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峡之秋 |
释义 | 正文方纪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每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边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就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涌向江心,使江面上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的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的、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这是描写瞿塘峡的,瞿塘峡以峭拔险峻而著称。江面最窄处仅数10米,两岸山峰却高达 1000至 1500米。这样的地势你可以想像一下,是不是山峰如同和天连接在一块,江上的小舟如同在地窟里穿行。 全诗如下: 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 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 简单的就是山峰如同和天连接在一块,江上的小舟如同在地窟里穿行 此文已被收录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语文教材中作为课文选讲。又被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课文。 教案教学目标1、能领略三峡之秋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抒发作者对三峡的热爱。 教学步骤一、导语: 1、 课前播放歌曲《三峡情》。 2、 导语:一曲《三峡情》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向往。现在,就让我们欣赏几幅三峡的自然风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三峡的美丽。(投影打出图片)令人遗憾的是,三峡这条古文明的大通道已经在2003年永远地消失了。可幸运的是文学作品保存了三峡的美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那逝去的三峡神韵。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领略美景 1、布置学习任务(投影):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绘三峡之秋的? (2)按课文描写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插图,并用文中的词语说说每幅画面的特点。 2、学生活动: (1) 自读课文,圈点勾划、做批注。 (2) 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并整理归纳小组意见。 (3) 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三、赏析美点 1、布置任务(投影): 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提示:欣赏文章,可从语言、修辞、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2、学生活动: (1)精读课文,批注。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投影) 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朗读美文 1、布置任务(投影): 比较起来,你最喜欢一天中哪一段时间的“三峡之秋”?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入情入景地读出三峡之秋的神韵。 2、学生活动: (1)各自放声朗读。 (2)同桌之间相互读给对方听,并相互作出评价。 (3)个别学生上前进行配乐朗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带着欣赏的眼光作出评价。 五、畅所欲言 1、 布置任务(投影) 对比今昔,你更喜欢哪种三峡风光,为什么? 2、 学生活动: (1) 自言自语。 (2) 个别发言。 3、 教师总结: 三峡过去是我们的骄傲,今天它仍是中国人的自豪!不管这块神奇的土地怎么变,三峡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永远不会变,三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三峡!三峡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六、布置作业 (一)必做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二)超市作业 1、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在课后展开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办一期主题为《奇丽的三峡》的小报。 方纪个人简介笔 名: 公羊子、方纪 原 名:冯骥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9-1998.4.29 民 族: 汉族 经历简介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人,1919年生于河北省束鹿县一个农民家庭。著有十几部中长篇小说和诗歌集,代表作《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方纪原名冯骥 ,在北平读书期间,参加过“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开始,先后在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做政治宣传工作,1939年到延安,延安时期曾在在中央党校、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冀中导报》工作,参加过土改工作队。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1949年后曾先后担任《天津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等职。 1956年春,方纪随长江三峡地质勘查队在长江中上游工作、采访,直至同年秋天。这次旅行,他写了《长江行》《到金沙江去》《三峡之秋》等散文。方纪的散文以《挥手之间》(1960年10月)影响较大,其他作品有长诗《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评论集《学剑集》等。 1935年在北京大学旁听,1936年参加“一二·九”运动,参加“左联”,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农村土改,写下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和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1956年到西南旅行,写下了歌颂祖国飞跃前进的散文特写集《长江行》。以后他写了长诗《不尽长江滚滚来》和《大江东去》;发表了短篇小说《来访者》。1965年出版了散文集《挥手之间》。另外还有文学评论集《学剑集》。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造成严重病残。1979年担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 1939年从重庆到延安,在《解放日报》社等单位从事编辑和写作。抗战胜利后曾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在前线做随军记者。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天津市文联党组书记、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简介《书的梦》 《 画的梦》 《戏的梦》 《夜思》 《悼念李季同志》 《乡里旧闻》 《 同口旧事》 《新年悬旧照》 《报纸的故事》 《亡人逸事》 《芸斋琐谈》 《母亲的记忆》 《青春余梦》 《芸斋梦余》 《猫鼠的故事》 《夜晚的故事》 《三峡之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