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林崩瓜
释义

产品特点

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单重2公斤左右,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绿色,有浅色花网纹,皮薄而脆,瓤色淡黄,籽血红,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娇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施足基肥,结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浓肥、化肥,抗旱要开沟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时宜在午后,以减少破裂。

面临生存尴尬

浦东三林曾出产一种很有名气的西瓜,其外观翠绿、肉质细嫩、汁多皮薄,因瓜皮又薄又脆易崩裂,所以取名为“崩瓜”。崩瓜口感沙甜,和七宝黄金瓜、亭林雪瓜、青皮绿肉甜瓜并称为上海“四大名瓜”。

在三林老一辈人的印象中,崩瓜一般每只重三四斤,瓜囊为淡淡的桔黄色,瓜皮薄脆,下雨打雷时,田里成熟的瓜会自动崩裂。说起“三林崩瓜”,三林镇镇长助理赵源有点尴尬,“这种瓜,现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了。”

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上海名瓜,浦东新区今年已正式将“三林崩瓜”列入新区抢救性传统品牌项目。“由于崩瓜种子在长期繁衍中出现退化,目前我们已开始对种子进行重新提升改良的工作。”赵源说,其实崩瓜种植技术含量很高,在授粉期和采摘的成熟期都有很高的要求。

三林镇计划,到镇外设立农业基地,每年进行小批量生产,对种子进行提升培育。“估计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至10年。”据了解,除三林崩瓜外,该区还将张江红菱、一点红茭白、浦东三黄鸡等浦东传统产品,列入了该区发展优质农产品的战略。

“十一五”期间,浦东财政将投入2.5亿元,用以建立扶持基本农田区域发展的专项资金,重点对基本农田区域的设施农业、基本农田的经营保护以及公共产品的发展和维护予以政策扶持。至2010年,浦东要形成科技领先、服务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良、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崩瓜到底种还是不种?”2007年新年刚开始,浦东三林镇的承包户周跃民接到上级通知:占地3亩的崩瓜,取消5000元的补贴。此时,周跃民面临两难的选择,作为上海四大名瓜之一的崩瓜“生存”或者“死亡”,就凭他的一句话了。据记者了解,由于成本高、售价低等原因,红菱等市郊著名土特产已逐一退出了历史舞台。“崩瓜挺好吃的,这是老上海人对崩瓜的评价,但它正面临生存的尴尬。对此承包户周跃民最有发言权,他种植崩瓜已经10年了,目前在浦东只有他一人仍在坚持种植崩瓜。

镇政府对上海崩瓜种植一直给予默默支持。另外,政府部门还每年给予崩瓜种植5000元的补贴,给予扶持。但2007年年的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决定取消经济补贴,这个消息给崩瓜种植户“当头一棒”。

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三林的崩瓜、张江的红菱都是特色土产品“老字号”,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差,逐一退出市场,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扶持,甚至可以考虑在现代农业区内试点种植少量品种,保护“浦字号”本地产品。

有望重回餐桌

“浦东三宝”之一三林崩瓜,在上世纪60、70年代绝迹,又将回归。

由于三林崩瓜对土地和种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恢复种植相对困难。由于三林地区目前难觅适宜崩瓜生长的水旱轮作土地,相关部门计划为三林崩瓜“异地安家”,2008年在浦东国际机场附近辟出100亩土地尝试规模化种植。

重点攻关项目

自《“三林崩瓜”提纯复壮及其高效安全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被列为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以来,课题组人员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终于在2009年6月16日课题例会上传出好消息:杂交崩瓜糖度提高,不良种性有所改良,口感风味较传统崩瓜有明显提高,三林崩瓜种质创新初见成效。

2009年6月16日上午,来自市农技中心、市园艺学会、新区农技中心及三林镇农贸服务中心等项目参与单位的课题组人员共10余人参加了课题活动。课题组一行参观了位于川沙新镇高桥村的崩瓜课题试验基地,基地内崩瓜长势良好。

历史

崩瓜具有近百年历史,尤其三林的崩瓜更是上海本地传统名瓜。传说每当雷雨过后,该瓜常破裂满地,故名崩瓜或迸瓜;又因为形状如马铃,人称“马铃瓜”。也有写成“浜瓜”的,是否因种在河浜边而得名,这要请教当地老农了。

崩瓜的身世也是众说纷纭。据说川沙麦家圈中种得更早,后才引至三林塘,种源在浙江绍兴一带,可从没听说过绍兴历史上有如此名品;或说引自遥远的新疆,还有洋西瓜和本土瓜杂交而成的讲法,可都找不到确凿的史料,暂时只好诸说并存。后来崩瓜飘洋过海传到日本,改称“嘉宝”。

大凡名贵品种总显得有些“娇气”,命运多舛。因为皮薄瓜脆,崩瓜在搬运过程中极易破裂,损耗率高,所以售价要比一般西瓜高许多,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解放后一度种得很多,可后来实行计划种植,瓜田面积越缩越小,1958年人民公社的生产计划中竟然没有了崩瓜种植。眼见为三林争得名气的崩瓜面临绝境,老瓜农很是心疼,千方百计觅来瓜籽,交给生产队继续种植。可在当时情况下,崩瓜的收购价只能和其他瓜差不多,这不成了赔本的买卖?终于,三林塘崩瓜在1976年彻底绝了种。1978年,上海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回“嘉宝”原种300粒,交三林公社种籽站,由老瓜农试种0.7亩,1979年试种2.1亩,当年上市32担,特供锦江饭店。后来产量多了,超市也曾见过供应,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甜,也许是变种的缘故,昔日据说甜度达17度的“妙物”已成为“广陵散”。

育种措施

由于产量低,种子退化快,再加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林崩瓜作为常规品种在南汇等地大面积长期种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种性退化,抗性衰退,糖度下降,甚至皮厚肉糙,种植面积急剧萎缩。不过,三林镇不少农技人员做起了留种“有心人”,悄然辟出一小块地方开展种质保存,许多国外种子公司和制种专家慕名前来。自2007年起,上海三林镇加大资金投入,正式启动了“抢救老崩瓜”项目,通过改进育种方式等措施,恢复三林崩瓜种质和品质。

由于三林崩瓜对土地和种植方法都有很高要求,且病虫害较多,目前要想在广大农民中推广种植还有一定难度。接下来,科研人员将进一步总结栽培方法,提高商品化水平,为大面积种植打好基础。

自然天成的崩瓜有点“挑”,对生长环境,育种技术,种植方法要求都很高。根据崩瓜保种复原计划,研究人员开始在镇外设立农业基地,每年小批量生产,提升培育种质。

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逐步恢复传统的优良品质,进入小范围种植。目前,位于浦东临空农业园区的三林崩瓜基地建设已初步建成,投入运行。基地建立了新品杂交崩瓜生产区、传统崩瓜生产区、崩瓜亲本品种圃等区域,并展开新品崩瓜生产技术试验。2011年,基地崩瓜长势良好,已经成熟可采摘。

产地分布

三林崩瓜,原产地绍兴,上海最早在川沙,莘庄、端桥等地栽培,继而传至南汇乔家花园、观音堂一带,而后才流传到三林塘。三林塘一带由于土质疏松肥沃,加上瓜农栽培得法,此处浜瓜比别处更鲜甜多汁,故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7:5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