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突花蛛 |
释义 | 昆虫名,为蛛形目,球蛛科。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福建、台湾、云南、上海、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北京、贵州、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辽宁、吉林等。寄主昆虫有棉铃虫、小造桥虫、金刚钻、玉米螟,寄主危害作物包括棉花、玉米。 中文学名:三突花蛛 拉丁学名:Misumenopos tricuspidata (Fahriciu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蛛形纲 目:蛛形目 科:蟹蛛科 分布区域:湖南、浙江、广东、台湾、新疆、青海、内蒙古、吉林等 形态特征雌蛛体长4一6毫米。体色多变,有绿、白、黄色。两眼列均后曲,前侧眼较大并靠近,余眼等大,均位于眼丘上。心脏斑心形,长宽几乎相等。前二对步足长,各步足具爪,有齿3—4个。腹部呈梨形,前宽后窄,腹背斑纹变化较大,有三种基本类型:无斑型、全斑纹型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斑纹型。 雄蛛体长3—5毫米。背甲红褐色,两侧各有一条深褐色带纹,头胸部边缘呈深褐色。有2对步足的膝节、胫节、后跗节的后端为深棕色。触肢器短而小,末端近似1个小圆镜,胫节外侧有一指状突起,顶端分叉,腹侧另有1小突起,初看似3个小突起,因此而得名。 幼蛛三突花蛛幼蛛一般蜕皮5次有6个龄期,亦有5个龄期(雄)、8个龄期和9个龄期(雌)。各龄期的特征:一龄:体长1.20—1.50毫米。全体黄色、透明无斑纹。二列眼均后曲,占据头部整个宽度,后眼列>前眼列,除前中眼略小外,其它6眼等大。体毛不直立,背甲处有3—4根刺。头胸部与腹部几乎等长,呈圆形。步足粗壮,爪不显。在卵袋内。二龄:体长在1.90毫米左右。体桔黄色,透明。眼丘出现。体毛和刺直立,胸板桃形,腹部扁平,背面有银白色斑块。第I、Ⅱ对步足长于第Ⅲ、Ⅳ对步足。三龄:体长1.70一2.50毫米。头胸部黄白色或浅绿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腹部长于头胸部。腹背心脏斑明显。第I、Ⅱ对步足的颜色较Ⅲ、Ⅳ对的颜色稍深。四龄:体长在2.30—3.40毫米。头胸部浅绿色或浅黄色,腹部有白、黄、浅绿色组成不规则云状斑,心脏斑有的个体不明显,有的个体呈“干”状或“三”形。五龄:体长2.90—4.30毫米。雌雄蛛已开始可以区别:雌蛛头部桔红色,腹部黄白、黄绿色,鳞状斑连接较密。腹部呈梨状,明显大于头胸部,出现各种斑纹。少数个体外雌器处已突出。雄蛛体色较雌蛛绿。背甲从侧眼向后方呈现出一对褐色环带。第I、Ⅱ对步足明显有褐色环纹。触肢末端已开始膨大呈荷苞状。六龄:雌体长3.70一6.30毫米。头胸部白色、米黄色至绿色。腹部黄白色和银白色,腹侧到腹末有斜形环带,有的个体有斑纹。生殖厣已隐约可见。 生物学特性(1)习性:三突花蛛为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优势蜘蛛。是不结网游猎性蜘蛛。体色随环境而有变化。捕食范围很广,在棉株上逐枝、逐叶、逐花进行搜索寻找和捕食害虫。 (2)历期:三突花蛛各发育阶段的历期是随着发生代次和温度高低不同而有差异。世代历期:在湖北省武汉市以越冬代历期为最长,完成一个世代需200天以上;第二代最短,只有77天左右;第一代为94天(表193)。温度的影响:温度对发育历期有较大影响。三突花蛛以32℃恒温条件下发育的历期为最短,完成一个世代仅需52.73天;低于此温度,历期就延长,如30℃为59.62天,25℃为84.50天,20℃为140.50,15℃为183.60天(表194)。 (3)发育温区;根据表193的数据,从理论上推算出各个发育阶段的温区范围是:卵期的发育温区为9.9566—36.0151℃之间。幼蛛各龄期发育温区大约在5—38℃之间,最适发育温区约为27—29℃。幼蛛发育的最低温度1|缶界点范围为5—9℃,以一龄幼蛛为最低,是4.9982℃,四龄幼蛛最高,为8.9996℃,幼蛛发育高温临界点范围为34—38℃,以二龄为最低,是33.9723℃,六龄为最高,为38.68℃。全幼蛛期发育的最适温度应为30℃,最低临界温度为7.10℃,高温临界温度为37.10℃。全世代发育的温度范围在7.10一38℃之间;高温临界温度为38℃;低温临界温度为7.91℃;发育速率变化的拐点为28℃。 (4)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三突花蛛卵、雌性幼蛛、雄性幼蛛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10.87℃、7.37℃、7.51℃和7.97℃;有效积温分别是:109.05日度、1210.72日度、1,047.43日度和1,457.99日度。 (5)寿命:在15—32℃温区内,三突花蛛成蛛的寿命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雌蛛的寿命长予雄蛛;交配又产卵雌蛛的寿命长于交配未产卵的个体,未交配的雌蛛寿命更短(表195)。 (6)年生活史:三突花蛛在湖北省武汉市以第二代成蛛和第三代幼蛛于11月中、下旬在杂草、枯叶和冬播作物田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活动,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在该地区一年可完成2—3个世代。一般雌蛛一年可发生2代,雄蛛大多数发生3代。各世代出现的时间见表196。 (7)繁殖性比与交配:根据我们室内饲养所获得成蛛,雌蛛占总蛛数的58.82%,雄蛛占41.18%。雌雄蛛比为1.43:1。从田间调查(1976—1980),雌蛛占74.16%,雄蛛只占25.84%。雌雄蛛比为2.87:1。雌蛛多于雄蛛。当雌蛛亚成蛛蜕下最后一次皮后,当天就可进行交配。在棉田内,交配多在棉叶和棉枝上进行。交配时,雄蛛伏在雌蛛背面,头腹呈相同方向。交配一次需10一30分钟。交配后的雌蛛,可残食雄蛛。产卵前期:交配后的雌蛛停一段时间就可产卵。产卵前期在15—30℃温区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为32天;20℃为24天;25℃为16天;30℃为10天。在自然情况下,第一代平均15天左右;第二代平均10天左右。产卵与护卵:雌蛛在临产前先做产卵室,在棉田内,首先以蛛丝将棉叶卷起呈一个半圆形的产卵室,然后将卵产在室内。产卵后的雌蛛即伏在卵室内的卵袋上或卵袋附近(仍在卵室内)进行看护。在护卵期间,雌蛛很少离开卵室,此时若有其它昆虫、蜘蛛或同种雄蛛接近,它均进行驱赶或捕食之。在整个护卵期间一般不取食,待幼蛛扩散营独立生活后,雌蛛才离开产卵室,去寻食。未经交配的雌蛛仍可产卵,但不能孵化,而且产的卵袋较少。产卵率:三突花蛛的雌蛛并不是每头都产卵。造成不能产卵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温度有一定影响。根据我们试验(1989),在20一30℃温区内,产卵率较高,以28℃恒温条件下最高,为80%;15℃恒温下只有33%。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三突花蛛雌蛛理论产卵起点温度为12.1683℃,产卵终止临界最高温度为36.0164℃,产卵率最高的理论适温度为27.9991℃。产卵袋数:三突花蛛在6种恒温条件下,每雌一生的平均袋数,以28℃时产卵袋最多,为2.75个,15℃为最低,平均只有1.4个。其6种恒温条件下的顺序是:28℃>25℃>30℃>32℃>20℃>15℃。在最适宜变温条件下平均产3个卵袋,最多4个。产卵量:三突花蛛每个卵袋含卵量平均102粒,最多可达180粒以上,最少在50粒。在最适变温条件下,单雌平均产卵量在300粒左右。但随温度不同,产卵量亦有差异:15℃恒温条件下,单雌平均产卵量为93.6粒;20℃为111.9粒;25℃为223.1粒;28℃为263.3粒;30℃为174.9粒;32℃为103.4粒,以28℃为最高。产卵袋数与产卵总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孵化率:三突花蛛孵化率的温区是13.9165—35.005℃。温度由15一25℃就减少,35℃时不能孵化。幼蛛成活率:三突花蛛幼蛛发育到成蛛由于各种因素会造成幼蛛的死亡。其中温度是很重要的因素。根据我们试验(1989),三突花蛛幼蛛存活的最低温度为-6.04℃,最高温度为35.56℃。超出这个温区,幼蛛的成活率为0。幼蛛的死亡率与龄期有关,即死亡率随龄期的增加而逐渐缩小,以二龄期的死亡率为最高。 (8)种群增长指数:三突花蛛种群增长指数,在不同恒温条件下以25℃时最高,为34.84。依次是:30℃>20℃>32℃>15℃。 (9)抗逆能力:三突花蛛耐饥力较强,但其耐饥力大小与温度、龄期和性别有关。在最适温区内耐饥力与温度呈负相关;随着龄期的增加,耐饥力增加;雌蛛的耐饥力要大于雄蛛。在30℃恒温条件下,只供水不供食,雌成蛛平均寿命为27.00天,雄成蛛16.80天,二龄幼蛛为6.40天;在25℃恒温条件下,雌成蛛30天以上,雄成蛛平均25.30天;在35℃恒温条件下,雌成.蛛平均20.80天;雄成蛛为12.80天。 (10)捕食:三突花蛛在棉田内捕食范围较广。可捕食鳞翅目害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叶蝉、蚜虫等。根据我们室内测定(1976),对不同棉虫的日捕食量:棉铃虫卵15.30粒;棉铃虫初孵幼虫40头;棉蚜23头;棉二点叶蝉21.50头;棉小造桥虫初孵幼虫9头,斜纹夜蛾初孵幼虫8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