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日本马特反坦克导弹 |
释义 | 1957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与川崎重工业公司合作,以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法国SS-10反坦克导弹为基础,开始研制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称为64式“轻马特”反坦克导弹(ATM-1)。随后,日本又着手研制第二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并于1984年装备部队,称为79式“重马特”反坦克导弹(ATM-2)。接着,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于1988年研制出一种半主动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称之为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ATM-3)。 老式“马特”反坦克家族1957年,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与川崎重工业公司合作,以世界上最早装备部队、最早实战使用的反坦克导弹——法国SS-10反坦克导弹为基础,开始研制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称为64式“轻马特”反坦克导弹(ATM-1)。64式“轻马特”是第一代中程反坦克导弹,主要供步兵使用,可由步兵从单发或多联装发射架上发射,也可装在轻型车辆或直升机上发射。导弹采用目视瞄准及跟踪,三点法导引,手动操作有线指令制导,战斗部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1800米,飞行速度85米/秒,全弹长1020毫米,弹径120毫米,弹重15.7千克。 随后,日本又着手研制第二代重型远程反坦克导弹,并于1984年装备部队,称为79式“重马特”反坦克导弹(ATM-2)。该导弹既可攻击地面坦克装甲车辆,也可在反登陆作战中攻击小型登陆舰艇,起到海岸炮的作用。这是日本重型反坦克导弹的重要特点,并被一直延续下去。79式“重马特”采用目视瞄准,红外自动跟踪、有线传输指令制导方式,弹长1565毫米,弹径152毫米,弹重30千克,系统全重103千克,破甲厚度500毫米,最大射程4000米。该导弹是64式“轻马特”的改进型,与前者相比,具有射程远、性能好等优点,其总体性能比原来法国的反坦克导弹更好。 接着,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部于1988年研制出一种半主动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本想冠以“超级马特”之称,但又担心姿态过高会为国际社会所诟病,因此称之为87式“中马特”反坦克导弹(ATM-3)。该型导弹作为64式“轻马特”的替代型导弹,1988年装备部队,目前已成为日本陆上自卫队反坦克导弹的主力。该型导弹属第三代反坦克导弹,弹长为1000毫米,弹径120毫米,弹重12千克,破甲厚度600毫米,最大射程2000米。系统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方式,在导弹发射后需要不断地用激光照射目标,飞行中的导弹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自动跟踪直至命中目标。该型导弹在发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自身,也不具备发射后不管的能力。 新式“马特”反坦克家族面对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一系列新型坦克的出现,老式“马特”家族的成员们显得有些老态龙钟,步履满姗。日本担心已有30年历史的老“马特”家族力不从心,从而产生了塑造威力更强的新型“马特”的计划。 新型“重马特”日本是一个岛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这一地理条件决定了日本陆上自卫队的首要课题是抗登陆作战,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冷战时期,日本就已经装备了79式“重马特”反舟艇反坦克导弹,以有效阻截来自苏联登陆部队的船只和坦克群的威胁。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海盗与恐怖活动日益猖獗、日本海域多次发生人质被劫和不明船只的侵入,使得日本深感抗登陆、反渗透手段的不足,防卫厅发誓要重点防备特种部队有组织的渗透和突然袭击。在这种背景下,96式“重马特”多用途导弹(ATM-4)应运而生。 96式“重马特”多用途导弹采用光纤/红外图像引导方式。光纤传输制导技术采用光纤作为目标数据传输介质,数据信号在光纤密封的通道内传递,导弹不向空间辐射电磁波,弹体上没有信标源,所以使新“重马特”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它在发射前无需精确识别并追踪目标,能够盲射攻击不在瞄准线上的目标,还可在飞行过程中更换目标,且能精确地选择弹着点。从理论上说,该导弹没有作战距离的限制,它的攻击命中率与攻击距离无关,所以使新“重马特”的最大射程可达8000米。由于操作者在导弹的整个飞行过程中无需持续瞄准,因此,射手的战场生存率得到了保证,而且如果选择发射后不管的模式,射手可快速转换攻击目标,大大提高了战斗效率。 96式“重马特”多用途导弹系统由侦察车、导弹发射车、射击指挥车、信息处理车、弹药补给车等五种不同用途的车辆组成。其中侦察车、导弹发射车和射击指挥车采用的是日本生产的4×4高机动车底盘。信息处理车和弹药补给车采用 五十铃汽车公司生产的73式6×6中型卡车底盘。信息处理车主要负责将侦察车传来的目标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威胁排序。射击指挥车则根据分析后的目标信息指挥导弹发射车实施攻击任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