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三纲
释义

我国封建社会中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出自汉朝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

注音

【拼音】:sān gāng

【注音】:ㄙㄢ ㄍㄤ

[词语解释]

释义(1)

出处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示例

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 杨 墨 交乱,而圣贤之道不明,则三纲沦而九法斁,礼乐崩而夷狄横,几何其不为禽兽也!” 宋 文天祥 《正气歌》:“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释义(2)

佛寺有上座、维那、典座,皆为主要职务,称三纲。

出处

唐 李白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三纲等皆论穷弥天,惠湛清月。”

示例

王琦 注引《翻译名义》:“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释义(3)

语出《大学》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扩展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封建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佛学三纲

指寺院里统率大众、维持纲轨的三种职务。即上座、寺主、都维那三职。

这是印度传来的职称,在拥有数十或数百住僧的大寺院中,为了方便经营寺务,乃设此三职,但并非每个寺院都有此职称。上座(体毗履,sthavira),指比丘众中的宿德者。寺主(毗诃罗莎弭,vihara-svamin),掌管堂宇的营造及管理。(《僧史略》说上座的梵名是悉替那,寺主是摩摩帝。)都维那略称维那,梵名为羯磨陀那(karma-dana),也译为次第、授事、悦众;主要职务为︰按寺规指授大众日常诸事。

《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叙述中印度那烂陀寺的情形,文云(大正51·5c)︰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不论其德。诸有门钥每宵封印,将付上座,更无别置寺主、维那。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梵云毗诃罗莎弭。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名毗诃罗波罗,译为护寺。若鸣犍稚及监食者,名为羯磨陀那,译为授事,言维那者略也。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巡行告白一一人前,皆须合掌各伸其事,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若见不许以理喻之,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三纲起源

至于中国于何时设置三纲之制,不能详知。据《翻译名义集》卷一载,隋·智琳创此制。不过,据说在此之前,梁武帝曾敕法云担任业宅寺主,创立僧制。又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任慈恩寺上座;显庆二年(657),西明寺落成,道宣任上座,神泰任寺主,怀素任维那。由此可知,唐代诸大寺已置三纲,用以统御僧尼。

或说三纲之制似自姚秦时代即已存在。但是到了后代,三纲的名称稍微有异,例如《佛祖统纪》卷四十一以寺主、知事、维那为三纲;《翻译名义集》卷一以上座、维那、典座为三纲。

附︰蓝吉富《隋代佛教史述论》〈隋代的寺职〉

关于附属于寺院的人事组织,清人王昶曾就其所得造像碑文拓本而作一归纳,共得北魏至隋之寺职十余种。《金石萃编》卷三十九北朝造像诸碑总论︰

‘昶所得拓本,计自北魏至隋,约百余种。(中略)其寺职之称者曰和上、比丘、比丘尼、都维那、维那、典录、典座、香火、沙弥、门师、都邑维那、邑维那、行维那、左右箱维那、左右箱香火。其名目之繁如此。’

而隋代之寺职,据王氏《金石萃编》与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所收碑文或造像记所载,较重要者计可分为二类。其一为僧人出任者,如寺主、知事上座、断事沙门、都维那比邱(碑文中‘丘’多刻为‘邱’)、平等沙门、正定沙门、邑师等衔。其二为居士出任者,有都维那、维那、法义、典座、典录、营寺居士等职。其中都维那(又称维那)一职,为寺内三纲(寺主、上座、维那)之一。从碑文或造像记可知,隋代之寺院维那,是僧俗皆可出任的。

寺主(道场主)总管全寺事务,其职司可想而知。有民间寺院寺主与官立寺院寺主二类。前者即民间一般寺院的主持者。后者则为各内道场,或各州所立官寺之主持沙门。官立寺院的寺主及重要寺职,多由帝王敕任。玆依《续高僧传》所载,胪列一部份隋代帝王所敕任之重要寺职如次︰

从上表可知,官立寺院中之重要寺职,多为帝王所敕任。然而也有由寺众所推举的。《续高僧传》卷二十四〈明赡传〉云(大正50·633a)︰‘(炀帝)下 敕令(明赡)住禅定(寺),用崇上德故也。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御,又举为知事上座。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

│僧 号 │所 任 寺 职 │《续高僧传》卷数│

├───┼───────┼────────┤

│△慧旷│大兴国寺主 │卷十本传 │

│△保恭│禅定道场主 │卷十一本传 │

│△童真│大禅定道场主 │卷十二本传 │

│△灵干│大禅定道场上座│卷十二本传 │

│△慧因│禅定事知事上座│卷十三本传 │

│△法藏│太平宫寺上座 │卷十九本传 │

│△法愿│并州大兴国寺主│卷二十一本传 │

│△觉朗│大禅定道场主 │卷二十一本传 │

└───┴───────┴────────┘

在当时的寺院内,重要寺职除了寺主、维那之外,另有知事上座、断事沙门或平等沙门,地位也颇为重要。知事上座似是寺院内僧务之总管。除前引〈明赡传〉可资参考外,《续高僧传》卷十三〈慧因传〉也载(大正50·522b)︰‘仁寿三年起禅定寺。(中略)(慧因)遂奉为知事上座。训肃禅学,柔顺诱附,清穆僧伦,事等威权。’

断事沙门与平等沙门皆为寺内的执法僧。职司为对犯律僧人之审判。《僧史略》卷中〈杂任职员〉条(大正54·245a)︰‘周隋之际,有洪遵(原文为法导,此据《续高僧传》〈洪遵传〉校改。)专精律范。北齐主既敬法门,(中略)有犯律者,令遵理之,敕为断事沙门。(中略)断事之名,遵统(后升为统)为始。’《续高僧传》卷十〈智琳传〉(大正50·504a)︰‘开皇十六年,润州刺史李海游屈(智琳)为断事,纲维是寄。’

平等沙门之职司与断事沙门相同。《续高僧传》卷八〈昙延传〉(大正50·489b)︰‘敕又拜(延)为平等沙门。有犯刑纲者,皆对之泣泪。’

此上所举为较重要之寺职,其余诸项,以文献不足,故不具述。

另解:纲:榜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上司领导要为属下做榜样,父亲为儿子做榜样,丈夫要成为妻子的榜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