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任辰旦
释义

任辰旦字千之,号待庵,浙江萧山人。幼奇慧,康熙六年进士,授上海县知县,有治绩。任辰旦就任后,广视听,询民情,从整顿赋税、处理积案入手,大刀阔斧,善断明决,时过不久,“积弊尽清”。他当了6年上海知县,始终清介自矢、布衣素食,后任兵科掌印给事中,典湖广乡试,再迁大理寺丞,直至年老还乡,还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奔走操劳。

个人履历

任辰旦〔1623─1692),字千之,号待庵,浙江萧山城厢镇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三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三十一年,年七十岁。

个人生平

幼奇慧,与毛奇龄同学。顺治十四年(1657年)以乡试第四名中举。康熙六年(1667年)中进士,以外氏籍,榜名韩灿,后复姓,改今名。康熙十四年(1675)选授上海知县。时任辰旦面临的上海县情相当严峻,县内“民贫百役,旱涝洊臻,狱讼滋纷”,“前令九人皆累系狱”,这对新任知县不啻是个当头棒喝,他临危受命,真有如履薄冰之感。

任辰旦就任后,广视听,询民情,从整顿赋税、处理积案入手,大刀阔斧,善断明决,时过不久,“积弊尽清”。那时县内有没水沙田6000余亩,“民因输赋,多破家”,辰旦奉檄踏勘,得除赋额,“县民大欢”。平民孙辛被杀一案,陈尸多年,任躬亲审理,终获公断。县境吴淞口的黄龙浦闸,屡建屡圮,拖延多年,民声怨沸,他亲赴现场,反复考察,弄清事故原委,命工匠“先范石于陆,使合矩度,再募善泅者逐一累垛水中,闸始永固。”

任辰旦当了6年上海知县,始终清介自矢、布衣素食,“自奉俭朴,待百姓如家人”。康熙十七年(1678),萧山同乡翰林院检讨毛奇龄途径上海看望他,见他生活俭朴,感慨不已,说:“吾观待庵吏治,一丝一缕,唯恐伤民;杯水束薪,不以累物。”特作诗一首记事:

遥从沪渎访琴台,二月春风海畔回。

地僻乍惊新候转,官贫不厌故人来。

诗中还称赞待庵吏治:

戍堞但教县画鼓,讼庭真见锁苍苔。

三载有怀方就日,四郊作诵已如雷。

之后,任辰旦也作了一首诗,答赠毛奇龄,题曰《新岁乐词》,诗文如下:

三年沪上苦烹鲜,薄俸犹支买水钱。

佳兴须从今日始,春风吹向海城边。

作为一个大县的知县,薪俸微薄,从中还要支付日常的饮水费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任辰旦的清正廉洁和高风亮节。

社会评价

任辰旦为人耿直无伪,嫉恶如仇,弹劾不避权贵。在任期间,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先后向朝廷上奏疏十余篇,内容涉及“酌减赋额”、“确核廉贪”、“请慎用人”、“裁兵利弊”等多方面。在奏疏中,他直言“民生在于吏治,吏治在于守令”,“夫州县之官与民最亲,贤则民受其福,不肖则民受其害”,主张“慎用人以肃纲纪,核廉贪以饬吏治,使廉者必可登用,贪者必难幸免。”所言深切时弊。为了褒奖他的直言诤谏,康熙皇帝专门下了一道诰命,诰文中赞扬他“直声振陛,上言抗疏,能令九棘风生,激浊扬清”,特封赠他为“中宪大夫”。

任辰旦治理上海六载,“政声日著”,深得上海民众拥戴,“歌颂之声,洋溢遐迩”,因此被督抚破例举荐入都,“圣祖(康熙帝)可之”。在他离沪赴京时,“邑中欢腾夹道思挽留之”,临行前,上海民众还汇编《任邑侯荣耀赠言》一书送给他做纪念。任自己对上海百姓也深怀眷恋之情,他在抵京后写的《示沪人——时沪民诣县请留》的诗中,就流露出内心的怀念,诗中写道:

暂离数千里,似隔二三年。

费日攀征马,成云失灌田。

踌躇无可赠,为尔祝平安。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任辰旦与试不第。除江南上海县知县,他先被授官工科给事中,后任兵科掌印给事中,典湖广乡试,再迁大理寺丞,直至年老还乡,还为家乡的水利事业奔走操劳。

个人著作

著有《介和堂集》等。《介和堂集》不分卷《补遗》二卷《附录》一卷(清抄本,津图)、《介和堂全集补遗》二卷(清刻本,南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