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沙
释义

三沙镇地处闽东北翼沿海突出部(北纬27°,东经120°),是全国著名的闽东渔场所在地,系一级渔港,属全省最早开放的国家对台贸易二类口岸。与福州、温州两大港口城市均距200公里,海路距上海373海里、马尾111海里、台湾基隆126海里,朝发夕至,水陆交通便捷,自古就有“福宁门户,全闽锁钥”、“闽浙要冲”之美誉。

历史沿革

晋太康三年(即公元282)三沙被划分“三沙湾”区域,属温麻县管辖区内的一个重要军事港口。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三沙地方设制“远宁镇”,到了唐长安二年,设镇已有八十年之久,故被为“古镇”。唐宋设烽火镇,明代置烽火门水寨,清代设福宁总镇行台、左营水师。

唐宋时期,境域属劝儒乡擢秀里。元代,地属五都。明至清光绪年间,属五六都。清宣统元年,设下东(三沙)区。民国元年,分设中东(青皓)区。民国25年,成立沙澳虞青、陇青墩石浮、古丘田小蔡3联保,隶属第二区,下辖26保、269甲。民国27年,分别改称三沙、陇头、古桶联保。民国29年,三沙、古桶联保合并,改设三沙镇,辖古桶、虞公、文楼、西澳、集贤、积善、中华、桃山、安胜、榕集、五福、东关、五澳、三澳、柳湾、古镇、金山、青官18保。陇头联保与水门坑联保并为陇水乡,辖陇头、小皓、浮山、墩涧和水门、玉山等14保。民国32年,陇水乡、凤城镇并入三沙镇。民国34年,原凤城镇大部区域划属凤平乡,三沙镇辖东澳、西澳、五澳、中心、湖山、古镇、古皓、复兴、凤阳、雉溪10保。1949年10月,废三沙镇建制,境域属第四区。1952年6月,成立三沙镇,由第四区代管,辖湖山、古镇2乡。1954年11月,成立海岛区,三沙、古镇2乡镇属海岛区,其余地区属第四区。1955年5月,从海岛区分设三沙区,下辖7乡镇。1958年,撤销三沙区,成立三沙人民公社,1959年辖三沙、古镇、古皓、湖山、金官、东角、芦竹7个大队。1961年5月,三沙公社复为三沙区,辖三沙、嵛山、湖山、金官、古皓5个公社。翌年10月,嵛山公社划属福鼎县,三沙区辖4个公社、26个大队。1966年6月,三沙区分设三沙镇。同年10月,三沙区改为三沙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镇撤并于三沙公社,三沙公社辖25个大队、189个生产队。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称三沙镇,下辖4个街道、27个大队、198个生产队、145个自然村。镇人民政府驻三沙中心街248号。

行政区划

1990年,三沙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东与福鼎县嵛山岛隔海相望,南濒福宁湾,西及西南与水门、州洋乡毗连,北接牙城镇,行政区域63.6平方公里。境内设中心、西澳、东澳、五澳4个街道和中心、西澳、东澳、五澳、陇头、东山、浮山、单斗、三坪、石头鼻、小皓、蔡洋、虞公亭、古桶、东壁、大路顶、八斗、二坑、金鸡、青官司、花竹、青官蓝、三农、金洋、烽火、古镇、三澳27个行政村。

代码350921106,辖4个社区、27个村委会:~001_中心社区、~002_五沃社区、~003_东沃社区、~004_西沃社区、~201_中心村、~202_五沃村、~203_东沃村、~204_西沃村、~205_三沃村、~206_三农村、~207_金洋村、~208_古镇村、~209_烽火村、~210_陇头村、~211_东山村、~212_浮山村、~213_三坪村、~214_石头鼻村、~215_小皓村、~216_蔡洋村、~217_单斗村、~218_古桶村、~219_虞公亭村、~220_东壁村、~221_大路顶村、~222_八斗村、~223_二坑村、~224_金鸡村、~225_花竹村、~226_青官司村、~227_青官兰村。

地理概况

全镇陆域面积63.6平方公里,以花岗岩类低山、丘陵地型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陆域呈半岛状。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曲折的海岸线长达40多公里,有19个大小岛屿、18个沙滩、天然海湾港口众多,共有大小码头20多个,可停泊数千艘船舶。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水产品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其中位于三沙镇东北面的古镇港是著名的深水良港,主航道水深15—44米,万吨级客货轮不受潮水限制,可随时直靠码头,是理想的外贸出口物资的起运装卸点和天然的避风港,现港内有3000吨级码头2座。目前,三沙境内水陆交通兼备,随着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以及疏港公路和古镇港至牙城海滨公路等相继建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将使三沙成为闽东北翼沿海区域的中心汇聚点。

基本情况

据史料记载,从唐代开始到清朝,历代都曾在此设镇驻兵。 早在上个世纪初,就被孙中山先生列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载入《建国方略》,规划为对外开放要港;新中国成立后,被省政府列入最早开发建设的大型渔业基地之一;1980年,省政府在此设立台胞接待站,是祖国大陆首批对台开放点;1986年,三沙镇被省府列为重点开发的“三小点”,是全省最早批准的对台二类口岸; 1996年被列为福建省百强乡镇之一。

这里政通人和,朝气澎渤,镇区境内管理服务机构较为配套,设有闽东渔场指挥部、省闽东渔政管理站、省海关办事处、三沙气象台等省、市直单位17个,县直单位52个,省、市在此设立办事处的有6个。当地居民方言大部分以讲闽南话方言为主,所以三沙与台湾的民间往来有先天优势。由于这里人气聚集、对外交流交往频繁,居民的文化品位也普遍较高。秀丽的景色,迷人的风光,是其发展滨海旅游经济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另有被誉为“闽东小普陀”的留云洞以及烽火岛、北澳岛、古桃城、狮球山等主要旅游休闲景点,利用外资、台资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聚贸易、休闲、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将成为三沙21世纪繁荣昌盛的又一亮点。

福建三沙:最早设立台胞接待站的地方

三沙,是一个与台湾渊源深厚的地方。它,地处福建东北翼沿海突出部、宁德市霞浦县境内,与台湾基隆港仅隔一百二十六海里,距马祖岛也仅十六海里。

空间距离的相近,拉近了它与台湾两地同胞的心,因此,三沙很久以来就与台湾交往频繁,成为闽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口岸和重要窗口。在福建霞浦县三沙镇工作多年的蔡淑钰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出了三沙对台交往交流的深厚渊源与密切联系,“三沙与台湾海上民间贸易有着悠久的历史。”

当地一座天后宫里,一块遗存的清康熙年间碑刻,上面就有“为保护台湾来三沙港贸易的运米船的客商利益,规定不得向台湾运米船私索规费以及严禁兵役、奸民刁难扰乱贸易”的内容。这是三沙历史上与台湾民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实物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三沙对台经贸活动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两岸关系紧张,但海上两岸渔民在同海区捕鱼作业,依然互相交往联络、互助给养、互换物品,进行海上渔钞交易。

一九七三年,第一艘进入大陆的“玉祥号”台轮停靠在霞浦三沙古镇港。一九七九年,福建省政府在三沙镇设立了首个台胞接待站、首个台轮停泊点,率先开展对台小额贸易和渔工劳务输出业务。

时至今天,福建已从当年的对台军事斗争前线变身为两岸交流合作的最前沿和先行区,一个个台轮停泊点、对台小额贸易点、对台渔工劳务输出点遍布福建沿海一线。但三沙在对台口岸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年均停泊台轮在二千艘次以上,接待台胞五千多人次;对台输出劳务人数约占福建省的百分之二十五,位居福建首位。

2004年,三沙口岸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六个台货海上快运试点口岸之一;二00五年,三沙口岸又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台轮停泊维修点;二00六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批准在三沙镇建设大陆首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这些进一步突出了三沙的对台优势与地位。

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落户三沙后,三沙已开辟台湾水产品“零关税”进口先行先试区和对台小额交易先行先试区,八种“零关税”台湾水产品由此登陆。目前,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正加快建设步伐,投资一点三三亿元人民币的三沙中心渔港、总投资一点七二亿元的三沙疏港公路等一批亿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将动建。

一直关注着三沙的台商翁先生,最近再次考察三沙后对记者表示,他早已盯上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的建设,只要疏港公路完工,将把集团麾下海产品加工、冷藏、营销企业搬到三沙来。

“三沙,是我们台商可以开创第二春的好地方。”在闽东三沙已经投资兴业达十年之久的台商陈先生,看好三沙的发展前景。他说,近年来,随着台海形势好转,大陆又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更增强了他在此扎根兴业的信心。

“我的事业第二春将从此开始。”台商陈先生表示,自己已经把老婆和孩子都接来了,在这里买了房子、车子,申请了大陆驾照。他笑言,自己就差没娶这里的姑娘当老婆了。

从过去的海上渔钞交易到台贸商城崛起三沙码头边、台货商店林立,从设立福建省第一个台胞接待站到建设大陆首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三沙见证了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变迁。今日三沙,已形成了以对台短期劳务输出为主,渔钞交易、小额贸易、台轮补给、台轮修造、台轮报关以及台湾商品批发、台胞休闲娱乐等配套发展、全方位、多功能的对台经贸新格局。

经济发展

简介

全镇总人口4.5万人(不含暂住、流动人口),,镇区人口达3万余人,下辖有4个居委会和27个村委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三沙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吸聚功能正不断提升,镇区内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渔业经济和对台贸易等四大经济格局。2009年全镇财政收入5000多万元。

发展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三沙一级渔港,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将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扩大到120万平方米,水深增至8米,不仅可提供近千艘船只的避风、停泊作业,而且对三沙的港口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巨大的拉动。工业企业产值在三沙镇的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工业城的龙头舞活,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有力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三沙的民营经济在全县独树一帜,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以华美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20多家大小企业,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冷藏、拆船、造船、机械、修配、铸造、五金、渔具、塑料、鞋革、油毡等产品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三车配件、五金器具、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很多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盛誉,当地企业家不仅在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全力支持地方建设,而且那种爱乡情结和互助传统,为三沙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地名由来

古时,三沙原是一片海滩。有一天,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三头狮,两头狮奔去揽住圆山,象双狮抢球:另一头狮站在排塘岭上,头仰着天看。过了不久有五只老虎也来到这里,住在港湾东西的五个所在。狮、老虎都要镇守这儿,为争取地盘,常常相咬,这时海会叫,浪会飞,渔人不敢出海捕鱼。

一天夜里,天上乌云滚滚,雷公大响,雷电大闪, 原来是五头老虎和三头狮撕斗。狮吼虎啸,一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狮战胜了,虎输了,五头虎,吼一声,向东南方向逃,窜到闽江口,占据了那里的五座山。

原先五虎盘踞的所在,因为海水日夜侵袭,成五个大凹地,就是三沙的一澳、二澳、三澳、四澳、五澳。战胜的三头狮不走了,一头镇着山,两头护着海。从此,这里成了风平浪静的海港。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三狮,便将此地命名为"三狮"。由于这进出的居民多从闽南迁来,讲闽南话,闽南话的"狮"、"沙"音相近,经年累月,含混传呼,"三狮"就变成"三沙",一直沿用至今。

三沙中心渔港

三沙渔港位于福建闽东北,福宁湾北岸,大嵛山西侧,濒临东海,面临闽东渔场,水域面积约600万平米,自然条件优越,得天独厚,素有“海疆重镇,闽浙要冲”之称,是全国首批一级渔港和国家中心渔港。

北与浙南渔场,南与闽中渔场相邻,是福建省闽东渔场指挥部和福建省三沙渔业公司所在地。海域面积涨潮时为45万平方米,退潮时为28万平方米。该渔港所辖渔场盛产带鱼、大黄鱼、鳓鱼、鳗鱼、鲳鱼等。三沙港原系三沃、五沃、东沃、西沃为主的一组天然沃口。1957年确定为福建省渔业基地后,省投资198万元,构成三、四、五沃 3个沃口连为一体的人工避风港。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三沙一级渔港,一级渔港总体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159万元,建设东防波堤100米,中防波堤400米(透空式结构),护岸50米及其它配套工程,于2005年完成;二期工程投资6300万元,续建中防波堤500米,建设渔业码头11个泊位及其它附属设施;三期工程建设西堤210米、渔业码头等项目。建成后的三沙中心渔港,将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扩大到120万平方米,水深增至8米,陆域面积扩大1200多亩,不仅可提供近千艘船只的避风、停泊作业,而且对三沙的港口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巨大的拉动。

2010年12月8日,为切实解决三沙及周边地区和台湾渔船停泊、避风、渔货卸港、后勤补给、航修服务和加快渔、工、贸一体化进程的需要,福建霞浦三沙中心渔港于正式动工建设,工期2年。该项目于2009年7月获得农业部正式批复项目立项。工程规划“一港两址”,即在三沙镇五澳建设物流港区,在三沙镇田澳建设避风港区。中央投资2900万元,地方配套4436万元。

根据规划部署,三沙渔港先期工程将建设码头后方陆域1.2公顷;400马力码头泊位4个;3000吨冷藏船码头1个;码头内外护岸240米。渔港建设后,将大大增强三沙港的防灾减灾能力,为三沙成为台湾水产品的集散地创造优越条件;同时可以依托渔港的基础设施,带动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海水养殖、渔岛旅游的繁荣发展。

三沙是一个集大渔业、小农业、大集镇、小农村特点为一体的乡镇,产业构成具有其明显的独特性。港口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拓展潜力巨大,随着三沙中心渔港的加紧建设,海洋经济地位更加突显。

著名人物

杜星垣:原国务院秘书长 中顾委委员

李秉铨:福宁府最大的殷商富户,捐资兴学的第一人

刘成灿: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吴建瑞:中国大陆第一位留欧航空法学博士

陈文华:中国农业考古第一人

曾凤飞:中国首席服装设计师

蔡治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副行长

张志达: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旅游资源

留云洞

三沙留云洞俗称石厝,亦称幻尘庵,被誉为“闽东小普陀”。位于距霞浦县30公里的三沙镇西澳。依山面海,周围面积5000多平方米,与台湾的东引列岛遥遥相对,左右两山对峙,林木青翠。由自然柱石支撑着一块巨石“一片瓦”构成一个奇妙的留云洞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僧题安同居士杜仰高建大雄宝殿于洞穴之中。洞的四周怪石嶙峋,形态各异,有如骆驼观涛,有似雄鹰望日,有形玉兔赏月,有象双狮戏珠。洞前临海处有一巨石凌空而立,下临万顷碧波,浪峰起伏,惊涛拍岸,可以驾艇游弋,可以垂钓撒网。三沙留云洞历来是闽浙交界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吸引四方游客慕名而来,题诗刻字。原国民党闽浙监察使孙启英的“片石开生面,名山出一头”和陈立夫的“海东胜地,留云纪胜”等多处摩崖题刻至今尚存。自对外开放以来,来三沙港避风、贸易的台胞,回国探亲观光的侨胞也不断来此游览、参拜。

烽火岛旅游度假村

烽火岛位于霞浦县三沙港对面650米处,面积2.32平方公里,岛上 怪石嶙峋,海岸蜿蜒曲折,澳口遍布,岛上树林,郁郁葱葱,岛 内港湾水质清澈,波光粼粼,景色秀丽,烽火岛具有最大的旅游 开发资源和近台优势。烽火岛旅游度假村规划1800亩,项目第一期投资1亿元,用于度假村的供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码头以 及土地平整和旅游设施等建设,由福建亚联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提。项目第二期投资额为1.6亿元,现需寻求合作伙伴进行共同投资建设。

古桃城

三沙水门顶广福寺北侧有一座残缺古城,至今还完整无缺城门,其城体残存长度约五百余米、高约三米、宽约两米。城上东面和西边各置建二个城楼,遗址尚存。该城墙造型及作用有似“万里长城”。

唐朝武德年间(即公元623年),三沙设立“宁远镇”现三沙古镇港为宁远镇驻军处。古镇港前面(南边)烽火岛作为海防屏障,后面(北边)乃是荒僻闽浙边界,不能没有军事设防,为了防止山寇从北面偷袭古镇港的宁远镇兵营,故筑桃城以为藩篱,桃城地处古代三沙陆路交通的唯一要道,这座城是当年设“宁远镇”遗留下来的一处军事设施的遗址,是霞浦的“长城”。

南太姥

南太姥位于闽东三沙镇青官司北面之巅,始建于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距今八百多年历史,当时寺内不仅供奉佛教诸圣还供奉闻名瑕尔的太姥娘娘菩萨,信土有求必应,神迹十分灵验。闽东沿海一带的人们,自古有较深的太姥崇拜情结,流传着“上山拜太姥,下海求妈祖”的地方风俗。也许是为了借助和扩大影响,为了区分北有福鼎的太姥山,就开始把那地方叫做“南太姥”了。

南太姥山巍峨壮观,海拔为405米、云锁山腰、岚烟飘渺。相传当年八仙曾云游此地,各显神通,造化了鬼斧神工的仙人脚印、青牛上山、仙人赶猪仔、仙女绣花鞋、三跳峰、中国道教太姥娘娘飞炉等人间奇景,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有八百余年的佛教文化历史遗产——报德寺,这里曾被誉为海滨日出与近海滩涂风光最佳摄影之地,来此采风者络绎不绝。

前往南太姥寺,途径花竹、青官司等村庄,一路上可游览镇山之印、骆石望台归、神虎观祖、三雄鼎立、桃园三结义等四十多个景点,具有浓厚人文景观,让您一饱眼福,流连忘返。攀上南太姥顶峰吸收佛山灵气,真有一种超凡脱俗飘飘欲仙之感。脚下云海茫茫,山光水色,尽收眼底,让游客仿佛进入仙人境界,欲欲飘飘,心旷神怡。极目远眺,美丽的牙城湾、大小嵛山岛、古镇港、烽火岛皆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风景画卷中。

金龙寺

金龙寺位于福建东海之滨——三沙虞公亭北面山巅,有一群自然石岩,十分壮观,千形百态,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岩石,据相传是当年太白仙奉玉帝之旨,用法术把各山头大小岩石点化成各类动物,赶赴三沙港填海造地,开建帝都,途中不料被土地公发觉后破阻,使这群动物石化,截留此山,造化了大自然岩石奇景。

山上有一块巨岩,形状酷似一头大母猪,十分逼真,栩栩如生,还有龟蛇对话,蜜蜂采牡丹等几十个岩景,个个形状逼真,妙不可言。

金龙寺利用天然石洞,兴建太姥娘娘仙阁楼,还耗资几十万元,用一块巨岩雕刻一尊千手观音,打造闽东第一石窟佛像之最。

此处是霞浦县境内最壮观石岩景区,在节假、休闲时,人们不妨去看看石窟佛像,饱览仙人造化胜迹。

大济禅寺

三沙陇头墩柄村后有一座寺院,古称广济寺,现称大济禅寺。据县志和有关文史稽考;该寺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第六年时开建(即公元966乾德四年)。

后唐年间,地方割据,生灵涂炭,年方二十三岁赵匡胤,忧国忧民,报效无门,当年落难重镇阳襄寺院栖身度日,蒙受佛门关怀,法师指点,并获赠毛驴和盘缠,北上投军,后果然做出一番伟业,建立宋朝。他称帝时对佛门倍加关爱,厚施众养,屡造佛寺,下文废除后周寺宇赋税、徭役等制度。在佛教文化空前鼎盛的年代里,本村沐浴浩荡皇恩兴建了广济寺,让地方乡民焚香祀佛,祈求平安。

寺院位于古时福宁府墩柄村大龙溪官道旁边,即现今温福铁路途经的墩柄隧道口东侧。此地山脉似龙,溪水滚滚汇入三沙湾,被世人颂称龙溪。当年百姓为感怀这位皇帝对佛门浩恩,择在龙水溪边开辟寺院,意寓皇家赐予佛门一片恩惠。常年香雾缭绕,法器常鸣,寺周树木葱郁,翠竹丛丛,门口有一棵参天古榕,雄伟苍劲,巍峨挺拔,长年在佛门经声、法器、钟声濡染下,蕴藏一种神秘的灵气,显得佛门格外庄严。

大济禅寺是三沙最早佛教文化发祥之地,距今己有一千零四十年古老历史。这座千年古刹历尽沧桑,拥有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神秘、传奇的故事。当人们走近这座悠然恬静古寺,仿佛可听见佛珠呢喃,隐约木鱼传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神思,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又给人们留下种种神秘的印象。

千百年来,寺院护法大神救苦救难,垂迹四方,签诗十分灵验,吸引无数香客游人前来观光参拜,求签问吉。

人们在休闲、节、假日时,不妨到大济禅寺佛门圣地逛逛,观赏千年古刹,领略三沙佛教文化历史。

棋盘石

位于中国东海之滨福建省三沙瓦窑头村山巅,有一块壮观的长方形平面巨石,石面上有纵横交错的纹理,还镶嵌了六颗圆壮小石,酷似一盘棋,该石面积长达36米、宽16米。

相传此乃仙人弈棋的棋局,周朝年间,有一个十分好仙的人,闻八仙常在此会棋,慕名来此访仙,回家后,岁月已历尽沧桑,父母乡人早已不在人间,叹息“仙境一日,人间百年”。又传天上南斗、北斗仙人,每年九月九在此下棋,王天公泄露天机,对樵夫说你要延年添寿,选此日等候,叩求二仙,果然那二仙来了,成遂他的意愿。由此典故,历称这些奇石为仙人棋盘石。

石棋附近有当年仙人遗迹石鼓、起翘石、仙人脚印、猫仙洞等景点。 攀上棋盘石顶,极目远眺,天水一色,美不胜收,令人宛如置身仙境。俯视山腰轻云如纱笼罩庵中,悠悠扬扬钟声回荡在天空,给人们带来无限神思……

从前这里有座“瑞云庵”,一位老尼姑带着侄女一起修行悟道,一日在庵内自架焚塔,双双西归。人们为了感念她们动人事迹,在原址重建尼姑庵,安祀二人神像,神迹十分灵验,又给人们留下种种神秘遐想……

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棋盘石上,有天然生成石棋了,没有比这块更逼真、更壮观的棋盘石,所以它可堪称中华之最,天下第一的棋盘石胜景。寻觅仙人遗迹,攀游此景,会让游人仿佛进入仙境,有悠然轻飘的感受,给您增添无穷的快意。

到了三沙,别错过来仙人棋盘石,饱览这块神奇石,会让您感到不虚此行。

著名小吃

三沙镇有多种传统小吃上榜“福建名小吃”,随着三沙市民品牌意识的增强,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吃在三沙人的心里业已有了沉甸甸的份量,三沙人因三沙小吃而备感荣耀。

据不完全统计,三沙小吃有近百种,因为三沙靠海,海产品丰富,所以三沙小吃多半以海鲜为原料,味道清新鲜甜;又受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甜辣可口成为三沙小吃的“主流”口味。三沙人勤劳朴实,聪明能干,创造了丰富多彩、闻名遐迩的民间饮食文化。而三沙小吃则是三沙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三沙小吃品种繁多、口味独特,鱼丸、闽南糊、海蛎煎、肉粽、菜包裹、九层糕、粿籽、鸡脖子、面茶糕、酥饺、油炸糯米粿等风味小吃。这些小吃是三沙地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就像地方戏曲和被保护的文化遗产一样有意义,它是一个最具有民间气息的象征,是一个鲜活的民俗,保存着普通人对生活的乐趣和想象力的印记。有去三沙的朋友别忘了好好品尝哦!

鱼丸

货真料足、风味独特、富有弹性、味道鲜美、

连汤都是海鲜的味道,大海的味道!

闽南糊

如绿玉凝脂,翡翠沉香,随时可以切片煎烤而吃,

味道荤鲜素香,别具风味。

肉粽

选料讲究、操作精细,具有独特风味,在群众中盛誉久享,南北闻名。

菜包裹

皮甜馅鲜,颜色亮泽,别有风味

海蛎煎

选料讲究、味极鲜美,吃之香酥松软可口。

粿籽

看起来一粒粒黑不溜秋的但吃起来却香喷喷;滑溜溜的,余味无穷”。

鸡脖子

外皮金黄酥骨,内心香嫩可口,营养丰富。具有健脾开胃、

减肥瘦身的功效。

面茶糕

口感极佳,甜而不腻,入口品茶即化,还不沾牙。

酥饺

酥脆爽口,甜而不腻。

油炸糯米粿

糯柔香甜,味美适口,经久不绵,口感极佳。

民间资料

三沙人都是三四百年前从闽南迁移过来的,他们的先辈讨海来到三沙后,发现三沙渔产丰富,而定居三沙。就像“海加定”(红树林)在这里落地生根,他们的“祖”都是“闽南祖”。

至今大多数人的祖籍是闽南,而三沙人都把闽南说成“下南”,虽说三沙人说的是地道的闽南话,但在数百年的移民过程中,汇聚了惠安、晋江、安溪、漳浦、龙海等地的渔民,这些地方的闽南话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腔调,各地闽南腔在三沙几经磨合,形成了自己的一种腔调。

林瑞枝老人现在是该镇退休干部管理站站长,祖籍在惠安县,他的父辈上世纪初从海上“登陆”定居三沙,老林就是在三沙出生的,从他父亲算起,现在已有4代人了。老林说,他们在三沙算是比较年轻的移民了。

据林瑞枝说,闽南人是这里最早的开发者之一,最早移居三沙的闽南人是漳浦渔民,大概在清朝康熙年间来到三沙。他们发现三沙港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花、小黄花、带鱼、目鱼等近海经济鱼类,便经常驾船到此捕鱼、避风;他们看不到什么人烟,就在岸上搭简陋的木房作为落脚点,住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慢慢就习惯了,成了“常住人口”,随后就有闽南沿海各地的渔民陆续在三沙定居下来。

三沙是自发的松散型自由移民小镇,到1951年土地改革时期三沙人口才8000多人。现在已有4万多人。三沙有姓氏六七十种。也正因为这些渔民来自五湖四海,所以三沙民间没有任何宗派,也没有像一些地方本地人对外姓有排他性。这种几百年延续下来的包容精神,应是闽南人的优秀品质之一,现在在许多方面都得以体现。一些闽南风俗也在三沙照旧沿袭。

海南省三沙市

概况

三沙市是由中国国务院于2007年11月批准设立的县级市,管辖位于中国南海的海南省下的西沙、南沙、中沙三个群岛及周围海洋,面积2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隶属海南省,人口260余人,是中国现在人口最少的城市,市行政中心位于西沙群岛也是南海诸岛的最大岛屿——永兴岛。

历史沿革

早在1911年和1930年代中国已经将南海四沙先后置于广东和海南省管辖,“西南中沙工作委员会、西南中沙办事处”1959年即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1969年3月,该办事处改称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革命委员会”,1981年10月又恢复为“广东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 (县级)”。海南建省后,该办事处划归海南省管辖。 2007年11月西沙中沙南沙办事处改名为三沙市。现在这个办事处正式建制的三沙市所取代。

意义

三沙市的设立有利于强化南中国海主权,也有利于促进南海地区的资源开发。三沙市的西南中沙群岛包括260多个岛、礁、沙、滩,散布在南海上,东西相距900千米,南北长达1800千米,岛屿面积1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无冬,气候暖热,湿润多雨,常受台风影响。位于西沙群岛的永兴岛是西南中沙群岛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13平方千米,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委和办事处驻该岛。现在三沙市的行政中心也将设立于此。由于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化管理状态,除西沙永兴岛上有一定数量的驻岛职工、民工和渔民外,其余岛屿少有人常驻,多数渔民以流动作业为主,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近年来,由于永兴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使永兴岛已初具小城镇雏形。

补给基地

文昌市:三沙市的后勤补给基地、码头供给基地将建在文昌,虽然三沙市的办公楼不建在文昌,但大部分办公人员、后勤人员家属全部住在文昌,码头供给全部建在清澜。三沙市的设立,将会给文昌市带动巨大的人气,将来文昌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将批准文昌市到三沙市的旅游线路,这样凡是要到三沙市的投资建设者、旅游者等,必将途经文昌市,这将对文昌市区的扩大、投资的拉动和建设的推动,以及提升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越南抗议

越南抗议中国设三沙市诬称侵犯其领土主权! 越南外交部发言人黎勇称:“越南拥有对黄沙和长沙2个群岛主权的充分历史证据和法理基础。越南抗议中国成立直属海南省的三沙县级行政市,直接管理东海(即南海)的3个群岛,其中,有黄沙(即西沙)和长沙(即南沙)2个群岛是属于越南的。此行动已经违犯了越南的领土主权,不符合两国高层领导达成的共识,不利于寻求解决双方海上问题基本、长期办法的谈判进程。越南始终如一主张,在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实践、特别是联合国关于1982年《海洋法》的公约和为维护东海(即南海)和区域内和平稳定的2002年“东海(即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分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