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容器人 |
释义 |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简介“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指出,这个平坦的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再看看动漫的盛行把人类想象力提升的高度,我们也许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会出现“容器人”一说。可以说,前者全球化的触角代表了人类沟通模式的一种根本改变,而后者想象力的呈现则代表了一种价值理念的彻底颠覆。电子化在沟通方式、地域、时间上的突破也引发了心理底线的突破、真理的颠覆甚至价值的归零。 具体介绍“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在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这是“电视人”的一种说法,还有所谓的“单面人”、“感觉人”、“片断人”等。在印刷媒介时代,人接受信息是主动性的,而在大众传媒时代,人接受信息是被动性的,尤其是在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媒介时代,因为电视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人就像是“罐状”的容器一样接受信息,其特点是“与外界隔绝”,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同时观看电视的人,仅仅 20分钟以后,绝大部分人的脑电波显示了凯特·默迪所谓的a波——或称沉睡形式,这就导致容器人,像杰里·查特曼所说的,观看电视的沉醉或催眠性质:“我感到沉沉欲睡,大脑疲劳,像一个生活单调的人,麻痹、隔绝,电视使我的脑子迟钝得多了,我的孩子们看起来像怪人。”(凯特·默迪《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12页,11页)“容器人”是从电视中确定了顺从和反抗的模式,他们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 在电脑、游戏出现后,“容器人”也就从电视媒介,转换为电脑人和游戏人。虽然电脑、MP3、游戏较之于电视是一种双向性的。但他们整天沉溺于其中,头脑中只有电子媒介所显示的赛博空间和拟态环境中,而忘却了社会现实。同时由于过分强调自由、感觉,往往会失去理性、逻辑的思考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媒介有点类似使人产生心理依赖和精神麻木的麻醉品,人类的自在性、独特性消失了,一切都按照媒介所提供的标准在进行生活,甚至互动、体验、游戏的方式也是如此。 特征在这种时代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容器人的心理浓缩了强烈的后现代烙印,这种特征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是拒绝客观和拒绝事实。他们很难把信仰投入到既有的社会价值信念中,所以越来越关注自我,相信自己的感觉,在自我的感觉中寻找价值。 第二是追求与他人的差异。这意味着他们为了让自己不淹没在泛滥的信息符号中,不断地追求独树一帜的自我,在标新立异中体现价值。 第三是看重彼此平等的沟通。任何带有权威、说教乃至威胁的言论,都会引发他们敬而远之的防备心理,转而活在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意志的虚拟世界。 表现1、狂热迷恋各种电子产品,有极强的更新换代愿望。 2、严重依赖即时通讯软件,如QQ、MSN、SKYPE等,习惯“手谈”而非“口谈”。 3、宁可发短信也不打电话,拇指异常发达。 4、崇拜品牌,狂迷各种LOGO,如KFC、STARBUCKS、HAGENDAZS等,符号化生存。 5、热爱物质生活,凡生活目标皆与物质理想的实现有关。 6、习惯“一个人”的状态,无论做什么事都是独自一人。 7、喜欢波鞋、T恤,戴棒球帽,一切以自在舒服为最重要。 8、狂迷便利店,在那里几乎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一切,如各种微波食品、奶制品等。 9、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与人交流,却喜欢在网络上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10、总是戴着耳机,眼睛向下看,我的生活与你无关——这是他们的生活态度 分析从社会学角度看,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为什么媒介的发展壮大使得原本活跃于社会的人不“社会”了呢?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是不是说虚拟社会将完全取代现实社会?可是,人作为社会动物,首先是生存于现实社会之中的。那么,传媒作为一种现实社会的有力工具,为什么只传播虚拟社会的幻象呢?既然今天已经有了无数个“容器人”,那媒介为何不在虚拟社会这个“容器”中鼓励人们帮助人们勇敢地更好地生活于现实社会呢? 媒介的出现,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思想,而不是把人的思想框定起来。如果媒介真的使人回归真实,在真实的状态中更有驾驭地享受媒介,那么对媒介自身而言,其社会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 归根到底,媒介的力量再大,甚至即使被称作“第四势力”,但媒介毕竟是现实社会的工具,终究还要生存于现实社会之中,所以必须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