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乳结核 |
释义 | 简介乳房结核又称结核性乳腺炎,使乳房的一种慢性特异性感染。一般认为怀孕、哺乳期及多产妇等其乳房结核发病率相对高,80%发生在20—40岁妇女。乳房结核于1829年首先由cooper报道,至1985年为止,在西方医学界的文献中仅报道了500多例,多数为全身播散性结核感染的局部表现,少数为原发性乳房结核。本病在欧美国家属罕见病,但在南非及印度则较为常见,可能与当地的营养、卫生和环境有关。最近国内报道也不少,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1%-2%。多次妊娠与哺乳者发病率略高。5%的病例可合并乳腺癌。 中医辩证乳结核,病证名。乳房生有硬质肿块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足阳明之经脉,有从缺盆下于乳者。其经虚,风冷乘之,冷折于血,则结肿,夫肿热则变,败血为脓,冷则核不消。又重疲劳动气而生热,亦焮烊。”又名乳核,乳中结核。或为乳疬、乳癖、乳痨、乳岩等病,乳中所生结块状肿物在早期的总称。病因证治详见各条。 病因当全身健康状况或免疫功能低下时,如严重的营养不良、外伤等,均易导致结核菌的感染。结核菌感染的来源为:全身性播散性结核,如肺粟粒性性结核经血运播散而发生乳房结核。由纵隔、锁骨上下淋巴结、腋淋巴结等结核感染,逆行侵及乳房。邻近组织、器官结核感染的直接蔓延,如肋骨、胸壁结核等。直接感染,可自乳房皮肤伤口及扩张的乳腺导管开口处直接感染。 感染途径乳房结核感染途径可能有以下四条: 1、经乳头或乳房皮肤创口直接感染; 2、血形性感染; 3、邻近结核病灶蔓延; 4、淋巴管播散,多来自同侧腋窝淋巴结核逆性播散到乳腺。 鉴别诊断凡中、青年女性出现乳房肿块,反复感染或脓肿形成,有自行溃破或经久不愈的窦道,或伴有全身性毒血症表现,如低热、体重下降、乏力等,均应考虑有乳房结核的可能。但文献报道,正确诊断率很低,约70%病例被误诊为乳腺癌,甚至有个别病人遭受了乳房根治术及化疗之苦。造成误诊的原因有:结节型乳房结核,临床表现极象乳腺癌。发病年龄虽有差别,但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 首先应予以鉴别的是乳腺癌,后者发病年龄较达,乳房肿块较硬,边界不清,乳头内陷及皮肤“橘皮样”改变多见。 如何鉴别乳房结核与乳房脂肪坏死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乳房脂肪坏死多见于肥胖的中老年妇女,一般可查到外伤史,受损处皮肤出现淤斑。 2)乳房脂肪坏死的乳内肿块切面可见油囊,内可见液化的脂肪或咖啡色血性液体。 3)乳房结核病变组织内可查到结核杆菌,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到典型的结核结节;而乳房脂肪坏死的病理组织中,不仅查不到结核杆菌,也没有典型的于酷状坏死,更不会有典型的结核结节。 4)乳房脂肪坏死不形成窦道及寒性脓肿。 辅助检查b超:乳腺癌病人的肿块中央很少有中央液化的表现。 细针穿刺及细胞学检查:可以排除乳腺癌,部分病例可由此抽得脓液。此外还可以作脓液结核菌涂片及接种,也可作结核菌培养,有助诊断。 x线检查:多数病例可发现身体它处得结核病灶,如肺结核等。乳房摄片可见边界欠清得肿块伴有片状钙化,与乳腺癌的沙粒状钙化不同。 病理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术中应作冰冻切片检查,以避免患者遭受不必要的根治术。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表现也常与乳房结核相混淆。主要依靠溃疡边缘的病理检查、窦道分泌物寻找抗酸杆菌及结核菌培养。 治疗1.全身治疗 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等。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抗结核治疗 适应于肿块直径在0.5cm以内的病理确诊病人。常用药物:异烟肼(雷米封)片0.2g,3次/d,口服;利福平片0.6g,每天早上1次口服;链霉素针0.5g,2次/d,肌内注射。 3.手术治疗 适应于肿块直径在1.0cm以上病例。 (1)结节型术式:在抗结核药物配合下,行病灶切除术。手术中应注意:病灶清除干净,止血彻底,局部以链霉素浸润,伤口缝合不放置引流,略加压包扎。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1~2个月。 (2)融合型和硬化型:凡病变超过一象限或占乳房的1/3以上,可在抗结核药物配合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此两型病变使乳房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且硬化型多见于中年以后的妇女,乳房功能已近消退而萎缩,并且有并发癌的可能性,虽可作病灶切除,但以单纯乳房切除较为彻底。 (3)溃疡型或有瘘管形成:在大剂量抗结核药物及一般抗生素应用的配合下,于感染控制后,行乳房区段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往日采用抽脓、搔刮、窦道烧灼和换药等措施,非根本的疗法。为避免病变向四周及胸壁蔓延扩散,仍以乳房区段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为原则。 如肿大的腋窝淋巴结与乳房病变相同,或淋巴结成团,或有化脓,或有向皮肤浸润之倾向,均应一并切除。但对仅有脓肿形成,也可在全身应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行脓腔穿刺抽脓、冲洗。并向内注入链霉素针剂1.0g,每2~3天1次,至完全愈合。此法可保留乳房,保证生活质量。 关于手术前后用抗结核药的应用,以术前2周至术后4周为妥。 4.中医中药 中医诊断乳房结核破溃,主要根据乳房肿块变软,压之应指,逐渐破溃,流脓清稀,夹杂败絮,肉芽组织苍白水肿,久不收口。病因系气血双亏,阴毒未尽。治宜益气养血,育阴托毒。 方1:生黄芪、元参、黄药5g,当归、白术、白芷、炒皂刺、白芥等,白芍12g。水煎服,每天1剂。局部硬结者,加夏枯草、丝瓜络。 方2:疏肝理气,化瘀散结,解毒 夏枯草12 浙贝12 丹参10 山甲8 柴胡10 法夏10 皂角刺12 生地15 云苓18 陈皮6 青蒿10 地骨皮9 党参12 黄芪15 中成药:①夏枯草膏:每次15g,2次/d。②八珍丸:每次1丸,2次/d。③散结灵:每次4片,2次/d。④阴和丸:每次1丸,2次/d。 预后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必要时可以手术治疗,其效果与原发病灶的情况有关,一般预后良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