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简介甘肃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6°13′10″~106°33′06″,北纬33°35′12″~33°45′11″,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 938hm²,核心区面积10 256hm2,缓冲区面积10 158hm2,实验区面积11 524hm2。1982年1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2006年2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将头二三滩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小陇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对象有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地区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自然地理景观。保护区处于我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区内有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117科549属1240种、蕨类植物有15科29属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巴山榧树、厚朴、水青树、油樟、水曲柳、野大豆、杜仲、山白树、星叶草、胡桃12种。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扭角羚、林麝、云豹、豹、金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豺、鬣羚、斑羚等28种。 自然地理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独特,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区内环境条件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和交汇性,是中国的11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 保护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周大山环绕,地势封闭,区内滩地地势较平缓,坡度多低于20°,水草肥美,是野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堪称“世外桃源”。全区海拔多在2200—2500米之间,最高峰棺材顶海拔2531.3米,是保护区海拔最高地段,地貌和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到97%以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因无人为干扰,保持着原始生态系统的基本面貌。区内分布有大量羚牛秦岭亚种,是目前羚牛秦岭亚种栖息的最西段。 保护区属于典型的熔岩地貌,局部地段发育大面积喀斯特地貌。山顶发育的喀斯特漏斗,形状仿佛农家使用的大锅,当地人谓之“锅坑”,小的直径500米左右,大的直径2000米,彼此连绵成群。“锅坑”群地貌独特,属国内罕见。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嘉陵江上游,茂盛的森林植被是嘉陵江流域的主要水源涵养区之一。区内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中山地貌组合,不仅缔造了雄伟壮丽的西沟三峡,险峰峡谷景观,神秘的“锅坑”奇景,而且还流传有动人的民间传说。灿烂的“吊锅”风俗,迷人的“棚民”文化等人文景观。充分表现出保护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多种多样,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特点。 生物资源概述保护区处于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 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小陇山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天然林比重较大,现有林地面积28723.2立方米,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9.93%,森林覆盖率为80%。保护区内原生性森林群落总面积1,0827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9%。保护区活立木总蓄积量1658969立方米,其中原生性森林的活立木蓄积861005立方米,占总蓄积量的51.9%,比重较高。 保护区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已查明的高等维管束植物有138科590属131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其中国家I级保护种类有红豆杉和银杏2种;国家II级保护种类12种。区内有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117科549属1240种、蕨类植物有15科29属5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银杏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大果青杄、巴山榧树、厚朴、水青树、油樟、水曲柳、野大豆、杜仲、山白树、星叶草、胡桃12种。区内分布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扭角羚、林麝、云豹、豹、金雕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黑熊、豺、鬣羚、斑羚等28种。 亚热带过渡地区保存最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地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暖温带的过渡带,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另外,这里还处于中国动物区系分界线,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在此相互渗透分布并以此为过渡带进行南北扩散,过渡性非常明显。保护区内自然环境原始、独特,物种古老珍稀,生物多样性典型、丰富。小陇山还是中国羚牛秦岭亚种的最西分布区和甘肃省境内羚牛秦岭亚种的最大分布区。 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分布有脊椎动物30目、76科、317种,昆虫14目153科1611种。分布在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羚牛秦岭亚种、林麝、云豹、豹、金雕等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如鸢、红隼、红角、大灵猫、猕猴、黑熊、斑羚等28种。保护区内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区系交错汇集,是甘肃省和秦岭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一个重点地区之一,还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国内外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随着保护区工作的不断深入,科研考察的范围逐渐扩大,再加上小陇山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名符其实的动植物基因宝库。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就是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使旅游者享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一种休闲方式。小陇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0%,原生性森林群落更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3.9%,物种资源丰富,景观多姿多彩。又因森林具有吸碳吐氧、阻风绝尘、降解噪声、净化水质、调节气温等功能,所以小陇山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具有绝佳优势地位。 野生动物资源物种组成:保护区现有野生动物鱼类3目5科5亚科15属17种,两栖类2目6科6属11种,爬行动物2目6科17属24种,鸟类16目39科199种,哺乳类7目20科66种。 区系地理成分:由于保护区位于古北界与东洋界的交汇地带,保护区的动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地带过渡性的特点。 保护区内共有鱼类17种,其中总东洋界鱼类3种,古北界鱼类4种,两界共有的鱼有10种。有两栖类11种,其中4种属东洋界,古北界2种,共有5种。有爬行类24种,其中东洋界种22种,纯古北界种没有,共有2种。有鸟类199种,广布种74种、古北界种69种和东洋界种56种。有66种哺乳类,其中古北界种有30种,东洋界种28种,两界共有的物种有8种。 重点保护动物 保护区共有国家I级保护物种5种,国家II级保护物种28种。其中国家II级两栖爬行动物1种;鸟类中有国家I级保护物种1种,即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II级保护物种18种,即鸢 (Milvus korschun)、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nisus)、松雀鹰(A.virgatus)、普通鵟(Buteo 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燕隼(F.subbuteo)、红脚隼(F.vespertin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鸡(Pucrasia maroloph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鹤(Grus grus)、红角鸮(Otus scops)、雕鸮(Bubo bubo)、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斑头鸺鹠(G.cuculoides)、短耳鸮(Asio flammeus)、灰林鸮(Strix aluco);保护区有国家I级保护哺乳类4种,为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云豹(Neofelis nebulosa nebulosa)、豹(Panthera pardus fontanieri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II级保护哺乳类有大灵猫(Viverra zibetha ashtoni)、果子狸秦巴亚种、狼北部亚种、赤狐蒙新亚种、野猪川西亚种、林麝、小麂指名亚种、毛冠鹿指名亚种、羚牛秦岭亚种、鬣羚(Capricornis umatraensis milneedwardsi)、斑羚(Naemorhedus goral caudatus)等10种。 植物资源物种基本组成: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23科、561属、1258种(含种以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6科12属18种;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105科448属1057种,单子叶植物12科101属183种。 区系地理成分:保护区的植物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所有的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属于世界分布的有56个属,属于热带或以热带为中心分布的类型有128属、244种,分别占总数的22.9%、19.4%;属于温带性质的类型有376属、806种,分别占总数的67.2%、64.5%。显然北温带分布的属数、种数最多,温带属性是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从科属的分布型统计看,属于世界广布型的有34科56属202种,分别占自然保护区总的科属种的27.6%、10%和16.1%;属于热带分布型的有55科128属244种,分别占自然保护区总的科属种的44.7%、22.9%和19.5%;而属于温带分布型的有86科375属807种,分别占自然保护区总的科属种的69.9%、67%和64.4%。 区系特点 1.物种类丰富,温带属性强 从科属的分布型统计看,属于温带分布型的有86科375属807种,分别占自然保护区总的科属种的69.9%、67.0%和64.4%,不论从科、属,还是种的水平上,温带分布型均占有明显的优势,证明了本区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另外,保护区植被的建群种基本上均为温带分布型,更加直接和明显反映区系的温带属性。 在保护区内,物种数量超过40种的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豆科、百合科和毛茛科6科,这些科中,温带分布型物种均占多数,如:菊科128种,其中温带分布型101种,蔷薇科224种,温带分布型101种,禾本科62种,温带分布型35种,豆科52种,温带分布型33种,百合科47种,温带分布型35种,毛茛科46种,温带分布型26种。因此,从物种分布型来看,保护区以温带分布为主。 2.地理成分复杂,区系的交汇性 保护区的地理位置独特,在中国植物分区上,处于中国—喜马拉雅、中国—日本植物亚区的交汇地带。在植被区划上,位于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分界线上,属于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亚地带和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交汇带。热带亚热带性质的科属种类繁多,表现出保护区植物区系的交汇性或过渡性显著。 3.生物区系组成复杂 保护区不但具有齐全的植物分布区类型和大量的变型,而且,从科的分布型看,区系中的少种属科和含1种属科分别占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33.3%和23.6%。少种属(2~5种)和1种属有191个和326个,分别占总数属的34.2%和58.3%。表明本区植物区系的多样性。 4.古老科属和孑遗属种多 保护区复杂多样的山地地形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不少古老物种在此得以保存,如忍冬科、五加科、樟科、桦木科、榆科、木兰科、壳斗科、山茱萸科、胡桃科、大风子科、金缕梅科、槭树科和冬青科均为古老木本科,孑遗植物有水青树、领春木、鸡桑、串果藤、山白树、杜仲等,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特性。 植被类型:保护区植被可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16个植被亚型,28个群系。 重点保护植物 在本区1258个种子植物物种中,有国家I级保护种类2种: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和银杏(Ginkgo biloba);国家II级保护种类12种,即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大果青杄(Picea neoveitchii)、巴山榧树(Torreya fargesii)、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野大豆(Glycine soja)、杜仲(Eucommia ulmoides)、山白树(Sinowilsonia henryi)、星叶草(Circaeaster agrestis)、胡桃(Juglans regia)。 旅游资源根据自身优势, 小陇山自然保护区分门别类,将其旅游资源做了总结归纳,为进一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以下特色: 一是独特的“锅坑”地貌。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地貌,其核心地区头二三滩等地发育的大面积的喀斯特漏斗“锅坑”群是中国较为罕见的、独特自然景观,同时其小环境内的植被还呈现倒置现象。保护区的羚牛以“锅坑”作为栖息地,与秦岭中东部的栖息地选择明显不同,同时该种群与周边地区的种群相对隔离,其生存机制非常特殊,具有重大的保护和研究意义。 二是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地形陡峭,地势复杂,其南有东沟峡、西北部有嘉陵江天堑使保护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闭合环境,大部分地区的山地基本为原始状态,极为完好地保留了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得一些古老的物种,如纹背闙、短尾闙、小麝闙等和孑遗植物水青树、领春木、杜仲等在保护区得以繁衍生息。 三是丰富的植物物种。保护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的交汇地带,气候上兼具南北的特点,是世界上所确定的植物物种丰富的地区。在31938公顷的区域内分布着1314植物、1928种动物(1611种昆虫),为中国秦岭西端甘肃省境内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四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心和中国特有物种的中心。保护区地处秦岭,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向暖温带过渡带,为南北气候的分水岭。位于中国动物区系分界线,东洋界和古北界物种在此相互渗透分布并以此为过渡带进行南北扩散,过渡性非常明显,对于研究、监测中国动物区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其地质地貌对追溯地质历史、环境变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其植被格局、羚牛的生存机制、栖息地选择等问题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保护价值巨大。 五是神秘的自然景观。沿屏河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西沟峡、观音峡和土地峡。“三峡”绿树遮阴,道路随着沟谷千绕百折,两侧青山峻险,悬崖陡立,各种怪石点缀于峡中,是休闲度假、游览观光的理想选择。在头二三滩保护区五里长滩至狼家山十余公里处,分布着形状类似铁锅一样的大小百余个“锅坑”。“锅坑”里的植被与山地植被呈反向分布,“锅坑”底部为草地植被类型,中部是灌丛、箭竹林,锅口为冷杉林,如此特异的植被分布的形成原因是局部小气候的影响还是土壤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索。“锅坑”的存在,为保护区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六是稀有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居住着“棚民”,即“湖广”后裔。据史料记载,清乾隆末年,湘贵爆发了苗族起义,波及湘、贵、川三省的十多个县,清廷即刻镇压,交战中双方遇瘟疫均告半途而废,苗民起义军被迫进入川楚交界的林区居住,清政府称他们为“棚民”。清嘉庆元年,湖北爆发白莲教起义,转战楚陕、甘、川,“棚民”纷纷响应并给予大力支持。在清兵强大的武力攻击下,白莲教起义于9年后失败,教友也隐匿于深山中,成为“棚民”。“棚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也是最具旅游吸引力的部分,如沿用整整一个世纪,简易实用,携带方便的“吊锅”,还有久唱150多年不衰,粗犷高亢,具有明显西南情调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两当号子”等,无不吸引游人前来探访与感受。 旅游景观云幈寺云幈寺座落于云幈乡北端,占地约两亩,有大殿、经室、厢房、斋院和山门。大殿中供奉着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众神像,山门中面目狰狞的灵官塑像,山门上有一幅隶书对联,上联是“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下联是“持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秋风中的寺院显得萧瑟肃穆,老墙上布满了班驳的岁月印痕,山门前千年老银杏树在秋风中撒下雨点般金色扇叶,它坚韧地矗立着,目击了寺院的前年沧桑,也显示着一种遥远的苍劲和现实的沮丧。 传说云幈寺建于唐天宝中年,是大唐帝国自玄奘从印度取经到中原后,大兴佛教之风时所建造的。公元765年,安禄山金戈铁马攻破长安,李氏王朝危在旦夕,唐明皇携杨玉环南逃成都,途中在马巍坡兵怒,玉环自缢,唐明皇心碎力竭,夜宿云幈寺,将爬山时折来做手杖用的银杏树枝插在了山门前,即有了这棵古树。当地人还讲,1949年夏,国民党胡宗南部兵败经云幈古栈道南逃时,兵卒露宿云幈寺,并将银杏树低枝砍下烧火做饭……尽管云幈寺还带着曾经辉煌的烙印,而今确已显得苍凉冷落,但它是对历史的保存和证实。千年风雨改变不了施善的信念,小小的寺院记录了人类净化灵魂和袒露心机的过程。 古峡栈道在观音峡峡谷左面的峭壁上,留有古栈道遗迹十余处,据说汉刘邦当年退出咸阳入汉中时,为向项羽表明自己无心夺中原而火烧栈道,烧的就是这条栈道。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佯装修复的也是这条栈道。1949年7月,宝鸡解放后,战败的国民党胡宗南残部214师也是取此道南逃四川的。 从观音峡到西姑峡,山重水复,怪石挡道,急流险滩,悬崖断路,古道难行,难于上青天!古代人通行靠的是峭壁上的栈道;后来的人又在接近河床的峭壁根部凿出一尺宽许的石槽小径往来通行。秋夏雨季,小河涨水淹没石径,行路人只能望河兴叹。如今古峡栈道旧貌换新颜,昔日的“手扒崖”、“阎王砭”、“拦马墙”、“蜡烛台”等拦路之虎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了岁月的陈迹和一条沙石公路,客车、货车穿梭往来,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同时也连接起了通往美好明天的幸福之路。 “两当号子与小调”“两当号子”是陇南民间艺术中的“土特产”。它源于“棚民”后裔中。“号子”在150多年的“棚民”历史上久唱不衰。“棚民”所唱的号子俗称“元字歌”,曲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跳动性大,变化多,没有唱词,只有用“咦、嗂、嗬、咳、嗨”等语气词来演唱,其分为两大种,一种是“花号子”,主要以模拟动物来演唱;一种是“排号子”,是“棚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两当号子粗犷、高亢,具有明显的西南情调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唱山歌小调是“棚民”的另一大天性,也是他们的“祖传家业”,曲调明朗畅亮、悠扬婉转,大部分以四六句为主,旋律进度跳度大,表现力丰富。小调内容涉及甚广,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两当号子”与小调完全是由“棚民”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湖广广”与“吊锅”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居住着“棚民”—“湖广广”后裔。据史料记载,清乾隆末年,湘贵暴发了苗族起义,波及湘、贵、川三省的十多个县,清廷即刻镇压,交战中双方遇瘟疫均告半途而废,苗民起义军被迫进入川楚交界的林区居住,清政府称他们为“棚民”。清嘉庆元年,湖北暴发白莲教起义,转战楚陕甘川,“棚民”纷纷响应并给予大力支持。在清兵强大的武力攻击下,白莲教起义于九年后失败,教友也隐匿于深山中,成为“棚民”。其生存范围也扩大到陕甘边界的秦岭南麓和嘉陵江上游的故道水流域。“湖广广”是“棚民”广义上的俗称。 “吊锅”:“棚民”有一大部分至今沿用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吊锅。吊锅,俗称吊罐,是“棚民”生活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始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炊具,用铁烧制而成,口小肚大底圆,呈扁圆形,口边有对称弧形曲绊两个,可悬挂在火上烧水煮饭,小的可做五六个人的饭,大的可供十余人用餐,简易实用,携带方便,在“棚民”的家当中是必带之物。清嘉庆年间,这种炊具随“棚民”传到西北腹地的秦岭南麓的两当故道水流域,已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虽然它是封闭落后的产物,但它毕竟是这段人类文化和斗争历史的产物。 旅游路线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基本沿山谷两侧分布,线路有曲有直,有险有缓,有疏有密,有收有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观赏的需要。主要路线有: ①号线:土地峡——周家山——观音峡——云坪——代家院——庙湾——西沟峡 (森林山水游) ②号线:庙湾——曹家湾——大坪湾——曾家湾——关岭子——八里坡 (科普考察兼民俗风情游) ③号线:西沟峡——大阳山——香炉沟 (登山探险游) ④号线:郭家山——造矾沟——月亮峡——孙家河 (科普考察兼民俗风情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