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界镇
释义
1 四川彭州市三界镇

三界镇位于嵊州市北部,剡溪下游,距市区19公里,东傍下王镇,南临仙岩镇,西与绍兴县王坛镇毗邻,北与上虞市章镇镇接壤,因地处绍兴、上虞、嵊州三县(市)交界而得名。

镇域概况

三界镇位于四川彭州市东北边陲,地势平坦,距天彭镇 17.5公里,东与什邡、广汉两市毗邻,南邻蒙阳镇,西靠九尺镇、军乐镇、升平镇,北与敖平镇隔河相望。全镇幅员面积42.3平方公里,辖二个场镇,23个行政村,二个居委会,全镇耕地41475亩。

三界镇地处四川盆地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宜种性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镇域内地下水较丰富,地下水位高但受降雨量影响,呈季节性变化。人民渠灌区的杨柳堰干渠穿境而过。11号渠、1号渠横贯全镇。属自流灌溉。全镇道路设施完善,村村通碎石路,其中有8个村通水泥路,什(邡)彭(州)公路和青白江、新都至什邡的公路过境,交通方便。

农业经济

1999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27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000万元,粮食总产量26169吨,财政收入417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795元。

近年来,尤其是99年,三界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狠抓了以莴笋为主的蔬菜基地和以成都志成公司为主的养殖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界镇是一个以种植蔬菜和养殖小家禽而闻名的农业大镇全镇,尤以莴笋种植规模大、品质优而畅销省内外,2001年被有关部门授为“四川省莴笋特产之乡”,2003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四川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全镇蔬菜面积3.3万亩,含复种面积,产量近1亿公斤,收入近4500多万元,人平实现销售收入1500余元,形成了以莴笋、白菜、茄子、黄瓜、豇豆和西芹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莴笋和早春芽享誉蓉城,远销兰州、西安。

交通状况

三界镇位于三市交汇点,境内交通便利,场镇距彭州市区18公里,105省道贯穿场镇,建设中的成(都)德(阳)快速通道紧邻我镇东侧,正在筹建的成(都)绵(阳)高速公路复线路经马牧河北岸穿越红家、凌泉两村,村级水泥路里程达85公里。三界镇正在向上级交通部门积极争取,拟建设一条105省道(东平村段)经丰碑村、高寿村延伸至至濛阳镇天王村连接成德快速通道的道路,从而在镇域内形成“三纵两横”的交通干线网络,使三界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社会资源

镇内有标准化中、小学4所,公立卫生院1所。

自然资源

三界镇电力、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建有装机容量2445千瓦的水电站4座,35KV变电站一座。天然气井场19座,日输气量达30万立方米。三界镇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常年自流灌溉,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2001年和2003年三界镇分别被命名为“四川省莴笋特产之乡”和“ 四川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

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含复种),年销售量2亿公斤,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以上都来自蔬菜产业。我镇规模种植蔬菜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蔬菜品种和种植技术上,广大群众已掌握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常年川内外的蔬菜营销商云集三界镇,蔬菜采集队伍逐渐壮大,本地已形成以三界联友蔬菜产销协会为首的蔬菜营销队伍100余户,蔬菜采集队伍和营销队伍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目前三界蔬菜品种由过去单一的莴笋、西芹发展为现在的莴笋、芹菜、萝卜、大蒜、菠菜、白菜、花菜、韭菜、黄瓜、苦瓜、辣椒、豇豆、四季豆、茄子等20多个品种(其中莴笋、芹菜、萝卜、大蒜、菠菜已取得了绿色食品标识),常年都有大批量的优质新鲜蔬菜上市。目前,三界镇正代表彭州市向国家绿色发展中心申报10万亩的绿色食品(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

此外,三界镇还是西南最大的小家禽育雏集散中心。小家禽养殖产业在成都市龙头企业伟意养殖有限公司、三界镇鸭业协会和养殖大户的带领下,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全镇年销省内外鸭苗2200万苗,年总产值达8600万元,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伟意养殖有限公司、三界镇鸭业协会和养殖大户联系了560余户的散养农户进行小家禽养殖,年养殖种鸭12万余只,商品鸭26万余只,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0余人,带动农户年增收1000余元。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养殖产业,目前,伟意养殖有限公司正在扩建占地320余亩的养殖小区、孵化车间、育雏室,养殖小区标准废水处理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年生产10万吨饲料厂已通过规划和设计,优质肉鸭饲养、宰杀生产线已通过发展与改革局正式核准。

2 安徽省明光市三界镇

乡镇概况

三界镇位于明光市东南部,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带,属低山丘陵地形,为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重点乡镇。全镇辖15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23261人,农户户数4614户,总面积135.6平方公里,境内有2个国营林场,1个种牛场。

农业经济

该镇为皖东地区最大的花生种植基地,年种植总量达18000亩,年销售总量达1000万斤。

该镇属于北亚热带与温暖带过渡地带的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19天,十分适宜花生、山芋等作物种植。其它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油菜、芝麻、玉米、小烟等。在小流域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有3300亩的经果林基地、6000亩的意杨栽植面积、千亩坡改梯工程和已建成的300亩滴灌(微灌)工程。

交通环境

镇内交通十分便捷,京沪铁路、104国道、正在建设中的蚌宁高速公路都穿境而过,距滁州市30公里,离蚌埠、合肥、南京都只有不到1 个小时的路程。加之驻军多,社会购买力较强,国民经济发展步伐较快。我镇林业资源十分丰富,有山场面积约3万亩,境内德辉木业、星荣木业、森达板材等企业颇具规模。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来我镇观光及考察投资环境。

旅游景点

红色旅游

长眠在三界镇严集荒山野凹里63年的173名烈士在九泉之下,再也没有想到在63年后的今天,后人还为他们树一座丰碑。

自《揭秘一次悲壮的突围》纪实一文在《滁州日报》“西涧周刊”专版公开发表以后,激起了人们对173名烈士无限崇敬和热爱,无不为他们悲壮牺牲而流下热泪。此文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明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还牵挂着173名烈士的亲属们的心。只因有了《揭秘一次悲壮的突围》上文,才催生了《为173名烈士树一座丰碑》的下文。

市委、市政府领导看了《揭秘一次悲壮的突围》纪实后,无不为173名烈士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而感动,并对烈士们的献身精神而敬佩。一致认为,这173名烈士为了明光(原嘉山县)的父老乡亲和全中国人民的解放,把满腔热血洒在明光的热土之上,这是明光市64万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最受明光人民敬仰的革命烈士。63年来,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团体,每年清明节的时候,虽然采取了不同形式和方法,对173名烈士进行祭扫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给这个英雄集体树个碑、立个传,使之成为全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这块资源整整63年未能得到开发和合理利用,这是对他们的不公,让他们受了极大的委屈。今天,我们就是要为173名烈士树碑立传,也好对死难的173名烈士和他们的亲人有一个交代。173名烈士的热血是洒在明光的土地上,是明光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资财富,更是将来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因此,市委、市政府已有意向在173名烈士牺牲的地方——严集,打造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红色旅游上做文章。让173名烈士在皖东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市委、市政府为了实施上述意向,正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责成民政部门抓紧拿计划,报项目,送省民政部门审批。并将这一意向提交到市长办公会上讨论决定。这一意向一旦讨论通过,就将全市零星散葬的烈士墓一起集中到严集烈士墓,然后再建一个烈士陵园,供后人永远瞻仰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同时,还要求三界镇党委、政府尽快征用土地,拿出建设烈士陵园的具体方案,报市政府审批。目前,三界镇正在紧锣密鼓地积极筹办此项工作。

8月1日,一周的第一个工作日,各机关工作人员一上班,摊开报纸,就被《滁州日报》“西涧周刊”刊登的醒目标题《揭秘一次悲壮的突围》吸引住了,它像一块强大的磁铁,吸引了人们的眼球,都在抢先争看。从这一天起,无论是机关,还是乡镇,人们都在传播着63年前严集173名烈士悲壮突围的惨景,一时轰动明光城乡,同时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反响有来自机关工作人员中的,有来自基层民众的,也有来自社会上方方面面的。

反响最强烈的,就是63年前,173名烈士为何今天才被发现,才宣传?这173名烈士为何被冷落在荒山野凹里63年无人问津?石坝烈士墓、三关烈士墓、紫阳烈士墓牺牲的烈士都没有严集烈士墓牺牲的人多,这3处烈士墓政府民政部门早就为他们树碑了,为什么63年了不给严集烈士墓树碑?何时能让明光市民看到雄伟壮观的烈士塔在严集烈士墓前耸立起来?严集的173名烈士大都是无名烈士,他们的亲属是不是享受烈士待遇?民政部门如何为那些无名烈士找到姓名和他的家乡与亲人?

但是,也有的惊呼:真了不起呀!在明光的严集有这么大的一个烈士群体,它是将来明光市不可忽视的革命传统教育场地,也是红色旅游的好去处、好场所、好景点。

这些反响,集中体现了纯朴的明光老百姓对死难的173名烈士一股强烈的阶级感情,更体现了人性化。因为,明光的人民是受173名烈士为民献身、为国捐躯的精神所感动。所以,他们要求民政部门为173名烈士树一个碑,以寄托人们对死难烈士的哀思。

63年来,173名烈士的父母和亲人像在大海里捞针,都在苦苦地寻找亲人们的下落,一直想找到亲人被葬在何方、长眠何处?可是整整找了半个多世纪,只因为没有线索,才无法可寻,无处可找。在这漫长的63年里,无名烈士的亲人们虽然记忆中慢慢地淡忘了,但他们对寻找亲人的葬地和坟墓的愿望始终没有忘记,时刻牢记心中,只要有一点消息和一线希望,他们都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努力寻找,决不放弃。正如一个寻找多年的烈士亲属在发给作者的一条短信上所说:“尽管他们牺牲了近70年,也不知他们骨落何处,但我们家人踏寻的脚步不停,思念永驻。”

皖东烈士陵园

皖东烈士陵园,位于来安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半塔镇,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历史上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1940年3月,在蒋介石策划下,安徽省主席李品仙部和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部两顽军对皖东地区实行东西夹击,妄图一举歼灭我江北新四军部队。我军在中原局、刘少奇同志领导下,对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予以坚决反击。正当我集中主力在津浦路西坚决反击桂顽的进攻时,韩顽乘我路东地区空虚,纠集8个团的兵力,万余之众,向我新四军第五支队后方半塔地区大举进攻。我路东部队在江北指挥部主任邓子恢、五支队政委郭述申、副司令员周骏鸣同志指挥下,坚决执行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固守待援的方针和积极防御战术,以教导队500余人固守半塔集,以十团、十五团各一部及特务营在地方游击队配合下,从南北两翼钳击围攻半塔之敌。虽敌众我寡,敌强我弱,而我军指战员不畏强敌,在地方党和群众、自卫队积极参加和支援下,苦战7昼夜,击退了顽军多次进攻,半塔阵地巍然屹立,保证了我路西主力反顽作战顺利进行,实现了我先打桂顽,后打韩顽的战役意图。待路西我军大捷,我和罗炳辉同志率主力兼程回师路东,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同志,亦命令在江北的挺进纵队叶飞同志、苏皖支队陶勇同志率部增援。韩顽在我两面夹击下,伤亡惨重,乃仓惶溃退。我军乘胜追至三河南岸,俘获甚多,胜利结束这一战役。

半塔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保证了我路西部队对桂顽作战的胜利。半塔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陈毅同志对半塔保卫战给予很高评价,他说过,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为了纪念在半塔保卫战与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一九四四年三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风景秀丽的烈士陵园。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高十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雄浑遒劲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

目前,皖东烈士陵园是我省优秀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约10万人次。2006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皖东烈士陵园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3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镇

嵊州市三界镇

概述

三界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建制于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称始宁县,据记载:“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清康熙年间,称三界镇。解放后,几经区划调整。2001年11月,将友谊乡、蒋镇镇并入三界镇。

2004年,三界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精神,按照“统筹、整合、提升”思路,围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这一主线,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统筹协调,克难攻坚,狠抓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工业经济运行稳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村镇一体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2004年度,三界镇被命名为省级文明镇及市级生态镇。

工业产业

三界镇现有工业企业870家,产业结构以厨具、机械、链轮、电声、茶叶加工等为主,三界镇有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企业13家,获自营出口权企业6家。厨具、链轮、茶业加工三大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其中有厨具企业33家,形成15个厨具产品系列,80多个品种,培育了“普田”省级名牌产品和“双发”省级著名商标,“普田”牌

油烟机荣获国家首批免检产品称号。厨具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税润总额1722万元,是国内第三大生产基地和批发中心。最大的厨具企业是绍兴市普田电器有限公司,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年生产厨具15个系列30万件,上半年销售收入1.38亿元,产品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链轮业是国内重点出口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全镇现有链轮企业27家,年产链轮1万多个规格4000万件套。上半年,实现自营出口值688万美元。嵊州市机械链轮厂是我镇的骨干企业,有36年链轮生产史,上半年,出口销售收入565万美元,成为创汇大户。

茶叶加工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发展迅速,全镇有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13家,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生产精制茶叶。瑞兴茶业有限公司为嵊州市第三大茶叶加工企业,该厂内抓产业升级,外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非洲市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去年销售收入超4000余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2.45亿元,同比增长15%,利税总额8538万元,同比增长14.2%;财政收入455万元,同比增长40%,工业用电量1947万度,同比增长4.2%(不包括企业9500KW自备电源发电量。三界镇实现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向规模型、外向型、效益型方向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农业总介

三界镇是个“五山四地一分水”的丘陵地区,年均气温12.6-17.6℃,降雨量1200-1600mm,年均日照1987.9个小时,年均无霜期235天,三界镇现有耕地47848亩,坡地30000多亩,林业用地1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53%,在一万m3以上水库61座,总蓄水量1892万m3,其中前岸水库蓄水是一1250万m3。

三界镇始终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认准市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优质、高效农业,目前,已培育成了茶叶、竹笋、水产、水果、花木、畜禽等主导农业产业,形成了“一片一品”的特色农业生产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了农民人均收入的稳步增长。生态农业园区进展顺利2002年底,三界镇顺应农业发展新趋势,针对三界镇低山缓坡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多的实际,确立了在长桥片创建集生态、休闲、科技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思路,园区规划面积近8000亩,分区分期实施,整体推进,主要发展棚菜、特种水产、高档花木、观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产基地,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寓观光于生产之中,通过若干年建设,使其成为城市人休闲、观光、揽胜场所。至今,已实施高档花木、特种水产、名优水果、奶牛养殖等生产基地近2000亩,配套基础设施同步推进,园区框架基本构成。

茶叶量多质优三界是剡地产茶重镇,“茶圣”吴觉农先生曾在三界长期从事茶叶研究和开发,并创立了“三界茶厂”。全镇现有茶叶生产基地1.1万亩。年产珠茶2万担,名茶3500担,注册“越凰龙井”商标壹只,生产的“金黄茶”为稀有品种,为绍兴市唯一生产基地,陆康片依托嶀大山立地条件优势和茶农的名茶炒制技术,使名茶外形、色泽、香味俱佳,颇受消费者青睐,是该片纯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现建有南岙、杜家山两个名茶交易市场。近几年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发展无公害茶、有机茶,去年,有589亩生产基地被权威机构认证为有机茶基地,三界镇无公害生产基地已达6000多亩。

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面积8000多亩,小竹笋6500亩,年产鲜笋300万公斤以上,品种众多,有毛竹、早园竹、雷竹、哺竹等,是嵊州市重要竹笋生产基地之一。杜联村的毛竹具有单株重、材质好等特点,是竹制品加工上乘材料。为提高竹笋附加值,创办了“山玉”笋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笋煮干菜、笋干,注册“山玉”牌商标壹只,产品销往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较快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特种水产、名优水果等产业。目前,已建立特种水产基地2000亩,其中珍珠养殖基地850亩,名优水果生产基地3578亩,品种有水蜜桃、杨梅、猕猴桃、大青梅、桃形李等;桑园4125亩。

外出承包大田构成一大农业致富特色,三界镇广大农民更新观念,善于抓住上海、江苏等地产业转移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外出承包水田,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镇已有16000多劳动力分别在上海、江苏、市外省内承包水田,同时,在沪等大中城市从事建筑业和家政服务、商业批零,开辟了一条农民致富新途径。

黄沙资源丰富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采黄沙。90年代被上海浦东、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定为建筑专用沙。据1995年市矿业公司勘测:剡溪在三界至招士湾段有3000余亩河涂,厚层达12米至20米,粒细度2.63至2.71,含泥量仅0.6至1.6%。全镇有挖沙机船20多艘,运沙船80多只,从事黄沙产业近千人。

基础设施

交通条件改善近几年来,三界镇针对行政区划调整后,区域范围扩大、交通条滞后的实际,把交通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相继建成了友(谊)至蒋(镇)、沈(塘)至福(源)公路、友(谊)至三(界)直通公路,并依托国道、县道基础,构筑了三纵三横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了镇域内半小时交通圈。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正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实施康庄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村庄道路条件,今年全镇已立项康庄工程27条,大部分已动工建设。以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等为载体,每年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加强以路、渠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镇主要产粮区和开发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观。

环境卫生趋优以开展“一创双清”活动为抓手(“一创”即创104国道集镇段示范样板工程,“双清”即清理户外污目广告,清理垃圾),合力创优环境,投资70多万元,完成了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工程(安装路灯),并对曹娥江集镇段堤岸等重要区域的垃圾进行了集中清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充实环卫队伍,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常抓不懈,确保环境整洁。各村特别是重点村,按照“一创双清”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抓重点、克难点,分别建造垃圾箱,清除垃圾死角,全面整治村庄环境,有效改善人居条件。以创建省级文明镇为载体,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提升层次,促进环境卫生的进一步改善。

自来水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饮用水工程全面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预计年内竣工投入使用;积极推介以大董水库为水源的蒋镇片供水一体化工程项目,三界镇有11个村的自来水改造正在实施或筹建之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饮用水的需求。

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强电力设施的改造,不断扩增容量,提高了生产、生活用电保障能力。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基本覆盖全镇,已在集镇范围内开通了小灵通网络。

城建规划

三界镇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城镇框架不断扩大,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约145公顷,有1个居委会及南一、南二、南三、南四、北街、下市头、仁聚里、良种场等8个行政村,户籍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学校师生、流动人口为10500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6%,自来水厂、农贸市场、文化娱乐等设施日趋配套,逐步完善,成为嵊州市最具潜力的中心镇。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和标志,我们始终把培育和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提出“城建树镇”发展思路,确立走以工业化联动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从再造一个新三界的高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城镇化进程。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002年我们邀请专家教授,编制了三界镇城镇总体规划,根据规划,三界镇的城镇性质为:镇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嵊化工贸型的山水城镇;城镇规模为:到2005年,建成区人口16000万人,到2020年为45000人;用地规模:近期用地规模为208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约65万平方米;远期用地规模为450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约307万平方米。用地空间布局:根据三界镇的地形现状,确立东拓(跨曹娥江)、西进(跨新104国道、上三高速公路)、北连(与工业集聚区互动)发展方向,培育形成“东居中贸西工”的城镇结构形态。2、加强投入,完善配套设施。近期重点建设五大配套工程:嵊州中心港500吨级货运码头,该项目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初审;以前岩水库为水源的集镇自来水工程,预计年内竣工并交付使用;104国道集镇段的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普田公司以南、新老104国道连接处的商住楼综合开发,泰康示范小区建设。

3、村镇互动,整体推进。统筹城乡建设,按照“优化中心镇,建设中心村,带动基层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在着力提升集镇城区品位的同时,合理设置中心村,科学规划,加快建设,努力形成“中心突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加快西后、舒斗、两溪等小康示范村建设,以点促面,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历史沿革

三界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建制于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古称始宁县,据记载:“东汉永建之年(公元129年),析剡县北乡及上虞县南乡(今三界)置始宁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始宁县,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始宁县领域仍归旧属。清康熙年间,称三界镇。解放后,几经区划调整。2001年11月,将友谊乡、蒋镇镇并入三界镇。

旅游资源

三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现存主要景观有:(1)关帝庙。位于镇北下市头村,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始建于南朝宋景之年(公元423年),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1992年扩建为吉祥净寺;

(2)清风庙。位于镇南的清风岭,建于元泰定之年(公元1326年),为纪念南宋烈女而筑,是嵊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3)唐诗古道——嶀浦。位于镇南,是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游息和垂钓之处,留有谢氏在赤壁上的嶀浦潭题刻,还有谢康乐钓台、石床等古迹。谢灵运开辟了一条始宁至临海的700里剡中游道,游道的起点是嶀浦;

(4)浙东名山——嶀山,位于镇南,风景秀丽,相传嶀山与原嵊山相连,大禹治水时凿之成流,两山以此相隔于剡溪两岸。剡溪在这里形成最大的峡口和深潭,即嶀浦潭。嶀山北麓原有龙宫寺(俗称龙藏寺,现为三界茶厂),唐代诗人李绅三次游居寺内,捐款修建了龙宫寺,并撰写了《龙宫寺碑》。近代有国画家郑午昌、化工专家吴佩之、国立编译馆编审吴铁审。

经济发展

三界镇现有工业企业870家,产业结构以厨具、机械、链轮、电声、茶叶加工等为主,全镇有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企业13家,获自营出口权企业6家。厨具、链轮、茶业加工三大产业块状经济优势明显,其中有厨具企业33家,形成15个厨具产品系列,80多个品种,培育了“普田”省级名牌产品和“双发”省级著名商标,“普田”牌油烟机荣获国家首批免检产品称号。今年1-6月份,厨具业实现销售收入4.9亿元,税润总额1722万元,是国内第三大生产基地和批发中心。最大的厨具企业是绍兴市普田电器有限公司,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年生产厨具15个系列30万件,上半年销售收入1.38亿元,产品远销韩国、俄罗斯等国家。

链轮业是国内重点出口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市场,全镇现有链轮企业27家,年产链轮1万多个规格4000万件套。上半年,实现自营出口值688万美元。嵊州市机械链轮厂是该镇的骨干企业,有36年链轮生产史,上半年,出口销售收入565万美元,成为创汇大户。

茶叶加工业依托产业资源优势,近几年发展迅速,全镇有年销售额超百万元的企业13家,主要从事茶叶深加工,生产精制茶叶。瑞兴茶业有限公司为嵊州市第三大茶叶加工企业,该厂内抓产业升级,外拓国际市场,产品远销非洲市场,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去年销售收入超4000余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7: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