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日瓦戈医生
释义
1 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作者苏联当代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同名美国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为大卫·里恩,同时有俄罗斯同名电视剧,2006年首播。

中文名:日瓦戈医生

其它译名:齐瓦哥医生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大卫·里恩

类型:爱情,剧情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作者介绍

帕斯捷尔纳克(1890 - 1960),全名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苏联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他因发表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他因小说《日瓦戈医生》受到严厉谴责,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3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杰尔金诺寓所中逝世。

内容简介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

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

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与拉拉虽然近在咫尺却忍受住相思之苦,不同她见面。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候,就会把他踩死。

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欺骗过拉拉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在与日瓦戈谈话以后,日瓦戈欺骗拉拉也会随后跟随他们而去,科马罗夫斯基带走了拉拉和拉拉与安季波夫的女儿卡坚卡,日瓦戈却留了下来。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走。斯特列利尼科夫自知走投无路,思想绝望,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后又与玛琳娜结为夫妻,生了两个女儿:卡帕卡、克什卡。在于好友戈尔东和杜多罗夫长谈后,离家出走,在坐电车时,心脏病发作,猝死在路上。

译本一览

《日瓦戈医生》中文译本:

1986年,《日瓦戈医生》,力冈、冀刚译,漓江出版社

1987年,《日瓦戈医生》,白春仁、顾亚玲译,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987年,《日瓦戈医生》,蓝英年、张秉衡译,外国文学出版社

2001年,《日瓦戈医生》,雀新异译,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年,《日瓦戈医生》,赵腾飞、曹文静译,凤凰出版社

(搜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2 1965大卫·里恩导演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日瓦戈医生

更多中文片名

日瓦格医生

齐瓦哥医生

更多外文片名

Doktor Zhivago .....Greece / Sweden

Doktor Zjivago .....Finland (Swedish title) / Sweden

Doutor Jivago .....Brazil / Portugal

Docteur Jivago .....France

Doktor Schiwago .....West Germany

Doktor Zivago .....Denmark

Doktor Zsivágó .....Hungary

Dottor Zivago, Il .....Italy

Tohtori Zivago .....Finland

影片类型

爱情 / 剧情

片长

197 min / Sweden:160 min / Sweden:192 min (2001 re-release) / Sweden:200 min (1998 re-release) / UK:192 min (1999 re-release) / UK:193 min / UK:200 min (1992 re-release)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DTS 单声道 4-Track Stereo 70 mm 6-Track

评级

Rated PG-13 for mature themes.

级别

Australia:PG Argentina:13 Finland:K-16 Germany:16 USA:PG-13 Sweden:11 UK:PG Spain:13 Canada:PG Chile:14 Norway:16 Iceland:12 Canada:A USA:GP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65 Metro-Goldwyn-Mayer Inc.

拍摄日期

1964年12月28日 - 1965年10月7日

演职员表

导演

大卫·里恩David Lean

编剧

鲍里斯·帕斯特纳克 Boris Pasternak .....(novel)

罗伯特·鲍特 Robert Bolt演员

奥马尔·沙里夫Omar Sharif .....Dr. Yuri Zhivago

朱莉·克里斯蒂Julie Christie .....Lara Antipova

杰拉丁·卓别林Geraldine Chaplin .....Tonya

罗德·斯泰格尔Rod Steiger .....Victor Komarovsky

亚利克·基尼斯Alec Guinness .....Gen. Yevgraf Zhivago

拉尔夫·理查德森Ralph Richardson .....Alexander Gromeko

丽塔·塔欣厄姆 Rita Tushingham .....The Girl

克劳斯·金斯基Klaus Kinski .....Kostoyed Amourski

制作人

卡罗·庞蒂 Carlo Ponti .....producer

Arvid Griffen .....executive producer

原创音乐

Maurice Jarre摄影

Freddie Young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尼古拉斯·罗伊格Nicolas Roeg .....(some scenes) (uncredited)

剪辑

Norman Savage

选角导演

Irene Howard .....(uncredited)

艺术指导

John Box

美术设计

Terence MarshGil Parrondo .....(uncredited)

布景师

Dario Simoni

服装设计

Phyllis Dalton

副导演/助理导演

Roy Rossotti .....second unit director

Roy Stevens .....assistant director

奥斯卡战绩

影片荣获奥斯卡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五项大奖:

获奖:最佳改编剧本、艺术指导/场景布置、摄影、服装设计及最佳配乐。

提名:最佳影片、男配角、导演、剪辑、音响。

制作相关

摄制格式

35 mm洗印格式

70 mm (blow-up)

8 mm (anamorphic)

35 mm

胶片长度

5460 m (Sweden)

制作公司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 [美国]

Sostar S.A.

发行公司

Metro-Goldwyn-Mayer (MGM) [英国] ..... (1965) (UK) (theatrical)

Metro-Goldwyn-Mayer (MGM) [法国] ..... (1965) (France) (theatrical)

Metro-Goldwyn-Mayer Sp.A. [意大利] ..... (1965) (Italy) (theatrical)

Metro-Goldwyn-Mayer (MGM) [德国] ..... (1965) (Germany) (theatrical)

Metro-Goldwyn-Mayer Ibérica S.A. [西班牙] ..... (1965) (Spain) (theatrical)

米高梅联美家庭娱乐 MGM/UA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 (USA) (DVD)

华纳家庭视频公司 Warner Home Video [美国] ..... (USA) (DVD)

Warner Home Vídeo [巴西] ..... (Brazil) (DVD)其它公司

MGM Sound Department ..... re-recording

上映日期

美国

USA

1965年12月22日

英国

UK

1966年4月26日 ..... (London)

日本Japan

1966年6月18日

瑞典

Sweden

1966年10月5日

西德

West Germany

1966年10月5日

西班牙

Spain

1966年10月30日 ..... (Madrid)

法国

France

1966年12月7日

意大利

Italy1966年12月10日

中国香港

Hong Kong

1967年4月2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67年12月21日 ..... (Sydney)

日本

Japan

1976年11月13日 ..... (re-release)

韩国South Korea

1999年2月13日 ..... (re-release)

美国

USA

1999年9月28日 ..... (re-release)

剧情介绍

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剧情曲折,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革命背景亦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奥玛·沙里夫饰汪日瓦戈,他从小被唐雅的父母收养长大后就娶了唐雅为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瓦戈认识了裁缝漂亮的女儿娜拉,两人坠入爱河时却碰上十月革命发生而被逼分离。日瓦戈回到旧地与妻子团聚时,却意外与娜拉重逢,压抑多时的热情遂一发不可收拾。当日瓦戈被红军俘虏押往前线,他为了见娜拉而冒险逃出,但结果还是不免分手的命运。

《日瓦格医生》的核心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命运史。作家在小说中以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为依托,把对众多问题的思考统统熔铸在了命运遭际之中。小说是诗人那个善感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变革时代人生存境况的真实领略。

一句话评论

A Love Caught in the Fire of Revolution

Turbulent were the times and fiery was the love story of Zhivago, his wife and the passionate, tender Lara.这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如此华丽而美好,作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浪漫影片,《日瓦戈医生》将永远铭刻在每个影迷的心中。

——DVDtown com

《日瓦戈医生》是那种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需要感受一次的影片。

——BBC

虽然影片中那些充满历史感和预见性的戏剧场景在你走出影院的刹那就蒸发得无影无踪,《日瓦戈医生》依然非常值得一看。

——《芝加哥太阳报》

大卫·里恩找到了Julie Christie(影片中拉拉的扮演者),并且爱上她,他很清楚,观众们也会和他一样。

——《帝国杂志》里恩对史诗形式的把握很好地支撑了这个苍白无力的爱情故事。

——APOLLO GUIDE

评论

今天再谈论《日瓦戈医生》,显然是捡了一个陈旧的话题,全然没有了十多年前的轰动效应。我们大概不会忘记,当这部小说十几年前在苏联文学的"回归热"中终于同故土的亲人见了面,并随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邻邦里再度掀起热潮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目光惊诧于作品中所浸透的悖世之论,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情为帕斯捷尔纳克的不幸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如今,那种因猛然看到了神秘面纱被掀开后的一切而产生的狂喜、惊讶乃至困惑的心情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烟消云散了。倘若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依旧魅力不减当年,那只能是它的经典性的缘故了。

《日瓦戈医生》是部经典,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留给世人的一部经典。就其诞生的年代而言,它无疑是苏联文学的经典之一,而且是一部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经典,是无须添加任何定语的经典。不知谁是始作俑者,苏联文学(包括当代中国文学)中的许多所谓"主旋律"作品被冠以"红色经典"的称谓。恕笔者直言,当今常挂在人们嘴边的所谓"红色经典"(无论是苏联的还是中国的),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在高度政治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中衍生出的一种文学怪胎,不知率先发明出"红色经典"这一称谓的人究竟是出于赞赏,还是出于讥讽。其实,真正的文学经典是不能添加任何"色素"的。那些所谓"红色经典",那些够不上"经典"的"红色经典",也许恰恰是因为无法承受"经典"二字沉重的分量,才无奈地躲进了"红色"二字的保护伞下。

经典要求作家有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人们要求经典具有史诗的风采。记得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日瓦戈医生》

是我第一部真正的作品,我想在其中刻画出俄罗斯近45年的历史"。不错,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不过,对于在历史震荡与变迁中滋养出艺术创作灵感的苏联作家们,这种宏大的叙事眼光是共同的,在苏联文学中,几乎每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巨著都包含了广阔的历史与现实的画卷。然而,远非每一部这样的巨作都可被视为传世之经典。经典毕竟是寥若星辰的。能够踏入经典之殿堂的,恐怕只有那些对现实与历史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意识,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的作品。文学的本质就是对现实的审美化的否定与超越。如果没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否定与超越精神,艺术的生命也就不复存在。这是艺术的基本价值所在,艺术的天性使然。 品读《日瓦戈医生》,可以发现,在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记得在十多年前的那场"《日瓦戈医生》热"中,许多人都在饶有兴趣地反复琢磨:这部小说究竟是否反对十月革命?帕斯捷尔纳克对苏联近30年的历史变迁到底持何种态度?一时间,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似乎也就决定了对该小说的不同的价值判断。于是,一种颇滑稽的局面形成了:那些实在难以割舍对《日瓦戈医生》这部杰作的青睐的人,只好千方百计地竭力否认作家心中存有哪怕半点儿对历史与现实的否定性。当年评论家沃兹德维任斯基说:"无论日瓦戈,还是帕斯捷尔纳克本人,都谈不上是反对革命的人,谈不上对抗革命"。他的说法恐怕体现了大多数喜爱这部作品的人的心态。但是,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45年以前反对刊登这部小说的《新世界》杂志那五名编委的感受更实在些。他们确确实实觉察出了蕴涵在小说中的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的确,《日瓦戈医生》充满了批判的锋芒,正如一切我们时常津津乐道的那些西欧19世纪的名著、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杰作乃至后现代主义之作都充满了对新兴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与否定一样,《日瓦戈医生》也同样闪烁着批判的锋芒。倘若现在还把批判与否定的精神只赋予伟大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倘若现在还以为新生的苏联文学只能为新生的苏维埃社会献上甜美的赞歌,那就未免太滑稽了。但是,虽然当年那五个编委嗅出了小说的批判味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小说的否定精神有正确的理解。

今天,我们似乎不必再去纠缠这部小说是不是否定了十月革命。毋庸置疑,帕斯捷尔纳克当然是以否定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描述的那段历史的。但倘若以此就断言他对十月革命有着天生的反感,那就错了。他并不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仇恨去批判历史与现实的,他丝毫没有存心要与十月革命过不去。他批判的锋芒只是源自他身上那种天然的艺术家的本性,即对现实的批判眼光。诚如美国学者罗伯特·佩恩所言,"有些西方评论家把日瓦戈医生看成是对抗苏维埃政权的人物。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因为他们没能够发现,这部作品其实是对一切存在着的政权的反抗"。这说到了点子上。虽然我们很难驳倒英国人海伍德的说法,即"帕斯捷尔纳克1946年开始写的《日瓦戈医生》,是存心构思出来针对斯大林及其政体所维护的一切的一种挑战",但我们必须把这种"挑战"理解为对既定现实的一种形而上的否定。"多么出色的手术啊!拿过来就巧妙地一下子把发臭的多年的溃疡切掉了!既简单又开门见山,对习惯于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几百年来的非正义作出了判决"。出自小说主人公日瓦戈之口的这句名言不知多少次被人们引用,想以此作为主人公日瓦戈对降临到俄国大地上的革命风暴的向往。其实,这句话与其说是表现了日瓦戈对革命风暴的赞赏,倒不如说是对他所生活过的俄国社会的批判。这句名言同主人公后来对十月革命的种种使我们心中颇存不安的反思在实质上是相通的,即都体现了小说主人公日瓦戈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所理应具有的精神独立的气质和批判意识。帕斯捷尔纳克赋予小说主人公乃至整部作品的这种对现实与历史的批判和超越意识,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毕竟,真正的艺术怎么能没有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呢?

关于电影

有人批评《日瓦戈医生》对帕斯捷尔纳克的原著和俄国革命进行了曲解,影片刻意将原本的政治意识浪漫化,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平面化和图解化,最终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使本片较像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无论如何,当我们看到排成长队的苏联工人在一颗巨大的红星下鱼贯而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小日瓦戈手捧一束白花看着一袭白衣的美丽母亲被钉入棺材的时候,当影片结尾水库上方出现一道彩虹的时候,我们的确感受到了影片中博大而深沉的对人、对最渺小个体、对生活的关爱和热情。

波兰作家贡布罗维奇说:“我觉得任何一个尊重自己的艺术家都应当是,而且在每一种意义上都必然是名副其实的流亡者”。《日瓦戈医生》讲述了一个流亡的故事,一个关于流亡的理想和流亡的爱情的故事,当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的冰雪融化后,它们最终汇成一曲奔涌的壮丽史诗,这是属于大卫·里恩的史诗。

影片的主人公,饰演日瓦戈的奥玛·谢里夫在大卫·里恩的另一部名作《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扮演阿拉伯王子。他在影片中的表演“全心投入而不知所云”( 《芝加哥太阳报》),或许也正是这种“不知所云”充分表现了日瓦戈内向、敏感、多情而善良的复杂性格特征。

影片改编自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凭借这部作品,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195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为当代抒情诗歌和俄罗斯散文作家的文学传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但作家在自己的祖国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并被迫放弃了这个奖项。

《日瓦戈医生》是大卫·里恩金像三部曲的收关之作(另两部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桂河大桥》),该片获十项奥斯卡奖提名,并最终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电影配乐、摄影、服装设计、艺术指导五项大奖。

关于导演

大卫·里恩无疑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也宏伟壮丽得如同一部古典主义戏剧。影片有长达六分钟的序曲,分场分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幕间曲都是拿白桦林的油画做底子。大幕一次次开启,又一次次闭上,反复地入戏、出戏,合着影片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又有庄严的调子,满浸了尘世的喜悦和哀伤,最后终能够超然其上,如同一次精神洗礼一般。实际上,在他的所有影片中都蕴含了某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情感。

大卫·里恩是如此迷恋形式,他对自然、四季和环境的重视程度简直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有的人说他“只会摆弄一些粗线条的简单玩意儿”,而喜爱他的人,也只是一些“看到舞台上有会流动的河水、有一匹看起来像真的的马,就会莫名兴奋起来的家伙”。这么说可真是刻薄极了,怪不得里恩听到这些评论,愤怒地宣布自己永远也不会再拍片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的确,的确提供了“会流动的水和看起来像真的的马”,里恩在布景上可谓不遗余力,展现出了俄罗斯油画一般深沉浪漫的四季景色。

关于配乐

《日瓦戈医生》中,一把俄罗斯三角琴作为线索贯穿了全片。这是一部关于吟唱的影片,是音乐让尘世间的苦难升华,沉淀为一笔关于民族和人本身的巨大财富。洗落铅华,历史的动荡悄然退居其后,唯一闪光的是生命和爱。

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在什么时候,总会有人抚琴轻轻吟唱。正如影片结尾,拉娜和日瓦戈的女儿冬妮娅拥有弹奏三弦琴的才华一样。吟唱,冬妮娅的男友说:“她有那种天赋。”

本片的配乐在当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的大奖。影片使用的背景音乐非常丰富,有军乐、俄国民谣、爵士、华尔滋……,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旋律莫过于后被填上歌词的“Somewhere, My Love”,在片中曲名是《拉娜之歌》( Lara's Theme),专为日瓦戈医生的爱人拉娜所作,旋律优美舒缓,漫溢对生活的热情。配乐的作曲与指挥是法国人莫里斯·贾尔( Maurice Jarre),后来,他还为大卫·里恩的电影《雷恩的女儿》的担任配乐,1990年的《第六感生死恋》的配乐也出自他的手笔。

精彩花絮

·《日瓦戈医生》试映时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强烈批评,大卫·里恩对此懊恼不已,甚至声称自己永远不再拍片了。

·日瓦戈医生的妻子冬妮娅扮演者是查里·卓别林之女杰拉尔丁·卓别林。

·影片中冰宫殿里面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用一种特殊的蜡做成的。

·那位被日瓦戈拉上火车的女士在拍摄那场戏的时候摔倒并且受伤了,影片中保留了那个场景,虽然我们只看到她摔倒。

穿帮镜头

·有一场戏讲日瓦戈医生回家(回家之前他在街上和拉拉擦肩而过,却没有看到对方),他走进一间有着玻璃门廊的房子,在他开门的时候,你可以看到玻璃上映出一个人的脸,这张面孔怎么看都像本片导演大卫·里恩。

·日瓦戈医生走进冰封的房间,他坐到写字台前用老式钢笔和墨水写诗。奇怪的是,当天气寒冷到能够把整个房间都冻起来的程度,墨水为什么没有结冰呢?

精彩对白

Gen. Yevgraf Zhivago : Tonya, can you play the balalaika?

日瓦戈将军:冬妮娅,你会弹三弦琴吗?

Engineer : Can she play? She's an artist!

工程师:她会弹吗?她是个艺术家!

Komarovski : I give her to you, Yuri Andreavich. Wedding present.

科马罗夫斯基:我把她给你,尤里,结婚礼物。

Komarovski : You interested?

科马罗夫斯基:你感兴趣吗?

Komarovski :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en and only two. And that young man is one kind. He is high-minded. He is pure. He's the kind of man the world pretends to look up to, and in fact despises. He is the kind of man who breeds unhappiness, particularly in women. Do you understand?

科马罗夫斯基:世界上有两种男人——只有两种。那个年轻人是第一种。他高尚,他纯洁。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仰视,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他根本不屑一顾。他是那种会带来苦恼的人,尤其会带给女人。你明白吗?

Komarovski : There's another kind. Not high-minded, not pure, but alive. Now, that your tastes at this time should incline towards the juvenile is understandable; but for you to marry that boy would be a disaster. Because there's two kinds of wome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women and you, as we well know, are not the first kind. You, my dear, are a slut.

科马罗夫斯基:还有一种人,并不高尚,也不纯洁,但是充满活力。现在,在你这个年龄会喜爱那种年轻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嫁给那个男孩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世界上有两种女人,而你,据我所知,并不属于前者,你,我亲爱的,是一个荡妇。

Lara : We'd have got married, had a house and children. If we'd had children, Yuri, would you like a boy or girl?

拉娜:我们本应该结婚,有房子和孩子,如果我们有孩子,尤里,你想要男孩还是女孩?

Old Soldier : He's a good man.

老兵:他是一个好人。

Old Soldier : The doctor's a gentleman.

老兵:医生是位绅士。

Zhivago : "You shouldn't smoke. You've had a shock."

日瓦戈:你不应该吸烟,你刚中了子弹。

Zhivago : I think we may go mad if we think about all that.

日瓦戈:我想我们去考虑那些事情的话,我们会发疯的。

媒体报道

Pasternak的这部小说不是家喻户晓应该也算是对得起其世界名著兼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头的,这部拍摄于1965年的电影也体现地球村的概念,前苏联作家的小说由美国人出资请了一个英国导演,再由一个埃及人做男主角在西班牙以及芬兰拍摄完成,虽然对白是英语,但是里面的人动辄称呼其他人为同志(comrade)——这部投资一千五百万美圆的电影在当时确实算是首屈一指的,而在那个时代也只有David Lean有资格和能力敢于驾驭一部这样史诗般的电影!

原著我并没有看过,诚如主创人员说的那样这不是一部宣扬政治理念的电影,但是片中无处不在的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表现却无法让人规避影片中的政治,但即使如此这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旷世之爱就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发生了,而且在看完之后对片中人物的悲哀和无奈完全盖过了所有的其他因素,无孔不入的政治在光辉的爱情面前忽然显得矮小可笑起来,片尾水坝下的那道彩虹仿佛在向人们证明这个世界上依然还有一些事情是美好的是值得我们付出一切去争取的!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个人的作用和意义被符号化,身不由己的颠沛流离妻离子散使人们的生存本能无限激发,而当两个挣扎的灵魂碰触到一起时就理所当然的互相吸引互相依偎,于是造就了影史上最让人心酸的第三者插足。难道只是因为爱情吗?片尾后半段Yori送走Lara的那一幕里,Yori疯狂的跑上二楼砸开冰封的窗户只是为了能够更久的看着自己爱人的离去,那种感情已经被煎熬到了相嚅以沫的高度,而Yori最后一次见到Lara的时候倒在街头的一刻还有谁能够不为这个善良人的遭遇而怅惘呢!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导演最后一直都没有交代Tonya及其儿女的下落!

三小时四十分钟的片长仿佛一晃而过,对于个人的一生来说着实短暂,但是在这两百多分钟里浓缩的世间百态总是有某个地方会使人产生共鸣的,那些电光火石一般的怦然心动、那些理想的浪漫的软弱的无辜的狂热执着、那些冰天雪地中的相依相偎互相扶持……在一遍遍如泣如诉的俄罗斯三弦琴伴奏下展现出一种悲壮的美感!可能在残酷的时代下的爱情都大抵如此吧

3.2002年Giacomo Campiotti导演电影

3 2002年Giacomo Campiotti导演电影

基本信息

导演: Giacomo Campiotti

编剧: 鲍里斯·帕斯特纳克 / 安德鲁·戴维斯

主制片国家/地区: USA / Germany / UK

语言: English

上映日期:2002-11-24

又名: 齐瓦哥医生 / Doctor Zhivago(TV)

剧情简介

本片是2002年制作的电视电影,根据苏联作家鲍利斯彼斯特纳克的诺贝文学奖作品改编,同名影史名作曾在1965年为大卫.里恩创作,描写理想主义者的医生日瓦戈和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之间的爱情故事。剧情曲折,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动荡的革命背景亦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汪日瓦戈,他从小被唐雅的父母收养长大后就娶了唐雅为妻。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瓦戈认识了裁缝漂亮的女儿娜拉,两人坠入爱河时却碰上十月革命发生而被逼分离。日瓦戈回到旧地与妻子团聚时,却意外与娜拉重逢,压抑多时的热情遂一发不可收拾。当日瓦戈被红军俘虏押往前线,他为了见娜拉而冒险逃出,但结果还是不免分手的命运。

4 2006年Aleksandr Proshkin导演电视剧

基本信息

《日瓦戈医生》(Doctor Zhivago)11集连续剧

中文名: 日瓦戈医生英文名称: Doctor Zhivago

别名: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资源格式: DVDRip

版本: 11集全

首播时间: 2006年

导演: Aleksandr Proshkin演员: Oleg Menshikov .... Yuri Zhivago

Chulpan Khamatova .... Lara

Andrei Panin .... Andrei Zhivago

Kirill Pirogov .... Mikhail Gordon

Oleg Yankovsky .... Komarovsky地区: 俄罗斯

语言: 俄语

【类型】: 电视短剧(迷你剧)/剧情

【片长】: 共416分钟

【集数】: 共11集

【字幕】: 请自行到射手搜索

【IMDB评分】: 9.1/10

【服务器】: 随机

【分享时间】: 24小时

内容介绍

根据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诗人和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日前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这是俄罗斯电视台首次将这部名著改编为影视作品,所有外景都在俄罗斯境内拍摄。俄罗斯演员奥列格·缅希科夫在剧中饰演主角日瓦戈医生,全片共11集。Part1:1—4.5集 Part2:4.5—8.5集 Part3:8.5—11集

英文介绍

In Doctor Zhivago, the life of a young doctor is intertwined with the fate of Russi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Yuri Zhivago is orphaned at a young age, and his uncle brings him to Moscow, where he studies medicine while living with his uncle's family. At a New Year's ball, he witnesses an assassination attempt on a high society lawyer named Komarovksy. What shocks Yuri is the identity of the shooter: Lara Gishar. By coincidence, he had been present earlier when Lara and Komarovsky first met at the Montenegro hotel. At the time, their magnetism and their unusual relationship, both extremely open and particularly secretive, revealed to the young doctor a world of emotions he had yet to experience. Yuri is told that Komarovsky played a role in his father's suicide, but this news has less effect on him than the chance meeting with Lara. At the beginning of WWI, Doctor Zhivago goes to the front, leaving his wife and children in Moscow. He is unaware that many years later Lara will touch his life again, changing it for ever; Yuri Zhivago's personal drama plays out against a backdrop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upheaval, with his generation's hopes and desires wiped out by war and revolution. Yuri's work and family suffer from his sense of having lost his bearings. Hoping to get back on his feet, he makes the fateful decision to leave Moscow and return to his family's house beyond the Urals. Yuri observes from the window of his train as a new Russia is born, and unexpected encounters during his travels come to symbolize for him the spirit of a new era. The people he meets in the train have been forged in this new world, and Yuri desperately tries to find his place among them, learning to live in the provinces and forgetting the dreams of his youth. As he lies on his bunk in the train, Yuri has no idea that Lara has also left Moscow, taking up residence not far from his family home.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