵凌实 政治部主任 郭卓辛 第1团副团长 张耕民 第2团团长 孙亮东 独立第2旅旅长 莫正民 副旅长 陈笏卿 参谋长 马 骥 政治部主任 王东年 副主任 谷鸿声 第4团团长 王介千 副团长 郑润山 参谋长 王 明 政治处主任 覃守贵 第5团团长 刘明权 副团长 张挺勋 参谋长 胡光实 政治处主任 籍瑞三 第6团团长 马永年(马永平) 参谋长 王爱中 政治处主任 刘建邦 独立第3旅旅长 张希贤 参谋长 张建斋 政治部主任 王崇礼 第7团团长 王俊周 政治处主任 王天才 第8团团长 王欣亭 副团长 李道志 政治处主任 杨永名 独立第4旅旅长 韩寿臣 参谋长 韩顾三 政治部主任 王 芳 第10团团长 韩剑午 副团长 陈相林 参谋长 杨子廉 政治处主任 沈 源 第11团团长 张黎之 副团长 孙 镇 参谋长 王魁权 政治处主任 张文庄 1937年10月下旬 115师分兵 按中央精神,115师于1937年10月下旬决定分兵。林彪、罗荣桓带师直大部和343旅向东向南作战,开辟吕梁抗日根据地;聂荣臻率师直一部及独立团向晋察冀三省交界地挺进,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聂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徐海东的344旅归集总(八路军总部)指挥。 1938年中,115师第二次分兵:首先去了685团曾国华的2营(扩为第5支队),孙继先的工兵连(扩为津浦支队)到冀鲁边;随后去的是萧华(旅政委)、符竹庭(旅主任)领导的343旅的一个指挥“架子”(称为东挺纵队),也到冀鲁边;之后陈光、罗荣桓亲率115师师部及343旅主力(686团大部,教导队等)进入山东黄河之畔;在向鲁北、鲁西发展的同时,彭明治、吴法宪率685团主力剑走偏锋,于该年底跃进到苏鲁豫地区,掀开八路军向华中挺进的序幕;最后343旅中在晋、冀、鲁边已小有发展的彭雄、梁兴初、张国华、龙书金等各股也以支队、大队、甚至连(营、团的界限已不清楚)的规模对苏、鲁、淮进行远程增援。另预留有力一部(686团3营编成的独立团)由副旅长杨勇带领占据运河以西作为后援,而留守于晋西吕梁山一“眼”的343旅参谋长陈士榘、副主任王麓水所率师补充团(邓克明部)已扩展为晋西支队。 同时,虎进深山的聂荣臻也没闲着。其37年尾到五台山即成立了晋察冀军区。手上115师的一个独立团(共3个营),一个骑兵营加上一些干部队“架子”,各各散开“作业”,很快就设局为四个军分区(基本各据一个骨干营),五个主力支队。至38年中除邓华支队到冀东发展未得手外,其余杨成武、赵尔陆、王平、陈漫远、黄永胜、熊伯涛、刘道生等将在冀晋、冀察、平西等区域各得“福地”,并得自(或合)领一军。 由于晋南、晋豫根据地的大量创建扩展,115师留于太南的344旅在左权(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的直接指挥下(徐海东39年去了新四军)也予分兵。先是韦杰带走了688团团直去晋豫地区成立新1旅;然后39年初杨得志(代旅长)、崔田民(主任)带344旅一个指挥“架子”及旅属独立团(688团3营编成)去了冀鲁豫,汇合当地游击武装成立了冀鲁豫支队;紧随其后黄克诚政委亲率第2纵队(344旅“膨化”而成)主力也进入冀鲁豫与杨、崔会师。至此该部实力剧增,遂设立冀鲁豫军区(兼第2纵队)。其编成内就辖有344旅(由687团,新688团以及新得番号的689团合组)、仍留太行的新1旅、由冀鲁豫支队改编的新2旅、以及韩先楚、谭辅仁从豫北等地民军整合而成的新3旅。 师独立团115师独立团最早的前身是1930年1月组成的红6军,后改为红3军。1932年12月军部撤销,1933年6月第7、第9师合编为红1军团1师。成立后,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央红军历次重大战役行动。 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11月扩编为八路军独立第1师,并兼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2月,整编为军区第1支队兼第1军分区。1939年2月第1支队撤销。1941年华北反“扫荡”斗争中,担任掩护领导机关和群众转移任务的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的5名战士在狼牙山(今河北省易县境内)依托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后毅然跳下悬崖,这就是人们广为赞颂的“狼牙山五壮士”。46年成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四旅,后来改称为8纵22旅。全军统一编制后成为65军193师。85年改称为“65集团军步兵193师”。 战绩血战平型关(1、2)9月20日,日军第5师第21旅一部,占领灵丘县城,22日,进占平型关以北东跑池。23日,八路军总部命令第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相机侧击向该线进攻之敌。林彪作为平型关战斗的战场指挥员,战前几次踏勘平型关的地形,选择了日军必经之路而又非常适宜进行伏击战斗的战场,制定了以两个团截击和分割行进中的敌人,以1个团断敌退路,一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敌人增援部队,以1个团为预备队的作战部署,在现场机动指挥战斗的进行。作战中,他突破了原先提出的动用1个旅的计划,实际是使用了全师的兵力,这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的变更,也反映了他希望大打一仗、获得重大战果的心理。而这一变更对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4日,第2战区第6集团军给第115师送来“25日平型关出击计划”,拟以8个团兵力,配合第115师向平型关以东的日军出击。同日,第115师组织营以上指挥员进行实地勘察,并确定部署。 第343旅第686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的日军,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 第343旅第685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乔沟以北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并阻击由东跑池回援的日军,尔后协同第686团及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池的日军; 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西沟村至蔡家峪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阻击由灵丘和浑源方向来援的日军;第344旅第688团进入东长城村地域为师预备队。 为隐蔽行动企图,达成战斗的突然性,各部队当晚冒雨进入阵地,并于25日拂晓前完成了战斗准备。 埋伏在乔沟两侧的数千名八路军官兵在焦急地等待着即将来临的光荣时刻。 9月25日拂晓时刻,从小寨村方向传来隐隐约约的汽车马达声。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的一个大队和大部分辎重车辆,由灵丘方向开来。大约100多辆汽车在前开路,随后的200多辆大卡车上坐满了戴着钢盔的日军,最后压阵的是少数骑兵。日军鱼贯进入乔沟后,其纵队虽然前后衔接,但由于道路狭窄,加之雨后泥泞,车辆拥挤堵塞,行动较为缓慢。由于南下以来基本上没有遇到抵抗,日军此时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进入乔沟就等于进入一条死胡同,更没有想到八路军第115师在此险境早以设下天罗地网,等他们全部进入了伏击圈。 7时许,日军全部进入第115师设伏地域。 林彪下达了攻击命令。 已经无法说清是哪支部队先开的枪。随着红绿两色信号弹升上天空,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便响彻了整个山谷。方才正大摇大摆、如入无人之境行进的日军,突然遭到居高临下的猛烈袭击。115师突然以步枪、机关枪、手榴弹的猛烈火力,给日军以大量杀伤,敌阵形顿时大乱,山沟里,车撞车,人挤人,马嘶人窜,火光闪闪,烟雾弥漫。站在指挥所前的林彪和聂荣臻看得清清楚楚,他们一商量,决定把敌人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随即林彪下达了全线出击的命令。 第685团迎头截击,歼日军一部。第687团将日军后尾部队分割包围于蔡家峪和西沟村,并将抢占韩家湾北侧高地的一股日军迅速歼灭,切断了日军退路。第686团第1、第3营勇猛地冲向公路,同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日军死伤惨重,但仍利用车辆辎重作掩护进行顽抗。其中一部企图抢占公路西侧老爷庙及其附近高地,掩护突围。第686团第3营迅速冲过公路,抢先敌人占领了老爷庙及其以北高地,与公路东侧部队对日军构成两面夹击之势,并将日军压迫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狭谷之中。被围日军连续向老爷庙疯狂反扑,企图突围,均被扼守该地的第3营击退。为解救被围日军,先期进占东跑池的日军一部回援,被第685团阻击。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急令其在蔚县、涞源的部队速向平型关增援,又被第115师独立团、骑兵营阻击于灵丘以北和以东地区,并在灵丘以东打死打伤日军300余人。被围于老爷庙至小寨村的日军,在6架飞机掩护下,再次猛攻老爷庙及附近地区,仍未得逞。接着,第686团集中全力,在第685团和第687团各一部协同下,将被围的日军全歼。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一种制作简单,看似平常,却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的秘密武器——铡草刀立了大功。 板垣师团是日本的王牌军之一,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一直是先锋军。其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高。115师的官兵们只有小米加步枪。要让敌人进了伏击圈又出不去,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破坏掉敌人的汽车等交通工具。匕首、菜刀,只能手持着才能割破轮胎,这在战斗打响前是办不到的。铡草刀,刃利、背宽,破坏性大,稳定性好,很适宜在道路上埋设,且大部分老乡家里都有,收集容易。在敌人经过的路上,预先挖一些窄沟,将铡草刀背朝下、刃朝上,或横竖地埋好,露出地面5厘米左右。当轮胎碾上去的时候,铡草刀自身也不会发出任何响声,但轮胎外胎已被割裂,内胎不堪车身的重压,跟着爆裂,整个汽车就瘫痪了,不但跑不动,反而变成阻碍敌人前进或后退的路障。而这时,115师如神兵天降,打得鬼子晕头转向,最后只好丢下一千多具尸体和大批武器辎重,仓皇逃窜。 在打扫战场时,发现日军尸体1000多人,而115师各团报上来的自己的伤亡数字是600多人,捣毁汽车百余辆、大车2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由于日军顽强的抵抗,血战从上午7时开始,到下午4时才结束。十里乔沟尸横遍地,连空气中都弥漫了血腥气息。 程继贤(1910-1937)陆军第72师434团上校团长(山西太谷人)。1937年9月下旬,程奉命率部驰援平型关,一举攻占了平型关要地鹞子涧。日军增兵夹击程部,企图夺回阵地。程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率领不足千人的兵力,与优势之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后因弹尽援绝,程与所部官兵均壮烈牺牲。 1937年9月30日,罗荣桓率第115师政治机关、教导队到河北省曲阳、阜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 反“九路围攻”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和第115师一部与在山西省东南部地区的山西新军以及国民党军反击日军大规模围攻的作战。日军调集3万余人围攻晋东南,八路军预做反围攻准备 1938年2月中旬,日军分别从同蒲(大同—风陵渡)、平汉(今北京—汉口)、道清(道口—今博爱)铁路线向晋西、晋南地区发动进攻。中国第二战区国民党军队节节溃退。至3月上旬,日军先后侵占了临汾、汾阳、离石、风陵渡、黎城、长治等重要城镇,打通了同蒲铁路南段和邯郸至长治公路,进入晋东南和晋西吕梁山地区,并向晋西黄河各渡口进犯。为了牵制日军向晋南和晋西的进攻,八路军第129师、第115师第344旅和第5支队奉八路军总部命令,于3月上旬由正太铁路(今石家庄—太原)转移至晋东南的襄垣、武乡、辽县(今左权县)地区,一面发动和组织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一面以主力捕捉战机,打击日军,在邯长公路上连续取得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的胜利,给侵入晋东南日军的后方补给线造成严重威胁。4月初,日军华北方面军为了解除后方的威胁,以第108师为主,并调集第16、第20、第109师各一部,加上骑兵、炮兵、工兵和辎重兵共3万余人,在第1集团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统一指挥下,由同蒲铁路上的榆次、正太铁路上的平定,平汉铁路上的邢台,邯长公路上的涉县、长治及临汾至屯留公路上的屯留等处,分九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将八路军第129师等部和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围歼在辽县、榆社、武乡一带。第二战区于2月将在山西省的部队分成东、南、北三路军。其中,晋东南的部队为东路军,以八路军为主,包括山西新军和国民党军队,八路军总司令朱德任总指挥,副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朱德、彭德怀从八路军缴获的日军文件中,获悉日军围攻晋东南的企图后,立即进行反围攻的准备,决心以一部在地方部队和游击队的配合下,牵制、疲惫各路日军,集中主力,相机于运动中歼灭日军一路,以粉碎日军围攻。3月24~28日,朱德、彭德怀主持召开了东路军将领会议,就反围攻作战方针统一思想,部署各部队的任务。会后,八路军各部积极做好反围攻作战的准备,包括对指战员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派出政治工作干部协同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动员民众转移并实行空室清野,加强县、区、村人民武装,组织担架队和运输队支援部队作战等。八路军阻止大部日军围攻,使侵入晋东南腹地的日军陷于困境 4月4日起, 日军第108师3个团由长 治、屯留和平定出动,南北对进,分三路向沁县、武乡和辽县进攻;第20师1个团由洪洞向沁源进攻;第 109师2个营由祁县、 太谷和榆次分两路向沁县和阔 郊、马坊进攻;第16师一部由元氏、赞皇、邢台和涉县分三路向九龙关、浆水镇和辽县方向进攻。当各路日军开始出动时,朱德、彭德怀令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和第385旅第769团及第115师第344旅第689团,由辽县以南转移至日军合击圈外的涉县以北地区,隐蔽待机;令留在内线的八路军部队和山西新军、国民党军各部积极阻击、袭扰和疲惫日军,为转至外线的部队创造战机。同时,令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各以部分兵力向平汉、同蒲、正太铁路线出击,牵制日军,配合晋东南地区部队的反围攻作战。10日,朱德、彭德怀给东路军编成内的国民党军第3军军长曾万钟、第97军军长朱怀冰、第169师师长武士敏等发出《粉碎日寇围攻战役战术的指示》,要求各部以连或营为单位对前进的日军,采取运动防御姿态,配合本地自卫军、游击队昼夜袭击、疲惫和分散敌人,迷惑敌人主力,出敌不意地突然袭击而消灭其一部。至11日,由榆次出动的第109师2个营,被八路军第129师独立支队阻滞于阔郊、马坊一带;由祁县、太谷出动的第109师1个团攻占洪子镇后,被防守该地的国民党军第94、第169师和当地游击队阻止于东、西团城地区;由洪洞出动的第20师1个团,被山西新军第1纵队和国民党军第17军第84师包围于沁源地区;由屯留、长治出动的第108师第117、第105团分两路,击破国民党军第3军的防御,从南面侵入沁县、武乡和襄垣、辽县;由涉县出动的第16师2个营,被国民党军骑兵第4师阻滞于麻田地区;由邢台出动的第16师1000余人,被八路军第129师先遣支队等部阻滞于营头、浆水以东;由元氏、赞皇出动的第16师1个营,被八路军第129师游击支队和当地游击队阻滞于赞皇以西地区;由平定、昔阳出动向和顺、辽县进攻的第108师1个团,在八路军第129师秦(基伟)赖(际发)支队、汪(乃贵)支队和第115师第5支队等的不断阻击和侧击下,多次变更进攻路线,于14日进至辽县、芹泉地区。至此,九路日军,除屯留、长治、平定出动的三路外,其余六路分别被阻于马坊、东西团城、沁源、麻田、浆水以东、九龙关以东地区。而进入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腹地的日军第108师3个团,由于不断遭到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当地游击队的打击,加之广大群众实行空室清野,陷入了饥饿疲惫和被动挨打的困境。在此情况下,八路军总部即令第129师主力及第689团由外线转入内线,进至武乡以北地区,伺机歼灭进入腹地的日军。在长乐村截歼日军主要一路,迫使其他各路日军撤退 4月15日,侵占武乡县城的日军第108师第117团及配属的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3000余人,北犯榆社再次扑空,兵疲意沮,只得折回武乡,当日黄昏又放弃武乡,连夜沿浊漳河东撤。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和副师长徐向前,决心抓住这一有利战机,集中优势兵力迅速发起追击,在运动中歼灭这股日军。其部署是:以第772团和第689团为左纵队,第771团为右纵队,沿浊漳河两岸山地实施平行追击;以第769团沿武乡至襄垣大道跟踪追击。16日晨,在武乡以东的长乐村将东撤的日军大部截住,迅即发起攻击,将日军截为数段,压缩到狭窄的河谷里。已过长乐村的日军,为解救其被围部队,以1000余人回援,向第772团的左翼戴家垴阵地猛攻。防守该阵地的第10连与日军激战4小时,其中1个排全部牺牲,阵地被日军占领。12时,第689团赶到该地,向日军猛烈反击,几经拼搏,将阵地夺回。14时,由辽县增援的日军第105团1000余人,向第689、第772团阵地猛攻,但均被阻止。17时,又有日军千余人从辽县增援。此时,第129师部队已将被围困于河谷里的日军基本歼灭,遂主动撤出战斗。此次战斗,歼灭日军2200余人,第129师部队伤亡800余人,第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长乐村战斗的胜利,对挫败日军的围攻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后,各路日军纷纷撤退。八路军、山西新军和国民党军立即转入追击。八路军在沁源以南及沁县、沁源间,在辽县、和顺间,又各歼日军一部。27日,困守长治的日军向南撤退,在高平以北的张店、张度岭和高平以西町店,又连遭八路军第344旅和山西新军第1纵队的截击,被歼近千人。至此,日军对晋东南地区的“九路围攻”破产。是役,历时23天,八路军共歼日军4000余人,收复沁县、榆社、武乡、辽县、沁源、屯留、长治、黎城等县城18座,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青口战役1941年3月21日晚,教二旅六团奔袭海头镇,勇猛果敢,突入敌据点,将伪军第2团全部击溃,歼其一部,俘获人枪各100余,拉开了青口战役的序幕。22日上午,青口日伪军300余人,分3路向海头镇反击,企图夺回海头镇。6团1营与该敌鏖战整日,终将敌击溃,残敌窜回青口。当晚,6团攻击朱都集的伪军第3团。23日晚,6团1营进攻兴庄的伪军第2团;2营攻击大沟的伪军第3团一部。 6团经3天的激烈战斗,攻克了海头、寺后、兴庄,使青口外围敌据点肃清。25日22时,6团向青口守敌发起冲击。 激战至26日拂晓,摧毁了敌人大部分碉堡,击毙敌寇50余人。 新浦日伪共约600余人,乘汽车20余辆,附轻型坦克2辆,火炮4门,增援青口。同时敌陆战队一部于青口以东海面向6团炮击。为保存自己,待机破敌,6团奉命撤出战斗。 担任掩护任务的6团1连2、7班及1排排长赵本源等共18人在这次战役中,除战士孟兆阁归队外,其余17人全部壮烈牺牲,这就是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 血战甲子山1942年8月2日,国民党57军一一一师师长、中共特别党员常恩多为不让该师落入反动派手中,在他病情垂危之际,乃与苏鲁战区总部政务处长、中共地下党员郭维城紧急磋商,并委托他于8月3日率该师大部摆脱了国民党的统治,组建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新一一一师。此次起义,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共政策,为我控制甲子山区,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有利条件。这就是著名的“八三”举义。一一一师宣布脱离国民党军队后,盘踞在日莒公路以北的原该师三三一旅旅长、顽固分子孙焕彩重组一一一师,并勾结土顽李延修及国民党游击独立七支队朱信斋部2000余人,于8月中旬侵占了方圆几十里的甲子山区,疯狂地反共反人民,严重地威胁着我滨海抗日根据地。为了铲除这一障碍,解放甲子山区的人民,巩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决定打击孙顽的反动嚣张气焰,拔掉这颗钉子,收复甲子山区。 我八路军一一五师遂以教导二旅六团,57军独立旅第一团,山纵二旅五团、六团及四团一部等,发起了甲子山反击叛逆顽军的战役。后来,这次战役称为第一次甲子山反顽战役。 甲子山反击战役从8月14日开始,共进行了三次,10月及12月各一次。经三次反顽战役,终于将盘踞在甲子山的顽敌击毙,我军全部收复了甲子山。 8月,参战部队有:115师教导二旅六团、山东纵队二旅五团、六团及四团一部、东北挺进军独立旅一团。 10月,参战部队有:山东纵队二旅六团、五团及四团的部分部队、115师教二旅四团三营九连。 12月,参战部队有:115师教五旅、教二旅六团、山东纵队二旅六团、山纵二旅五团、军分区独立团、抗大一分校、东北抗日挺进军111师。 沿海反“蚕食”1942年秋,敌人企图控制沿海海口,掠夺沿海盐滩财富,窒息我军经济来源,由东、西、南三面向我滨海中心地区逐步压缩推进,大量安设据点,施行“蚕食”政策。 115师政委罗荣桓总结了历次反“扫荡”的经验,根据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提出运用“翻边战术”,即敌打进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有力地打击了敌之“蚕食”推进,挫败敌人的“扫荡”。 这次反“蚕食”斗争中,较著名成功的就是“海陵战役”。 1942年11月,我乘日寇正集中兵力“扫荡”我沂蒙区、伪军兵力薄弱分散的时候,发动了海陵反“蚕食”战役。115师教二旅等部队在大量民兵的配合下,在11月3日向陇海路附近地区挺进,当晚即攻克罗庄,4日克横沟,5日克管圈沟。以后,我军乘胜前进,一面包围据点,一面对敌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扩大我军声势,宣传我党政策。陇海路上新浦之敌来增援,因惧怕被歼,复又折回。韩湖伪军160余人、泉沟伪军百余人全部缴械投降,上林伪军40余人全部反正,丁旺、大小齐庄、东西小店等十余据点之敌有的缴械,有的闻风溃逃。六天内,我军克敌伪据点十六处,恢复三个半区。至此,敌在海陵所进行的“蚕食”完全被粉碎。(海陵地区共分六个区,原被敌占领四个区) 1943年1月又进行了郯城战役。 1943年2月26日,八路军总部发布精简整编的命令,并随即颁布编制表,要求于2月28日前,整编完毕。 2月28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即将山东所属部队的整编方案电报中央,即将第115师和原山东纵队的各旅番号一律撤销,其机关和军区、军分区机关按精兵简政原则合并。现各地区之部队,均属军区、军分区建制。 整编中,教导二旅与滨海军区合并,成立了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委符竹庭。下辖四团、六团、十三团。(其中六团即334团前身,十三团即335团前身) 原教导二旅六团改称滨海军区六团。并将山东抗日自卫军一团、教导第二旅特务2连、教导第五旅十五团一个连和临东赣游击大队并入六团。原教导二旅旅长曾国华任团长,刘西元任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贺东生任参谋长。 将教导第五旅缩编为滨海军区十三团。原教导五旅旅长梁兴初任团长,原教五旅13团政委覃士冕任政治委员兼主任。 撤销山东纵队二旅六团(336团前身)番号,以其一连、四连和警卫连编为莒中独立营,县长马骅、县委书记王建青分别任营长、政治委员。 1943年7月,父亲离开了他战斗过的第二支部队,调到山东分局党校。 重创板垣战前,在寺内和板垣的谈话中,极少提到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一支十分神秘的弱小部队。也许这支装备极差、人数很少的队伍不值一提。他们都不会想到,强大的第5师团刚到达平型关下,还未放开手脚,就遭到一次惨重的打击。给予他们重重的一击,又恰恰是这支他们不屑一提的队伍。 正当板垣期待攻下平型关,太原就指日可待了,整个华北即可成为大日本帝国的囊中之物的美梦之际,他接到报告:第21旅团后卫和辎重部队在平型关东北面的乔沟被众多的中国军队包围,已处于被全歼的危境之中。 这时候,板垣还不知道给他敲响警钟的,恰恰是他并未放在眼里的八路军。正像后来日本决策当局所醒悟到的--日本还未准备与有名的八路军作战,八路军则准备与日军长期战斗。 第5师团的司令部里顿时乱了套。板垣立即请华北方面军派飞机到乔沟一带助战,同时命令在蔚县的第42联队派两个大队乘汽车迅速前往增援。然而,飞机飞临战场上空时,因双方已混战在一起,无法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前往增援的各路日军尚在途中,乔沟的战斗就已结束。 3天之后,板垣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派出平岩大队去乔沟清理战场——实际上是去收尸。八路军只将自己的伤亡人员和缴获的军用物资运走,众多的日军尸体和被击毁的车辆仍遗弃在战场上。 后来,平岩大队将清理战场的情况写成一份报告: 9月28日,龙泽中队得到友军的支援后,勇气百倍再次继续前进中,此时遇到意外的情景,一刹那间吓得停步不前。冷静下来看时,行进中的汽车联队似遭突袭全被歼灭,100余辆汽车惨遭毁灭,每隔20米倒着一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阵亡者,或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无数尸体。一片惨状,目不忍睹。 用了长达3个小时,才把一辆辆烧焦的汽车拖到公路的一边,处理好阵亡者的尸体,公路勉强可以通行,龙泽中队开始前进,到达岭上。从岭上往峡谷一看,辎重车辆队不是也全部覆灭吗?!公路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尸体堵塞着了吗?!……宛若地狱图画的悲惨情景。 龙泽中队长鼓励饥肠辘辘和因震惊而意志消沉的士兵,收集阵亡者的指甲,识别标志,把车辆运到后边的空地上,以及收拾尸体和马匹,约用2个小时完成这些作业后,公路才勉强能够通行。这时,在半山腰发现并救出3名半死不活的伤兵……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 平型关,无疑给板垣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48年12月22日深夜,在东京巢鸭监狱内,当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人被送上绞刑架时,也许他会意识到,他的厄运正是从平型关开始的…… 战梁山1939年8月1日,驻山东日军第32师团以步兵、炮兵各一部及伪军共400余人,从汶上县城出发,经靳口西渡运河,对梁山地区进行“扫荡”。八路军第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决定,以师特务营、骑兵连和独立旅第1团第3营歼灭该敌。2日上午,日伪军到达梁山南麓前集庄附近,第115师特务营一部对日伪军进行袭击,歼其一部后,迅速撤离。日伪军遂沿梁山南麓向西北搜索前进,至马振扬村,又被八路军歼灭40余人。下午,日伪军被迫退守梁山西南麓的独山庄及独山高地。入夜,八路军向日伪军发起攻击,一部兵力迅速夺取了独山高地,主力攻占了独山庄。日伪军退守独山南坡10余座石灰窑及几个客栈内,企图据守顽抗,伺机夺路突围。八路军旋即对石灰窑和客栈之日伪军发起围攻,并展开白刃格斗,激战至3日晨,将日伪军大部歼灭,残余日伪军向汶上逃窜。这次战斗,八路军毙俘日伪军少佐大队长以下300余人,缴获炮3门、机枪15挺,为巩固鲁西抗日根据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打开了新的局面。 反“铁壁合围”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和山东纵队,在山东省沂蒙山区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的作战。 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将其在中国的占领区变成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在继续对国民党当局实行诱降、迫降的同时,集中主力对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反复“扫荡”,施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0月下旬,日军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指挥第17、第21、第 3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5、第6、第7、第10旅团等各部主力,配属的第 1军第36师团及独立混成第3、第4、第9旅团各一部和伪军共5万余人,以多路多梯队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的“铁壁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在这一地区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第 115师、山东纵队等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沂蒙山区根据地。为粉碎日伪军“扫荡”,山东分局和第 115师决定以一部兵力留沂蒙山区坚持作战,主力分散转移,在外线打击敌人。 11月2日,日伪军以小部兵力出扰费县西北地区。4日拂晓,日伪军偷袭驻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机关,纵队机关经奋战突围至南墙峪,复遭日伪军合击,激战整日,突出合围,转移至泰山区。5日,由临沂、费县、平邑、蒙阴、沂水、莒县出动的日伪军 2万余人分11路,在飞机、坦克配合下,将第 115师师部、山东分局机关包围在留田一带狭小地区;并在河阳、葛沟一线部署预伏兵力,防止八路军向东南方向突围。当时第115师等机关仅有1个营的警卫分队,在日伪军重重包围、形势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师政治委员罗荣桓指挥若定,亲自组织侦察,正确分析判断敌情,果断决定向西南突围。入夜,第 115师、山东分局机关共5000余人,从日伪军包围间隙中越过两道封锁线,至 6日,转移到留田西南的护山庄(今埠山庄)。山东纵队第 1旅旅部及第1、第2团亦摆脱日伪军多次合击,安全转移至外线。 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 日伪军多次合击未达目的,遂改变计划,自11月12日开始,在根据地内实行分区“清剿”,到处设据点,修公路,挖封锁沟,挨村逐户搜查八路军,杀害群众达3000余人,抓青壮年近万人,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毁之一炬,根据地遭到严重摧残。11月30日拂晓,山东分局、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 115师司政机关一部在大青山(大谷台南)遭敌合围。在突围中,国际友人、德国记者汉思·希伯殉难。为保卫根据地,打击日伪军的“清剿”,第 115师教导第2旅、山东纵队第2旅大部在滨海区积极打击日伪军;山东纵队第2旅、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蒙山支队等各一部转入内线,坚持斗争。为进一步加强内线游击战争的领导和武装力量,山东分局与第115师师部率主力一部亦由外线转回沂蒙山区,连续在垛庄、旧寨、三角山、绿云山、李村等地伏击、袭击日伪军,予敌以大量杀伤。与此同时,游击队和民兵,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支持下,破袭日伪军据点、公路,打击小股“清剿”之敌。人民群众舍生忘死地掩护八路军伤病员,保护军用物资和粮食,有力地配合了部队的反“清剿”斗争。日伪军在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积极打击下,于12月 8日开始撤出沂蒙山区。八路军一面截击撤退的日伪军,一面袭扰留在根据地内的日伪军,破交通,拔据点,给其以沉重打击。28日,“扫荡”的日伪军全部撤出。八路军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共歼日伪军22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铁壁合围”,保存了有生力量,坚持了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 陆房战斗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月,中国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山东省泰安以西地区对日伪军的突围战斗。 3月中旬,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率第686团进入泰(山)西地区,同八路军津浦支队和山东纵队第6支队会合,巩固与扩大了泰西抗日根据地。5月初,日军第12军司令官尾高龟藏从泰安、肥城、东平、汶上、宁阳等17个城镇,调集日伪军8000余人,坦克、汽车百余辆,火炮百余门,分9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企图寻找八路军主力决战。2至8日,日伪军扫荡东平、汶上地区,9日向肥城、宁阳实施向心推进。10日,第115师令第686团主力掩护机关、部队分路向西南方向突围,并令山东纵队第6支队为前导。第6支队突围后,师部、第686团行进中发现汶河南岸有敌情,乃转而北上,向大峰山区转移,与津浦支队等共3000余人,被日军合围在陆房周围纵横各约10公里的山区。11日拂晓。日伪军在炮火准备后全线发起进攻。八路军被围部队以猛烈炮火打退日伪军数次进攻,坚守子阵地。15时许,日伪军又集中兵力猛攻陆房西南之肥猪山、牙山制高点,第686团英勇奋战,击退日伪军9次冲击。在陆房西北、东南、以东、以北地区,津浦支队、第686团和师特务营也打退日伪军多次冲击。黄昏,日伪军停止攻击。22时许,八路军被围部队利用夜暗,分路突围。至12日凌晨,全部突出包围圈。此次战斗,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大佐联队长以下1300余人;八路军伤亡300人。 遗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店是鲁东南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 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为庆祝山东省政府成立60周年,对省政府和115师司令部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新建了省政府成立纪念馆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纪念馆,恢复了省政府成立时设立的七个厅局办公场所。以丰富的资料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八路军115师的卓著功绩及山东省政府诞生、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让人们以史为鉴,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