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乳岩 |
释义 | 病名来源现代医学称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肿瘤之一。该病早期被称为“(乳)石痈”,指痈疽之至牢有根而硬如石者,出自《肘后备急方》卷五。南宋·陈自明在其所著《妇人大全良方》中首次提出“乳岩”之名,自此,后世多沿用此说。间有称“乳癌”、“奶岩”、“石奶”、“翻花石榴发”、“乳石”等。宋·东轩居士所著《卫济宝书》(公元1171年),第一次使用了“癌”字。但从上下文看,与恶性肿瘤并不完全相符,很可能指痈疽的一种。真正用“癌”字称恶性肿瘤见之文献者,当首推公元1264年杨士瀛所著的《仁斋直指方论》。 今人称恶性肿疡为癌者,其名古已有之矣。如北宋·东轩居士《卫济宝书·卷上》云:“痈疽五发,一曰癌。”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二》云:“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子多发于腹,女子多发于乳……”,即其例也。然此所谓“上高下深,岩穴之状”之“癌”者,其名本以“岩”为义,而其字出亦正作“岩”耳。 按:癌之名义本为岩,而癌之名字初作岩者,乃以癌字从喦,而喦即岩字也。 《说文·山部》:“喦,山岩也。从山、品”,徐铉曰:“从品,象岩厓连属之形”,《正字通·山部》云:“喦,通岩”,是其义也。 盖癌之为状,“高突如喦顶”(肿物嶙峋之形)、“烂深如喦壑”(溃烂下陷之象),一似凹凸参差之山石状,故癌之一名初即为岩(喦)也。如《格致余论·乳硬论》云:“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疡科心得集·卷下》云:“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渐至龟头破烂,凸出凹进,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即沿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本草纲目·主治·痈疽》云:“穿山甲:乳痈、乳嵓,炮研酒服。”(按:嵓,即喦字)亦仍用其本义本字而名为岩(喦)者也。 (文章来源: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P567-572) 病因病机多生于妇女。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以致气滞痰凝而成。或冲任二经失 调,气滞血凝而生。 临床症状初起乳中结成小核如豆大,渐渐大如棋子,不疼不痒,不红不热,经年累月,渐渐长大,始感疼痛,痛即不休,未溃时,肿如 堆粟,或如覆碗,色紫坚硬。渐渐溃烂,污水渗出,时出臭血。溃烂深如岩穴,疮口边缘不齐,或高凸如莲蓬,疼痛连心。有的初起时乳房发生肿 块,肿块中央按之富有弹性,多在未溃前发现乳窍流血,后期溃烂无脓而出血,疮口中央凹陷,边缘坚硬。也有初起时乳晕部位发红,出现丘疹, 表面腐烂而渗出血水,此后乳头逐渐凹陷,四周坚硬,皮色紫褐,后期乳头溃烂,乳房内则有坚硬的肿块。以上三种,在病的过程中常可在患侧颈 部和腋下部位发现肿大的硬块,并与周围组织粘连。类于乳腺癌等病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