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儒林传芳 |
释义 | 儒林传芳是晋江磁灶镇张林村的雅称。张林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宋时属于开建乡务本里,元、明、清属三都,民国时称碧山乡,现属晋江市磁灶镇。北距泉城15公里,西距晋江市区7公里,古代有古陵驿道经过村边,现代更成为公路、高速路交会之处。该村周围环山,东西有溪流,村民历来务农为生,善植果林,是著名的“龙眼之乡”。现有人口一万馀人,皆为张姓。 张氏在中国属第3大姓,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6.8%。《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一说“张氏始祖挥公,自姬姓,世居轩辕之丘,乃黄帝轩辕公第三妃彤鱼氏所生之长子,房系总排行为黄帝之第五子。”张氏祖先受封于清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临清一带),春秋时属晋地,有大夫张老为晋中军司马。三家分晋后,清河属韩地,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祖先有五世任南韩国相,故张良曾在博浪沙击刺秦始皇,就是要报秦亡南韩之仇。张氏世代仕晋韩为卿士大夫,渐成望族,张氏后人就以“清河衍派”作为郡望。 汉末,张昭,字子布,辅佐孙策,割据南方。孙权立吴国,拜他为辅吴将军,封娄侯。其子孙有张炜者,于晋恭帝时为中书令。国相刘裕欲篡晋,指使张炜用药酒鸠杀恭帝。炜忠心不忍,自饮鸩酒而死。其戚属被迁泉地。炜之一派遂居晋江一带。至唐末已成泉南望族。 唐僖宗时,中原连年灾荒战乱,百姓流徙,河南王绪统领一支民军从北方辗转人闽。王绪残暴,部众离心,王潮兄弟夺其军权,打算带军南出交广,直人巴蜀。军队途经泉地,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虐民,百姓恨之入骨。地方耆老张延鲁见王潮军纪整肃,便率父老以牛酒遮拦劳军,劝王潮留守泉州。王潮兄弟见民心可用,遂攻下泉州城作为根据地,继而北取福州,南拓漳州,割据闽地。张延鲁以迎王潮人泉安闽之功,得封“御史大夫”、 “护军副使”、“护卫将军”等荣衔。泉南张氏悉奉张延鲁为开闽始祖。 儒林张氏开基于宋初,谱记其家族“惟耕读业,罕工商,而得称为泉南着姓者,则以书香绳绳藉有起家云尔。”故以儒林作为村名。儒林“始祖镜斋公,开闽延鲁公后裔也。镜斋生九子,分支九房。依次日:仁郎莲池房,义郎上仓房,礼郎厅上房,信郎楼下房,恭郎上方房,敬郎同安房,逊郎安溪房,让郎漳浦房。”难得的是张镜斋传下各支皆蕃衍昌盛,人才代出: 长子讳仁,称莲池房,居张林下库。至十二世分衍两支派,各建小宗奉祀祖神,日云峰公祠、隐逸公祠,南北相向于莲池旁。又从本村分居五陵嘉福、东山、石狮雪上、青阳王厝、陈埭高坑、古福、磁灶后坑、内坑后厝、欧坑、池店清潆、漳州等处。 次子讳义,传上仓房,九世于宋代徙居德化龙浔镇爱文郊,是德化城关较早的族氏之一。数传而后分居庠栖、美卿、上岩、官田洋以及雷峰、盘卿等地,又有支派迁晋江砌田、泉州树兜、上塘、南安佃坑者。 三子讳礼,居张林上库,称上库房,自十二世起蕃衍,分居南浔、安海尚贤里、田厝、湖南长沙、金门、台湾等地。 四子讳智,厅上房,旧谱谓:“镜斋公第四子,日智郎,号退耕,以文才出身,始改里额儒林。”相传曾封安国侯,徙居北京。祖祠有“安国侯”匾。 五子讳信,先分居楼下,称楼下房,七世孙正叟元初择居深巷仔。明万历间分别徙大嶝岛、陈埭赤西。清代又有分居泽沟、双沟,南安洪濑,江西上饶等地者。在赤西村建有宗祠。 六子讳恭,传上方房,居张林上库、内坑上方,驷行等地,九世有分居同安濠山板桥者,又有从板桥再徙晋江潘径,路厦、洪塘、清透、柯坑、伍堡、岑张、后洋、上厝、金门沙美及台湾者。板桥、潘径皆建有宗祠,金门沙美仍存明张廷芳所修的族谱,记其始祖“允三公由驷行航海人沧江而居金砂”的历史。 七子讳敬,传同安房。二世分居同安西洪塘、海澄有锡埔,后又分居福清,同安青屿、桥下及井得里、东园,惠安石任、洛阳,海坛,澎湖。现仅金门青屿一派就有2000多人。 八子讳逊,名读,居安溪,为宋代名宦。传安溪房。后裔分居安溪大坪、东市,分居浙江平阳、苍南、温州,南安东大、四石柱,泉州洛阳,晋江内坑前宅,以及台湾木栅、淡水等地。 九子讳让,传漳浦房。旧谱载传裔漳浦、云霄等地。明万历间,漳浦张廷榜、张廷栋兄弟中进士,张斐、张天继父子科第,往来省城时便取道来儒林祖庙拜祖。近年来还有南靖洋奎坑、沙县夏茂等地宗亲前来张林认祖。 张氏传衍分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故各派多自修谱牒,自建宗祠。居住张林的莲池房、上库房、楼下房自15世起取“仕朝于一廷,孟彦启光元,永建乃家,孙子贻谋,以克世君卿,侯伯大其宗,孝友承前德,和亲笃本根”作为字行。而分居龙屿(雪上)、德化龙浔(爱文郊)、同安板桥、同安东园、金门青屿、金门沙美、安溪大坪、浙江凤湾、惠安洛阳的支派则另建有昭穆。 据谱牒记载,儒林张氏自明代迁金门沙美、青屿的支派已蕃衍数千人,金门张氏族谱亦记载:“青屿张氏开基于始祖张均正,于宋高宗时,因漳泉绎骚作乱,由晋江张林社迁居金门青屿。” 清代,儒林张氏多有徙居台湾的。如: 张林莲池房有张光通、张光旺等230 张林上库房有张光做、张光本等74人徙居台湾。 同安房西洪塘“景顺公派”有张志伟、张志尚等36人徙居台湾。 同安房惠安石任“文会公派”有张敦石等11人徙居台湾。 上方房上厝“湛默公派”有张舜普等15人徙居台湾。 上仓房德化“念九公派”有张廷错等5人徙居台湾。 安溪房“逊郎公”ll世有张立徙居台湾南路小竹桥新庄居住。16世有宗华、宗宇兄弟往台湾木栅等地居住。安溪大坪张乃妙于清光绪廿三年(1897),首先将安溪观音茶传人台北木栅种植,被誉为“张氏传人,唐山茶师”,现其裔孙张新兴等在木栅培植铁观音观光茶园达8000多坪。 儒林张氏蔚为大族,历代人才多不胜举,其著名的有: 张读(1066-1145),字圣行,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为安溪登科第一人。先后作颖昌参军、泉州通判、兴化知州、翰林院直讲学士等职。张读为官清廉,治军严肃,重教兴学;且博学多才,与苏东坡、黄庭坚交好,闽中碑碣多出其手;又是有名的孝子。卒后谥“清孝”。隐居泉州的翰林学士、尚书左丞李邴以诗哭之:“累日尘生甑,经年肘见衿。”言其清苦。泉地为建清孝坊,祀乡贤祠。墓在晋江上方。 张廷芳(1360-1429),自号退密翁,世居上方,父谦斋文学有名,任石井书院司纠。廷芳修其父业,讲学于乡,着有《易经十翼章图蕴义》10卷,缉修张氏家谱。明宣德年间,以理学名儒人祀乡贤祠。 张敏,与其兄张庆、张本为同安房张氏传裔,世居金门青屿。明正统间沙尤寇作,张敏等受牵累,幼年被阉送京城。敏为宪宗亲侍,深受宠用,奉命操练腾骧四卫官军兼理十九房马政,监督五军大营。兄张本以御马太监守备南京。张庆以司设太监镇守浙江。其子侄张晖官鸿胪寺卿,张苗太常寺卿。一门绯绿辉映。宪宗年高无子,张敏多年保护孝宗及其母纪太后免受得宠的万贵妃忌害。孝宗即位后,追赐张敏玺书,赐茔地通州300亩,守卒20人,官其家人。张苗累官南京通政使,列于九卿。张质为锦衣卫指挥同知。张晖荫官光禄寺少卿。又有锦衣千户张鹏、张缙,百户张宏等。张苗之子张定弘治三年(1490,)进士,张宜弘治十四年(1501)进士。 张志选,号行吾。安溪房裔,居泉州西街。嘉靖七年(1528) 中举人,八年成进士,授诸暨县令。其地有溺害女婴陋俗,志选到任,百计劝谕,遂矫其俗。后迁常州知州,值岁荒,及时赈救灾民,安置流亡。因性情耿直,得罪上司罢归。当事官员常向他谘询地方利病,陈述每出以公心。乡里称颂。 张冕,字庄甫,号惺吾。安溪房裔,居泉州西街。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乌程知县。为官清廉,胥吏不能作弊。筑城垣,练民兵以抗倭寇。有藩王暴横,杀仆图赖。张冕按律处治之。擢广东兵备佥事,至不三月,擒治贼首,地方遂得平安。复迁化州知州、广西抚夷佥事、广西参议分巡右江,所至无不严整军备,弭盗安民。大学士徐拱评其“执法棱棱,民畏爱之;士大夫畏而恶之;盗贼畏而避之”。适泉地遭倭患,米价腾贵,张冕在广东劝谕商民航运米谷抵泉,里人赖以得济,为立碑颂德。冕曾往清蒙讲乡约,乡人塑像祀之。 张维机,字子发,号晦中,安溪房裔,居泉州西街。天启五年 (1625)进士,历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屡上奏疏请禁止魏忠贤控制的东厂派番役(侦探)骚扰民间,停内操以限制阉党掌握军队的权力,要求以民为本,赈恤地方灾荒。其兄张维枢,字子环,号贤中。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官北工部侍郎,曾于山西练兵马、葺城防,屯田积谷,筑桥设堡以抗蒙古俺答,敌方相戒不敢犯边。制府推为边功第一。 张会宗,字于震,号澄江,儒林莲池房裔。少有神童之名,隆庆元年(1567)中举人,五年中进士,授太常博士,出守台州、岳州。好与民兴利,救灾赈饥不遗馀力。迁云南副使。 张燮,字绍和,号汰沃,漳浦房裔,居龙溪石码。21岁中举,文章才华名噪一时,被推为漳州七才子之一,与黄道周、何乔远等名士交好。曾被荐入朝编修《神宗实录》,不肯应聘。个人著述丰富,其《东西洋考》一书,广泛涉及明代航海、国外贸易、税收、海外风情,是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 张廷煌,字坚卿,儒林楼下房裔。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五十七年(1718)进士,授丹徒县令。子文秸,字礼仲,以国学生授职州同,官至凤翔通判。文秸子光宪,乾隆二十五年(1760) 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文秸孙慎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进士,官刑部主事。 儒林张氏历代簪缨,自是注重光宗耀祖的祠堂建筑。早在明初就有退密先生张廷芳“建祠一区,寝翼庖库,规制详密”。嘉靖年间倭乱,这座有主殿、厢房、厨房、仓库的张氏祠堂亦遭兵火毁坏。至隆庆年间,往广东考中举人第二名的族人张会宗回乡展拜,见故祠丘墟,出资倡建,相地张林村中莲池头兴建家庙。 时由晋江人通政大夫刑部左侍郎丁自申撰写《儒林张氏祠堂记》,称:“祠成虽俭,荐享虽不殷,然考中度衷……隐然为城南之望。”明清之交,祠堂又废圮,至康熙五年(1666),由在儒林成丁出工,各房份出钱,再次修复。并将原来的癸丁坐向改为壬丙坐向,“紫帽后盖,高州前敕,俨然壮观”。祠堂设三通大门,中门前铺六角石砖36块,其中27块是整砖,18块是半砖。36、27、18 都是9的倍数,以隐喻张氏一门9大房派的含义。相传早前张氏族人在外投靠族亲,要能说对祠堂大门口石砖的数字,就能得到族亲的盛情款待。 1981年,张氏祠堂因历久圮塌,复由儒林张氏传衍海内外各支派族人捐资10余万元,按祠堂原基址原式样动工翻建,至 1984.年秋落成。磁灶儒林张氏家庙 祠堂坐北朝南,三开间二进,硬山式屋顶,三通大门。保留了原大门前36块石砖以及厅石今、拜登石今、踏阶、天井石等旧构件。而木柱悉易为石柱,边墻以条石垒砌,山墻、内墻砌红砖,屋盖铺红色琉璃瓦。石构门墻多施雕刻,三通大门皆镌刻联、匾。正中大门匾刻“张氏家庙”,联文:“名魁三杰标国史;学颂二铭树贤风。”左大门匾刻“清河衍派”,联文:“渔阳德政双收绩;三江清高俊彦才。”右大门匾刻“儒 开基儒林始祖镜斋公像林传芳”,联文“三唐相业千秋鉴;九世同居百忍图。”大门口石柱刻联:“御赐忠勤第;世传孝友家。”“理学家声振;尚书世泽绵。”大厅进深3间,寝殿前挂着“开闽始祖延鲁张公神像”及“开基儒林始祖镜斋公像”。梁枋间挂着“安国侯”、“理学名臣”、“忠臣”、“孝子”等匾额,共有24方。祠堂埕前立有一堵照墻,照墻左右两件麒麟石雕是旧祠堂大门旁堵石。祠堂右侧新建一座双层楼房,作为儒林张氏家庙管理委员会会址和张林村老友会活动场所。 为了明族裔,联宗谊,团结海内外宗亲,儒林张氏投入不少人力财力,内查志乘存谱,外访宗亲族友,搜集自张镜斋开基儒林的九大房派蕃衍、分布资料。于1996年汇编为《儒林张氏联宗谱》刊发,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