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 |
释义 | 原文及释义原文“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上》, 释义与人相处中的忌讳,那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原文及释义原文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段目二十三。 注释: 好(hào):特别喜欢,高兴做某事。为(wéi):做,当。 译文:孟子说:“人的忌讳,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两种说解说解一: 学圣贤之道,学君子之行,稍有所得,很容易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见解是绝对正确的,自己是最博学的。这时候就喜欢到处炫耀,到处去教训别人,自己则以老师自居。 孟子的本意并不是说“为人师”不好,而其中关键在一个“好”字。“好”字体现的是自我炫耀,自满自足,固步自封,不思上进。这种“好为人师”为的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单单为的是贪图训斥他人、受人尊敬的虚荣而已。 学无止境,任何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无所不知的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切忌:不要动辄就以老师或专家的身份去教训别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和威严。 说解二: 一语道破古今文人通病。问题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有什么不好呢?孔圣人不是 “自行束情以上,吾未尝无诲”吗?不是“诲人不倦”吗?我们今天不也大张旗鼓地欢迎大家都去充实教师队伍,欢迎大家去做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症结在于“好”为人师。而到底有没有“病”却在于是否“能”为人师。所以,“满罐水不响,半罐水响叮当。”真正胸有雄兵百万的人并不急于露才扬己,倒是那些半瓶子醋自以为了不起,动辄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其结果是误人子弟,令人啼笑皆非。 不仅如此,好为人师的人还往往自满自足,不思深造精进,结果是不但害人,也害自己。 毛病就在于“好”为人师而“不能”。所以,真正具有真才实学的为人师表者并不在此列。这是我们应当加以区分的。不然的话,谁还敢去加入教师的队伍,去做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呢? 古人评注王勉曰:“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译文:求知、求学的目的在丰富自我,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拿出来应对他人,如果喜欢作别人的老师,就容易自我满足而不求进步,这就是人的最大毛病了。 名句掌故清朝《廿二史考异》的作者钱大昕,写了一篇文章〈与友人论师书〉,便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所反省。他说:「古之好为师也以名,今之好为师也以利。」意思是说,古人因为求名声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现代人(指清朝)则是因为利益所以喜欢作别人的老师。文章中,钱大昕自己也承认,年轻时也有追求名声的念头,后来便引以为戒,即使是有利可图,也不敢去做。 二○○一年香港的《苹果日报》刊登了一篇署名李怡的文章〈跑步之喻〉,内容提及董建华问台北市长马英九先生,为什么他的民调可以高达七成,当时有人开玩笑地替马市长回答说:「多打篮球,多跑步!」作者李怡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 他说:「在绝对权力的体制下产生的首长,难免会陷入柏杨所说的『三作牌』。『三作牌』就是『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总是要做高高在上的『皇上』,做人民的长辈,做『人之患』,即『好为人师』。」李怡认为马市长常打篮球、常跑步,表现出与民众一样的生活作息,而非好为人师,他像是市民的朋友,因此才会得到如此高的民调。 《慈济月刊》中曾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泰雅族姆姆〉,作者许礼安医师这样写道:「所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前总是自认为:『我是医师』,听到有人叫『医生』,还有点觉得被贬低了地位。从事安宁疗护工作之后,才深刻体会到:在死亡面前,我什么都不是,病人才是老师,我只是学生。」不论你是什么样的「师」,你所面对的对象,才都是你真正学习的源泉,也是我们获得生命动力的来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