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茸木达乡 |
释义 | 简介茸木达乡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辖乡。1960年置日隆乡,1966年改胜利公社,1978年更名茸木达公社,1981年置茸木达乡。 茸木达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与青海省接壤,距县府30公里。面积316平方公里,人口0.1万。阿壤公路过境。辖茸木达、巴生、甲拉、啄昆、牙格车、洞窝、学尔盖7个村委会。 茸木达乡农业主产青稞、小麦、豌豆、蚕豆、马铃薯。牧业以牛、马、羊为主。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棒托寺石经。 壤塘县辖1个镇、11个乡:壤柯镇、蒲西乡、宗科乡、石里乡、吾伊乡、岗木达乡、上杜柯乡、茸木达乡、南木达乡、尕多乡、中壤塘乡、上壤塘乡1958年设县。壤塘,系藏语,意为“财神坝”。传说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红教喇嘛到此传布佛教,走至一个芳香碧绿,花开似锦的草坝之中,定居下来,诵经传教,化缘捐款,为建寺庙筹积了很多资金。县由此得名。 棒托寺坐落在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茸木达乡则曲河畔,距县城32公里。 棒托寺藏语意为“草坝上的寺庙”,顾名思义寺庙周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古刹经幡猎猎,香客络绎不绝。寺庙背靠瞻巴拉山,面对象山和大渡河支流则曲河。眺望象山伸出长鼻畅饮则曲渡河水,把河流弯曲成“U”字形,妙不可言。瞻巴拉山像一尊神佛塑像巍然屹立,著名的佛教密宗修行圣地密咒修行洞、仙人洞、格萨尔修行洞、喜瓦拉传承修行洞,吉祥八宝物、转王七宝分布其中。传说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一位圣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修行成佛。 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地面积10229.4平方米,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寺庙僧侣200余,均信奉红教、觉囊教,庙旁伏卧名扬海内外的石刻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据史料记载,石刻大藏经从明正统年始由60余名石匠辛勤镌刻达9年而成,大藏经高9.7米、长46米、宽13米,占地598平方米,是国内外稀有的石刻佛堂和藏学经典,也是最完整的一部石刻大藏经,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研究价值。2001年6月25日,棒托寺作为明、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