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物
释义
1 词语释义

人物(英文:celebrity),指被描写的人或有突出贡献的人、有才能之人;同时也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一个栏目名称;人民出版社创办的《人物》杂志网络版,人物传记资源网站;美国一本杂志的名称等。

词语解释

定义

词目:人物

拼音:rén wù

注音:ㄖㄣˊ ㄨˋ

基本释义

(1) [character;figure]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例句: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贡献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如近代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等。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例句: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voice]∶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例句: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talent]∶有才能之人。

例句:此人是个人物

(6)对人类在适时场合或时间下的代名词。

详注诠释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仁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人物出没间,罔辨色与空。”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绝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注:“《汉书》 晁错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像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说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骞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阍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宁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 田汉《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字 公祖,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制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镂精绝,俨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辨析示例

(一)具有某种特点或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或具有突出才能的人。【例】新人物|历史人物|《后汉书·许劭传》:“好共核论乡党人物。”

(二)人的品貌风度。【例】人物轩昂|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蒋凝侍郎亦有人物,每到朝士家,人以为祥瑞。”

(三)指人和物。【例】《后汉书·段炯传》:“攻略县邑,剽略人物。”

(四)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的形象。人物与事件是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因素,人物一般地说是组成艺术形象的主体、核心。叙事性文艺作品大多是通过对人物和人物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生活意义、展现人生理想的。

(五)狭义上泛指名人,公众人物。广义上也指人。

(六)广义上的人物是指大众,英文翻译为people,就是说只要在某一方面有特色,与众不同就可以称之为人物。

成功人物

也有失败的时候,但是面临失败他们也会维持他们的自信。他们会把失败当作特例,他们会对自己说:“这不象是我干的,我会干得更好”;他们会从失败中找到积极的一面,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们会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过失,转移自己的消极情绪。通过这些行动,他们不仅再次具有了较高的自我评价,同时又为现实中的成功作好了准备。对于他们,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人们常说“期望什么,得到什么”,期望平庸,就得到平庸,期望伟大,就有可能真的伟大。公交战线的标兵李素丽上中学时的期望是当一名播音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当了一名公共汽车售票员,按照常规的理解,她的希望是破灭了,她完全可以放弃原来的期望,带着失败的感受,作一个普通的售票员,但是她不是这样,即使在售票员的岗位上,她仍然用播音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字正腔圆的报站名,兢兢业业地为顾客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记得在学习李素丽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次电视采访,一群演员、歌唱家、播音员登上李素丽服务的车组进行观摩,有人问她还想当播音员吗,李素丽自豪地说她本来就是播音员,汽车上的播音员。她的这种自豪感肯定不是在她当上标兵、评上劳模之后才有的,这种自豪必然是她的一贯的心态,正是由于她心中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使她数年如一日的坚持严格的高标准服务,并受到众多乘客发自肺腹的感激和赞扬。正是她的这种不灭的期望和自豪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坚定行动,树立了售票员的新形象。

人就象一部汽车,而期望就象汽车的变速档,而心中的怀疑、自卑、愤恨、失败感等消极的想法就象汽车发动机里的锈斑和污垢,只有在清除这些污垢并挂上高速档时,人生这部汽车才能快速地奔向成功,而一个对自己期望很低并且自卑的人则好象一辆只有低速档的冒着黑烟的老爷车。正如一句唐诗中描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现代社会更是一个人才济济、充满竞争的社会,只有自信并敢于行动的人才有成功的机会。在美国哈佛大学约翰.科特关于美国成功的企业家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了数百个成功的个案,他发现成功人士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有很高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同时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当然,在生活中也有另外一面,那就是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每个人都难免产生烦恼、悲哀、内疚、失望等情绪。面临失败,有人会不断地提醒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在颤颤惊惊中等待下一次失败,而失败也常常如约再次降临到这些人身上,所以失败有时也是自找的,在真正的失败到来前,他们已经在心中对自己的能力发生了怀疑,放弃了努力,坐等失败的来临。

“人贵有自知之明”,其潜在含义常常是要人们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不要自满等等。其是这种专挑缺点的“自知”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它只使人明白什么是要避免的,但不能告诉自己什么是要发展的。要知道“君子一日三省吾身”,现代人虽然可能达不到古代君子的内省标准,但在生活中也要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向和内容对人很大的关系,只看自己的缺点好象千百遍地听人说“你这不行,你那不行,不准干这,不准干那.....”,但从来不知道自己哪儿行、不知道要干什么,这种情景是令人非常绝望的。然而如果自我评价的方向是正向的、自我肯定的,个体不仅会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将更有可能发展出好的行为,产生良好的结果。

正象英国作家萨克雷的名言一样,“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成功的到来也正如一副对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幅对联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横批,那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自我评价”--你认为你行,你就能行,你认为你不行,那就真的不行。

2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栏目

基本介绍

探求科学知识,传播文化观念,共享生命阅历,自由交流体验。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型栏目《人物》,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现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关注富于奇思异想,敢于超越常规,勇于挑战极限的人们;关注重大事件的亲历者、目击者和为我们珍藏文化与传统的人们;关注在某些领域做出过特殊贡献却鲜为人知,而他们的创建正改写着我们的生存状态与思想方式的人们。

天才们奇特的灵光闪现,思想者深邃的心境物语,发现者执着的迷离幻梦,先行者坚韧的身形步履。让我们去接近、去触摸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中外人物,进入他们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和领悟他们的存在对时代生活及文化变迁所施加的影响。

栏目以纪录片为主体形态,加入后期演播室包装,利用人物口述、丰富的影像资料和适度的细节再现等多种拍摄手法,形成生动、平实、不矫饰、有深度的栏目格调。沉稳、大气、学者型的主持人风格,在节目与观众之间搭建起有机的沟通平台。

扎实的栏目制作班底,开放新颖的创作理念,保证了自拍节目的质量与品味。与全球相关电视机构的密切合作,大规模引进海外高水准的人物纪录片,是节目的另一重要来源。

本栏目自2001年7月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中播出。

日常节目每期30分钟,每次推出一个人物,逐步形成相对固定的播出脉络。成系列的精品节目将集中重点播放。 定期聘请嘉宾参与,促进主持人、观众与栏目中人物的交流与互动。对文化热点人物、全球年度封面人物,本栏目将制作特别节目,在中央台一套中播出。

央视调查显示

公众对《人物》有很高期待,潜在观众的比例高达78.6%,并以知识阶层为主要对象,包括高校师生、都市白领、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教科文领域里的从业人员。这些人中普遍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收入,年龄层在25-55岁之间,代表社会的中坚力量。

秉承科教频道宗旨,作为目前中国最具专业水平、规模最大、播出密度最高的《人物》栏目,是求知者探寻知识的窗口,普通人领略世间万象的舞台,实业家把握商机、体现人文关怀的捷径。

与海内外传媒、知识界与实业界通力合作,打造全球视野的科教文类节目,亚洲最具实力的人物专栏!

3 人民出版社下辖网站

《人物》网站

主管:新闻出版总署

主办:人民出版社

编辑出版:人物杂志社

主编:陈有和

执行主编:杨晓周

4 美国杂志

美国杂志《人物》(People)

自从1974年创刊以来,《人物》杂志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每个星期,《人物》都会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报导名人和普通人的故事。《人物》杂志最初的创办宗旨就是讲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但除了报导普通人,也报导明星,每期杂志的封面人物都是读者希望获得更多了解的人。

5 中国《人物》杂志

简介

《人物》杂志创办于1980年,由国家级权威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主办。它以“报道重要人物,细微到每个表情”为内容定位,甄别、描摹这个时代最具进步价值的、最值得尊敬的人士,横跨商界、政界、文化界、艺术界等,始终追寻“人之为人”的意义。

《人物》永远与拥戴自由、国家进步、尊严荣誉这种信念的人在一起,追求文字之美与人物刻画的完美结合。期均发行量38万册,全面覆盖全国各级机场、地铁、公交车站报刊亭、特色书店、连锁超市。

读者描述:

财务自由、正积极追求人生实现的成功人士;事业蒸蒸日上的各类企业主和企业部门负责人;怀揣梦想的潜力青年;各级政府部门公务员;文化界、学术界精英。他们:年龄主要分部在25~45岁之间,追求生活品质,追求人生品位,对所消费品牌有较高的形象要求,易形成忠诚度。

Slogan

人是万物的尺度

核心团队介绍

发行人:荣波(知名传媒人、投资人,前《南方周末》总经理;后创办博雅天下传播机构,旗下杂志包括《博客天下》、《财经天下》周刊、《人物》杂志。)

出版人:郭光东(知名传媒人,原《南方周末》新闻及评论版总监,南方周末编委。)

主编:李海鹏(作家;已出版《佛祖在一号线》《大地孤独闪光》《晚来寂静》,前GQ杂志专题总监)

执行副主编:赵立(知名媒体人)

张悦(前《看天下》常务副主编)

副主编: 张捷(前《南方周末》特稿编辑)

林天宏(前中国周刊主编助理,2008,2010年两度被南方周末传媒致敬奖致敬的著名媒体人)

总经理:马剑飞((前《南方周末》市场总监,拥有多年平面媒体和多媒体整合广告和市场活动策划经验)

2012年5月8日全新改版刊首语

万物的尺度

在《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的结尾,威廉·曼彻斯特引用了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停歇地驶向过去。”引用常是掠他人之美为自己增色,是个伤人品的事儿,这个引用却是艺术品。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居然能合到一本写个人美梦如何破灭的书的调子上,真是奇妙。这种庄重而温柔的魅力,用我们那一代奉法拉奇和曼彻斯特为偶像的学生的话来说,叫剑胆琴心。现在的话又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我们不敢期望全新改版后的《人物》与之等量齐观,但是不妨追随其精神实质而得一二。如果要讲述《人物》杂志至关重要的三个要素,那么就是当代史、个人、价值观。如果能让这三个要素产生化学反应,我们就会拥有一本好杂志的特质:令读者引以为荣。

重庆事件之后,有人不免情绪波动。《人物》把人心激荡看做是社会生活的必要。就此事而言,是人就分左中右,李庄先生在一极,司马南、司马平邦和孔庆东三位先生在另一极,我们做了他们的“后重庆故事”(P46)。记者接到的要求就两条,信息增量,准确生动。另一方面,韩寒先生刚刚经历的“韩方战”真是一地鸡毛,可它也是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赛道边找到了韩寒,让他复盘这回事,讲讲新想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尚不至于,但他确实坦率地说了不少。我们在杂志上实打实地做了12p(P80)。透过一件事的表面你可以看到深处。这就是当代史。

本期以及将来的《人物》上有红人,有偶像,有这个世界的新锐,也有冷人物。除去对公共意义的关注之外,我们首先关注这个人的成败、悲喜、内心。我们认为,意义不能空谈,深刻不能做作,让读者触摸到被报道者的体温是一本杂志的本分。

你也许会很快注意到,我们有个小规范,每个被报道者在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会被称之为先生、小姐/女士。即便是与这本杂志对世界的看法并不一致的人。我们希望在这本杂志上,尊重的意义在于身体力行,而文明的价值在于有益于生活。

我们也的确“调转船头”,回溯历史的伟大之处。《人物》改版要确定slogan,倘玩文字,略有心得之人这里尚有几个,因此颇有时髦之选,但我们最终选择了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格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觉得,这话大家都不陌生,时代却不大记得。这并非人类中心主义。普罗泰戈拉的意思是,只有人才是认知世界的主体,人的价值比神的价值更重要。今时今世,你懂的,我们不能同意更多。

《人物》愿意与拥戴人类的自由与价值的人在一起。时代已经变了,网络改变了世界,我们正在采取新的产品技术,但“一本杂志不仅是一本杂志”的信念价值犹存。

一本杂志是一个剧场。《人物》要令读者引以为荣,不只要让阅读成为赏心乐事—虽然这已极难—还要让用户体验入时。我们希望这本杂志有好的节奏、色彩,无论是图片还是版式,都让读者感觉受到款待。报道也要活泼精当。如此,被报道的人物到了这纸上就活了起来,他们时而高声,却藏不住人性,时而细语,却意外地铿锵,化身为杂志的一页,即便与读者的手持电子设备竞争,亦有独到魅力。这大概就是我们理解的如何在网络时代做一本好杂志的秘诀:做网络做不了的事。

最后,我们要感谢最忠诚的读者。《人物》对零售市场来说是一本新杂志,但它已有32年值得珍惜的历史。1980年代的少年,今日的文化精英,还有很多人记得与《人物》共度的美好时光。未来的时光更长。

第五期刊首语BY 李海鹏

栏目设置

评论、特写、一场饭局、美图控、图片故事、细语、争与议、跨界者、圈子、常识、段子、漫画、红人、偶像、冷人物、内行、场面专家、极客生活、旅行、阅读、电影、音乐、诞生记、专栏

其他资料

出版时间:每月8日(月刊)

单价:人民币15元、港币30元

邮发代号:2-20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7: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