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身 |
释义 | 三身,佛学术语,梵语 trikāyāh 的意译,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义,聚集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称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称为报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称为应身(梵nirmāṇakāya )。 概述简释又作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佛、报佛、应佛;法身、报身、化身;法身佛、报佛、化佛;法佛、报佛、应化佛;真身、报身、应身;自性身、满资用身、化身;自性身、应身、化身;法身、应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应化佛;佛所见身、菩萨所见身、二乘凡夫所见身。 禅宗六祖慧能解释三身(1)清净法身佛,谓吾人之身即是如来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净,并能生出一切诸法。 (2)圆满报身佛,谓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涤除一切情感欲望,则如一轮明日高悬于万里晴空之中,光芒万丈,圆满无缺。 (3)自性化身佛,谓吾人若能坚信自性之力胜于一切化身佛,则此心向恶,便入地狱,若起毒害之心,便变为龙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变为菩萨。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佛地经论》卷七、《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六] 古籍记载《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三载,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随世间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称;应身佛有应身、受用身、报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称;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实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称。另《金光明最胜王经玄枢》卷四谓,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释迦身、二乘凡夫所见身、应身、变化身,共为九名;应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萨所见身,共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见身、毗卢遮那,共为七名。各经论所举三身之名称与解释不尽同。 《十地经论》等诸经所说之三身,即: (1) 法身,为证显实相真如之理体,无二无别,常住湛然,称为法身。 (2) 报身,酬报因行功德而显现相好庄严之身。 (3) 应身,顺应所化众生之机性而显现之身。 《金光明经》所说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āya )、应身(梵sambhogakāya )、化身(梵nirmāṇakāya )。依合部《金光明经》卷一之三身分别品载,如来昔在因地修行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至修行满,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随应众生现种种身,称为化身。又诸佛如来为令诸菩萨得通达,并体得生死涅盘一味,以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示现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之身,称为应身。为灭除一切诸烦恼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诸善法故,唯有如如智,称为法身。前二种身为‘假名有’,第三身为‘真有’,乃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经》言,法报之两佛是其真身,为化众生而示现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胜,称为应身。佛随众生现种种形,或人、或天、或龙、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称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为本,依真起应,依应起化,如依烦恼起业行,依业受报。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谓法与报。二者应身,八相现成。三者化身,随机现起。’即依此《金光明经》之意而言。 《解深密经》卷五所说之三身,即法身、解脱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现之身;解脱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于诸地波罗蜜多,善修出离转依成满之妙果。盖五分法身,声闻独觉亦可得之,故单就此身而言,二乘与如来无异。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脱知见。二乘解脱知见中无三身,菩萨解脱知见中有三身差别。何以故?二乘不能灭智障,无一切智故,不得圆满清净法身,无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无应化两身。’故知二乘之解脱身,无法身及应、化等身。 《宗镜录》卷八十九载,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称为三佛身,此即法、报、化三身: (1)自性身,诸佛如来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又称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种: (a)自受用身,诸如来修习无量福慧,起无边真实功德,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b)他受用身,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众显现大神通,转正法轮。 (3)变化身,诸如来以不思议神力,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及二乘等,称其机宜,现通说法。同书并举出转三心可得三身之说,即:转根本心(第八识)可得法身,转依本心(第七识)可得报身,转起事心(第六识)可得化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