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汝阴县
释义

初置汝阴县,治今阜阳市区,属陈郡为汝阴县,高祖二年(公元前206年)汝阴县改属汝南郡;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汝阴侯于此;王莽新朝改汝阴名为汝坟;东汉复称汝阴县,属汝南郡;更始初年,淮阴王刘玄封刘信为汝阴王,建武年间刘秀改封刘信为汝阴侯;永初二年(108年)安帝封刘显为阜阳侯,封邑不在今阜阳市,但阜阳地名始见。

历史沿革

三国

魏初为汝阴县,属汝南郡;景初二年(238年)析沛国置汝阴郡;后废,汝阴县复属汝南郡。

西晋

泰始二年(266年)复置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泰始元年,晋武帝封司马骏为汝阴王,后改封司马谟为汝阴王。

东晋十六国

西晋永嘉之乱后,汝阴郡先后属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汉刘渊封子刘景为汝阴王;刘曜封子刘厚为汝阴王;后赵石虎封子石琨为汝阴王。

南北朝时期

宋永初元年至景平元年(420—423年)为汝阴郡,属豫州。

太常八年至太平真君八年(423—447年)汝阴为魏占领,属魏之豫州,但未设治,因宋将汝阴郡先侨置于司州(今河南信阳)后侨置于合肥,称南汝阴,属南司州;北魏神三年(430年)太武帝封长孙道生为汝阴公;后封孔照为汝阴侯。

元嘉二十四至二十七年(447—450年),收复原汝阴地,未设治,南汝阴仍侨置合肥;文帝封子刘浑为汝阴王。

于建元元年(479年)代宋之后,改南豫州称豫州,于南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均属豫州,终齐之世,原汝阴地仍属北魏。

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孝昌四年(450—528)原汝阴地属魏,孝昌四年前在此未设治,其间于和平二年(461年)文帝封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北魏孝昌四年亦即武泰元年,于原汝阴郡置颍州,此为州治之始。同年,颍州为梁占。

大通二年至太清三年(528—549)原汝阴地属梁,置胡城县,太清年间因侯景之乱为高澄占领。

开皇三年(583年)改汝阴郡为颍州,大业初年复称汝阴郡。

初称汝阴郡;武德四年(621年)改名信州;武德六年改名颍州;天宝元年(742年)复名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河南道。

五代

梁、唐、晋、汉、周均为颍州。

初称颍州,同廓设汝阴县;政和六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是为府治之始。金 皇统元年(1141年)占领顺昌府,改为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南京路。

至元二年(1265年)废汝阴县入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东晋侨置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侨置汝阴县,为侨置汝阴郡治所。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汝阴县改属南汝阴郡,并兼南豫州、南汝阴郡治。

南朝齐时,侨置的豫州,又称西豫州迁治汝阴,同时设北陈郡。仍兼南汝阴、北陈郡治。

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改南汝阴郡为汝阴郡,迁豫州治汝阴。

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豫州迁治寿春,迁南豫州治汝阴。

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改设合州于汝阴,汝阴县兼合州,汝阴郡、南顿郡等治。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汝阴县随合州改属隋朝,仍其旧制。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县,改合州为庐州,汝阴县改合肥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