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十六字母 |
释义 | 简介中国传统音韵学概念,又称为“三十六字母”。“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个声母代表字。宋朝无名氏将守温三十字母进行扩充,形成三十六字母.初步反映了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按照旧时的分类和后人的拟音,制做成表,见条目图片(点击放大)。 图片注解:对辅音发音分类所采用的名称是中国传统称谓,其中,“牙音”对应于现代语音学中的软腭塞音,“舌头”为齿龈塞音,“舌上”为龈-腭塞音,“重唇”为双唇音,“轻唇”为唇齿音,“齿头”为齿龈塞擦音与擦音,“正齿”为龈-腭塞擦音与擦音,“喉音”则包含喉塞音与软腭擦音、舌面通音,“半舌”为齿龈边通音,“半齿”为卷舌闪音;“清浊”概念与今同,其中,全清表示不送气清音及清擦音,次清表示送气清音,全浊表示送气浊音(擦音,塞音,塞擦音),次浊表示鼻化塞浊音及其他浊音。 各组内部声母的排列也不是随意的。除齿音外,每种音都由四母组成。这 四母的排列正好是按照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来排列的。齿音略有不同, 因为齿音没有次浊,排列方式为全清,次清,全浊,全清,全浊。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全清声母不带音,不送气,次清声母不带音, 送气。全浊声母带音,送气与否无所谓。而次浊声母也不带音,但次浊声 母为响音(包括鼻音,边音,闪音)和半元音,而与全浊声母为塞音,塞擦音以及擦音不同。 详细说明中国汉语音韵学术语。音韵学家用来指称汉字声母的代表字。字母一词来自梵文摩多(梵文作mata)。梵文摩多本指元音,后来梵文词义扩大,辅音也称摩多。该词传入中国后,当时音韵学家只用它表示声母。在此以前,汉语声母没有专门的名称,人们用双声来表示声母,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双声,表明两字有相同的声母。唐末僧人从梵文字母得到启发,给每一声类规定了一个代表字,这就是字母。敦煌出土守温字母残卷列“不芳并明……”30字母,后来有人“益以‘娘床邦滂微奉'六母”,就有36字母。中国传统音韵学中又称为“守温三十六字母”、“守温字母”。“字母”即声母。旧传为唐末沙门守温所创的三十六个声母代表字。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套字母追溯上古的声母系统,也可以由此研究现下的方言语音以及用来说明语音发展的规律。这三十六个字母实际上是宋人根据唐末三十字母(见《守温韵学残卷》)增补而得,反映的是宋朝时候的语音系统。按照旧时的分类和后人的拟音,制做成表。 相关书籍此书原名《守温三十六字母图》,其书名见于《玉海》称:“守温有三十六字母图一卷。”但早已失传,只是在后世的一些音韵学著作中不断被提到和采用,故流传至今。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复在其《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附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前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看见敦煌石室写本中有一个写得很坏而且很破碎的卷子,共分三截,有一截的第一行写:“南梁汉比丘守温述”八字,可并没有标题。 主要部份抄出如下: 南梁汉比丘守温述: 唇音 不 芳 并 明 舌音 端 透 定 泥是舌头音 知 彻 澄 娘 日是舌上音 牙音 见 君 溪 群 疑等字是也 齿音 精 清 从是齿头音 审 穿 禅 照是正齿音 喉音 心 邪 晓是喉中音清 匣 喻 影亦是喉中音浊’” ( 引自王力《汉语音韵学》。下同。) 但散见于各书、获得多数音韵学家共识并流传至今一直称作“守温三十六字母”的是如下的一些字: 帮 滂 并 明 非 敷 奉 微 端 透 定 泥 知 彻 澄 娘 精 清 从 心 邪 照 穿 床 审 禅 见 溪 群 凝 影 喻 晓 匣 来 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