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物传播学
释义

人物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人物传播现象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人文社会科学。 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自从人类活动的传播活动建立以来,对传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便没有停止。像《史记》确立的传记“不虚美,不隐恶”原则之前,先秦时代的史家就已经开始了人物传播的总结研究,西方的《圣经》在编撰中有关人物传播规范也颇有总结。

简介

随着传统媒体的蓬勃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革,现代意义上的传播学逐步形成于20世纪初的美国,直到20世纪末,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之争退居次席,人物影响力愈发彰显,人物传播活动日益频繁,人物传播研究也逐渐深入,这一切为独立的人物传播学分支学科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人物传播学呼之欲出。

构建中的人物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物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和应用,如人物的人际传播研究、典型人物报道研究、人物传记研究、人物纪录片研究、人物类媒介研究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人物传播学主要指中国的人物传播学。

人物传播的繁荣

传播的内容从来都是传播的中心环节,根据传播内容和目的的不同,笔者认为可以将传播分为人物传播、事件传播和知识传播。人物传播是以人物为传播内容和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事件传播是以动态的事件为传播内容和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而知识传播则是以静态的或固定化的知识为传播内容和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尽管三种传播在具体的传播活动中时有交集,但这种分类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人物传播的特征明显适合专门研究。

笔者将人物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印刷术发明之前,主要表现为人际传播,如上古时期亦神亦人的盘古女娲、三皇五帝等神话传说。第二个阶段,是近代报刊普及之前,也主要表现在人际传播,但包含着大众传播的雏形。如古代《左传》《史记》以来的传记人物传播和戏曲艺术中的艺术人物传播。第三个阶段,是近代报刊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普及以来,主要表现为大众传播,但大众传播通过人际传播后的效果更加明显。

人物传播活动在第三个阶段达到繁荣,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表现尤为明显。

1、国内出现的人物类报刊先后有几十种之多。早在1926年2月15日伍联德创刊于上海的《良友》既是画报也是一本人物杂志,当时其发行量仅次于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杂志。目前市场上有代表性的人物类报刊有:《人物》(1980年创刊,人民出版社主办,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导为主,被誉为“当代史记”)、《名人传记》(1985年创刊,河南文艺出版社主管主办,打造中国首本人物传记类文摘杂志)、《中华儿女》(1988年7月创刊,全国青联主办,1994年起成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定特许刊登领袖人物传记的报刊之一)、《中国人物年鉴》(1989年创刊,中国文联主管,这是我国唯一一部以年鉴形式介绍我国各方面先进人物和知名人士的活动、事迹、贡献及生平的大型年刊)、《中华英才》(1989年10月创刊,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管主办,以报道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人物为重点)、《炎黄春秋》(1991年创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管,以史为主的综合性纪实月刊)、《人物周报》(2001年元旦创刊,河北省作家协会主管,国内首家人物新闻周报)、《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6月创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南方周末出品,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人物汇报》(2008年10月创刊,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打造中国人物文摘第一报)、《人物画报》(2008年12月创刊,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讲述国内外热点人物背后的故事),影响较大的人物类报刊还有《环球人物》《新闻人物》《时代人物》《传记文学》《中国企业家》《英才》《经理人》《商界名家》等,此外还有一份人物类报纸昙花一现,那就是2004年8月16日创刊的《时代人物周报》,主办方为有“中国传媒先行者”之称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和有价值的人在一起,彰显人的价值”,致力于高端人物的采访报道,但2005年12月5日突然停刊。

2、开设人物报道、访谈等栏目的报刊、广播电视不胜枚举,如《中国青年报》的“冰点?人物”、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等。

3、人物传播类网站也有不少,如各类人物网、名人网等;而大部分网站都开设有人物类频道、栏目或者内容。

4、以典型人物报道为代表的人物报道和评比活动大量涌现,新近的系列报道如“时代先锋”、“人民英模”等,评比活动如“双百”人物评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还有大量以宣传为目的的广告性人物报道,以及特定时期和主题相关的普通人的故事等等。

5、各类人物传记和以人物传播为主的影视作品、歌舞戏曲等更是品种繁多,不论是名流还是草根,不论是英雄还是囚犯,皆可成为传播的主角。有的人物仅传记有几十种甚至更多,如国内正式出版的毛泽东传记就不下30种。

6、以人物传播为主和相关的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如各种名人协会、某某人研究会、传播学会等,有些兼具人物传播研究功能。

人物传播的困境

由于没有规范的人物传播学理论支撑,尽管目前的人物传播活动非常繁荣,但困难和不足也很突出,本文着重谈两点。

“典型报道”日趋式微

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特殊品种,典型报道起源于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报》有关模范劳动英雄吴满有的报道被认为是中国的首篇典型报道,它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具体应用,苏联解体后,典型报道成为中国新闻报道的独特样式。

自1987年陈力丹提出“典型报道消亡论”以来,新闻界对典型报道主要有三种看法:“(1)、对典型报道充分肯定, 认为其不会消亡:典型的重要性决定了典型报道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社会主义媒体在典型报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巨大的推动力,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是我国报刊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只能肯定,不能否定。(2)、肯定典型报道的历史意义,但认为需要对它改革与完善:典型报道是有成绩的,不能因为出了一些问题,就否定典型报道这种形式,而应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提高。典型报道‘逐步淡化论’在纠正历史片面性的同时,又陷入了新的片面性。(3)、基本否定,认为随着典型报道的‘逐步淡化’,它最终将走向灭亡:陈力丹认为,典型报道从19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开始,到列宁复兴时代以及我国当代的报刊和新时期的典型报道大都是‘失败的’、‘短命的’或不成功的。‘一旦典型人物从半神变成人,典型报道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①

不可否认,典型报道在我国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典型形象,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等等。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媒体的兴起,党报系统等官方媒体在普通大众的视野中逐渐边缘化,加之人们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典型报道数量明显下降,宣传效果渐失,受众已经不再依赖于一个声音的宣传报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究其原因,“强烈的政治性和主观性构成了典型报道的宣传性,同时也使典型报道中的新闻性降到了较低的程度、次要的地位。正如研究者陈力丹指出的:典型报道循着鲜明的主观意识去发现和报道适于推动工作的典型,因而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宣传色彩,而较少甚至没有新闻性。”②而且在具体的典型报道实践中,新闻记者缺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作风,内容失实或偏离生活,人物形象任意拔高;人物典型“高大全”,缺乏鲜明个性特色;表现手法俗套,写作方法公式化;由于不正之风和有偿新闻的存在,又容易为小利益集团所左右。因此,笔者倾向于陈力丹的“典型报道消亡论”,因为离开了特定环境和改革了的典型报道已经与其他的人物传播类型没有多大差异,已经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性,充其量只是“典型人物的人物传播”而已。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典型报道造成的积习难改,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媒介在新闻人物等人物传播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或不客观公正,或渲染过重,或变相政绩宣传,或商业广告倾向明显,或侵犯著作权、名誉权现象严重等等。

被“左右”的人物形象

一个具体的人物,他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恒定的,既不被拔高也不被贬低,“不虚美,不隐恶”,他就是生活中的他。但人物形象往往因不同的信源和噪音致使在各自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两极化”的结果。正如赫尔曼?赫西所说“任何事情一经大声说出就多少有点走样了”。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一张新闻图片曾让不少中国人泪流满面,当时的图解为:“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送她去太平间。在极大悲痛的折磨中,他努力要给予自己的妻子死后些许的尊严,这是大毁灭后存在的人性的象征……”一时间,这个叫吴加芳的四川绵竹男子被人们称为“地震中最有情意的丈夫”,网络里“嫁人就嫁吴加芳”的帖子也被争相转载,他背妻的画面被众多媒体称为“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但半年之后,吴加芳与相识仅仅9天的成都姑娘刘如蓉再婚的消息传开之后,有人祝福,有人质疑,而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也从一名深情的丈夫变成了喜欢作秀的伪君子,“背妻男”变成了“背弃男”。成都电视台甚至有失公允的在“真相三十分”栏目中播出一期《吴加芳,你究竟是情义男,还是绝义人》的节目,彻底颠覆了吴加芳在很多人心中留下的“情义男”形象。被媒体“玩弄”的吴加芳很“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当初要把我捧上天,现在要把我摔下来。我现在只想把自己的日子过正常。”吴加芳,一直是真实的吴加芳。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也许只是一次报道的距离。对吴加芳的遭遇,有媒体反思到“最情义、最感人,这些冠冕堂皇的大帽子都是我们一厢情愿地加给吴加芳的。情义男抑或薄情郎?一个简单定格的画面,成了大众臆想狂欢的载体。”“媒体造出的‘神像’最终是要被打破的。”也有学者反思到“现在社会上情绪化的东西到处弥漫,与媒体舆论情绪化有一定关系。扯着嗓子喊的太多,心平气和说话的太少。揭露问题、批评报道、舆论监督,常说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但大多却是磨刀霍霍、杀气腾腾。引导社会舆论、开展舆论监督、疏导民众情绪,媒体责任重大。‘统一口径’越来越少了,媒体更要学会在没有人管教下说话;阶层分化,民意沸腾,媒体更要学会尽可能理性中性地说话;媒体竞争,市场残酷,媒体更要学会尽可能不昧着良心说话。”③

其实类似的例子很多,为了迎合受众,追求轰动,传播者或者对虚假新闻不加核实随意传播,泛娱乐化,文化霸权,话语权垄断,或者东拼西凑移花接木,或者偏离事实大肆炒作制造卖点,偏离了健康的传播航道。这样的报道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传播效果,可能造成民众的恐慌惧怕甚至对社会的不满仇恨情绪,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当中。网络时代泛滥的“人肉搜索”之所以牵连无辜恶果频频,追根溯源往往与媒体等传播者的职业操守下降、社会责任感缺失、受众的非理性或畸形的宣泄倾向有关。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媒体首当其冲。

作为人物传播的又一主要品种,优秀的人物传记我们不仅可以从中真实地看到传主的人生经历、事迹,而且还可以通过他的人生经历记述,透视一段历史,一个社会的面貌和世态人情的变故。“许多人物传记之所以不真实,就在于作者主观性太强,随意性大。具体表现为:(一)褒奖过度,完善无缺;(二)迎合市侩,背离史实;(三)紧跟时势,朝东暮西;(四)移花接木,牵强附会。”④2009年6月26日,美国流行音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当天下午现代出版社就确定了杰克逊传记的图书选题。一本名为《天堂里的太空步》的书,由之突击出版——从确定选题到内容写作再到图书上市,用时竟然不过7天。随后杰克逊的粉丝们发现了“奥秘”:《天堂里的太空步》原来是从网上扒来的“二手货”。“这就是‘用做新闻的方式做图书’?就是用‘飙车’速度写出的书?真实性不必说了,文笔的粗糙也不必说,单是版权和质量问题就让人摇头。应该问问出版社,以这样的“飙车”速度出书欺骗读者捞取收益,社会责任何在?”⑤一味迎合歌迷哗众取宠之心昭然若揭,其短视真是一种悲哀。

人物传播的策略

如何使人物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呢?业界和学界一直以来进行着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此笔者只是简单的从创作原则方面谈谈一些思路,希冀对大家有所裨益。

把握人物传播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包括人物传播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的人类传播的关键,但对真实的要求和度的把握众说不一。是要求细节真实,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是否允许虚构和想象?是全面的真实,还是有所保留的真实?

笔者认为,人物传播应该尽可能的追求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传播和严谨的史料档案类人物传播资料力争杜绝任何的虚构和想象,这是对受众的尊重和对历史的负责;艺术化的人物传记、纪录片可以适当允许有艺术的想象但不可虚构,这则是为了情节的顺畅和人物形象的丰满。

追求人物传播的艺术性

人物传播不是琐碎的材料、数字、符号的随意组合,如果选择不当,人物传播的内容就成了一堆没有骨头的肉,有人的影子,但没有人的形象,有人的骨架,但没有人的灵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提高人物传播的艺术性,艺术性决定着人物传播的生命力。要创新传播模式,注意传播材料和角度的选择,细节和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人物传播语言的个性化、人性化、生活化、平民化,增强人物的亲和力和独特性,增强人物传播的感召力、感染力。

提高人物传播的思想性

扩大人物传播影响力的根本在于思想性。人物传播的目的不应该仅满足于传播人物本身,而是是为了影响作用于社会,与时俱进,鼓励先进,鞭挞后进,这是我们应该向“典型报道”借鉴的地方。有价值的人物传播要承载特定的政治使命,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坚持正确的的舆论导向,彰显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我们经常说的文以载道,就是说作品可以承载一定的思想,但追求的“道”也要有个度,不能以道害文,既不能一味追求思想性而违反了作品的艺术性,不然会如典型报道一样行之不远。也不能罔顾传播的思想性,如颓废、消极的文艺作品一样缺乏社会教化功能沦为边缘。

从人物传播的创作原则上讲,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缺一不可,不可偏废,而要提高人物传播的质量,大众媒介、记者、传记作者等传播者还应该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思想水平、理论水平,努力锻炼和增强创作灵感,善于观察,勤于分析,透过现象,去掌握事物内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规律,加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3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