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本书纪 |
释义 | 日本书纪引(にほんしょき、やまとぶみ)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舎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720年(养老4年)完成。记述神代乃至持统天皇时代的历史。全三十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系谱一卷,系谱如今已亡佚。编纂的起因在于经壬申之乱而取得政权之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统而下令编成。 古语拾遗 记载依《古语拾遗》所述,「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前言往行,存而不忘。」在编纂《日本书纪》之前,并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仅有口耳传说,且日本与韩国相同,当时以汉文作为正式的官方语言,考虑到文字之华美性,是以编纂《日本书纪》时,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之文字,拿来描述上代所传承之传说,是其一大特色。 在《日本书纪》之外,当时亦有《古事记》《风土记》等等各种书籍传世,比照其纪录,或有重叠,或有相违,是纪录口传文学时必定产生之现象。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的传说以有多种版本,非一时、一地、一人所造,而《日本书纪》之目的,即在编列出为准之「定本」。 古事记记载于《古事记》序中有云:「余闻诸家所传帝纪、本辞,有诡於事实者,或多加虚伪。若今不修其谬,唯恐数年之後,旨趣亡散佚矣。帝纪、本辞,乃我国组织之理,天皇政治之基,故欲撰帝纪、检旧辞,去伪、定真,使传後世。」目的之一,在令上古传说、神话、历史统一,有利於天皇政权。 就《日本书纪》之撰写背景,其史观以天皇家与中臣氏(藤原氏)为中心,而在斋部广成之《古语拾遗》提出後斋部?忌部氏之史观後,其他氏族亦相仿行之,遂有物部氏史观之《先代旧事本纪》以及姓氏录等文献问世。 改攥部分,在于抹煞了「大友皇子」之即位纪录,将天智天皇死後定为天武天皇元年,主张天武天皇继位之正统性。其後,於其馀史料中找到大友皇子之即位纪录,是以於明治三年,追谥弘文天皇。 目录卷第一 神代[上] 卷第二 神代[下] 卷第三 神武天皇 神日本磐余彦天皇 卷第四 绥靖天皇?安宁天皇?懿德天皇?孝昭天皇?孝安天皇?孝灵天皇?孝元天皇?开化天皇 [欠史八代] 卷第五 崇神天皇 御间城入彦五十琼殖天皇 卷第六 垂仁天皇 活目入彦五十狭茅天皇 卷第七 景行天皇?成务天皇 卷第八 仲哀天皇 足仲彦天皇 卷第九 神功皇后 气长足姬尊 卷第十 应神天皇 誉田天皇 卷十一 仁德天皇 大鹪鹩天皇 卷十二 履中天皇?反正天皇 卷十三 允恭天皇?安康天皇 卷十四 雄略天皇 大泊濑幼武天皇 卷十五 清宁天皇?显宗天皇?仁贤天皇 卷十六 武烈天皇 小泊濑稚鹪鹩天皇 卷十七 继体天皇 男大迹天皇 卷十八 安闲天皇?宣化天皇 卷十九 钦明天皇 天国排开广庭天皇 卷二十 敏达天皇 渟中仓太珠敷天皇 卷廿一 用明天皇?崇峻天皇 卷廿二 推古天皇 丰御食炊屋姬天皇 卷廿三 舒明天皇 息长足日广额天皇 卷廿四 皇极天皇 天丰财重日足姬天皇 卷廿五 孝德天皇 天万丰日天皇 卷廿六 齐明天皇 天丰财重日足姬天皇 卷廿七 天智天皇 天命开别天皇 卷廿八 天武天皇[上] 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 卷廿九 天武天皇[下] 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 卷三十 持统天皇 高天原广野姬天皇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异同一、书写方法 1.《古事记》使用当时易懂的日文文体;《日本书纪》的叙述部分全部使用汉文。 2.《古事记》的和歌多用吴音、一音一假名;《日本书纪》多用汉音、使用很复杂的汉字音假名。 3.《古事记》主要考虑容易读懂;《日本书纪》主要考虑文采华丽、注重修辞。 二、性质 《古事记》带有皇家私藏故事书的性质,内容多有私人故事,其中不乏淫秽、通奸等内容 《日本书纪》则是官方历史书,主要讲叙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对于私人故事,或加删除,或使其道德化。 三、完成度 今本《古事记》是原《古事记》的继承。而原《古事记》只写了“上古诸事”和“旧辞”,未完成。今本《古事记》在原《古事记》的上卷中添加了政治思想,并改变文体,形成今本《古事记》 《日本书纪》是通史,时代越近越详细,完成度较高。 四、政治思想的伪装 《古事记》意图强化外祖父崇拜,使藤原家与女系皇亲的统治得到正当化;这在《日本书纪》中有所缓和。 五、政治思想的发展 《日本书纪》一方面试图掩盖政治思想的露骨表现,一方面又暗中加以发展。如关于伊势神宫,《古事记》从未提到,《日本书纪》则说伊势神宫是天照大神“始自天降之处”,但现代已经能够准确地证明,伊势神宫系在壬申之乱以后建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