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文校园
释义

人文校园就是学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处处体现出“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人文校园包括整齐的环境、现代的教育理念、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校园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刺股悬梁、穿壁引光、积雪囊萤、燃糠自照等勤奋好学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教育青少年好学上进的同时也表明了古代读书条件的艰苦。然而现代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与古代有了太多本质意义上的区别。近一百年来的信息量已经占了全人类历史总信息量的90%以上,代表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带有突破性改变的重大事件均发生在近代。显然,单纯艰苦的学习条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需求。那么,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

(一)现代校园呼唤人文环境

1、促进人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永恒的主题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从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发展的客观过程,他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未来的理想社会即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毛泽东、邓小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一步阐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标准及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三个面向”、“五育”、“四有”的教育方针,而促进人的发展是基础教育永恒的主题。

2、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

当今知识爆炸,信息以几何级速度更新的时代,学生仅仅依靠接受基础教育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概念,不断超越自我,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学生在校园内不仅需要学习既有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锻造一种精神,一种以人为本、发扬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精神。这种能力与精神的培养显然需要在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下才能获得。

首先,人文校园的环境应该很温馨。应该到处是鲜花绿草,校园应该象花园。绿色校园不仅要注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更要注意体现爱护环境,贴近大自然。如环保建材、绿地草坪、四季常青,空气清新宜人,学生食用无污染健康食品。

其次,学校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很多学校设置了专供同学们或家长休憩的漂亮的长凳和圆凳,有的学校把刺耳的下课铃用轻松悦耳的音乐取代。小憩一会儿的舒适能够消除家长和同学心理上的紧张感和疲劳感。虽然事情很小,但体现了学校代表了一种关怀。有的学校不仅为学生设置了谈心室,还开设了知心姐姐广播热线和信箱,师生间有了多渠道的交流与沟通。谈心室里面装饰着同学们的手工制品,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暖色调的椅子,让人感觉很温暖。好的心情是谈话的基础。以往老师单独找同学谈话都在办公室,办公室毕竟是办公环境,给人以距离感。有了谈心室,就有了易于沟通的环境。

第三,人文校园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这也是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和每一位家长对于学校的期盼。要让学校充满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要使校园成为学生生活和发展的乐园,而不是让他们感觉是在受苦受累或惧怕。学校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先进的科技教育环境,为学生发展个性、陶冶身心、发展特长、锻炼品格提供优越的环境。

(二)现代校园呼唤数字环境

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许多数字电器被发明的初衷都不是为教育专门设计和服务的,但却都被教育一一“拿来”。当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网络与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入驻校园的时候,数字校园建设便呼之欲出。

数字技术已经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例如,现代人已经习惯了用电子邮件联系,在网上主动了解自己关心的在线新闻,这样的生活势必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数字生活与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培养,显而易见必须在数字环境下进行。数字校园的环境应该让所有教师都可以有效地使用数字技术;使所有学生成为具有技术素养和尽责的电子计算机公民。要求学生除了学业、社交技能和情感上的准备外,还需要有技术的头脑,懂得怎样查找信息、确定信息的相关性、确定信息的准确性并把这些信息与其他资源整合起来;因特网成为校园内最具普遍的工具。学校应该根据新技术的环境来设计教育,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下,为学生提供数字环境,引导学生的未来数字生活模式。

二、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人文校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使“以人为本”成为全球关注并倡导的目标。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人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与最终受益者,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形成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自然环境。”学校发展也同样如此,只有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树立“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样一种理念,学校管理文化才能真正得到确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创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和融洽宽容的人际关系,使全校师生得到主动、积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自身也得到发展,并形成人文气息浓郁的学校文化特色。这就是人文校园。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体现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关系,符合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和新世纪教育管理改革的趋势,对于学校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符合师生的要求,有助于激励师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使学校在科学管理的同时,增加了人文关怀,从而形成较高层面的管理文化特色。这种管理文化有助于管理人员发挥创造性,有助于学校的发展,也有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

与人本管理相对的是刚性的制度管理。很多学校不断强化制度管理使老师“听话”。结果导致教师不是潜心研究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而是诚惶诚恐地面对那些管理条例。教师变成 “工具人”,这种偏离人文精神,过分注重统一要求严格控制的所谓“科学管理”,以简单量化取代了人文关怀,以单向的服从指令代替了民主合作,严重地抑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事实上,即使是最严格的考勤制度,也往往只能在形式上“管”住教师,至于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工作主动性与创造性,则未必一定。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对他们的劳动投入很难予以确切量化。以上课为例,同样一节课,精心备课者所花的时间、精力要超过随意上课者的几倍乃至十几倍,虽然形式都是40分钟。显然,学校管理需要有规章制度,但更需要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校的发展建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基础上,在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数字校园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是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体系。这种体系定位在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主要工具的开放型教育上。多媒体校园网络使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直接向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无论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全部是开放性的,学校的围墙、教室的大小、时空的限制不再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因素,这就是“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 可以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整合,实现整个教学系统的最优化。老师和学生开始崭新的网络生活。网上备课、电子邮件收发批改作业、师生网上交流论辩。可以说,备课、上课、作业提交、课后辅导这四个教学环节,信息技术都已渗透其中。校园网上专门设立教师业务档案区,形成教师业务交流的平台。老师们将业务成果和所研究的科研课题上传至此,公开、透明,利于相互交流,利于促进教师成长。

数字化时代要求学生尽早介入数字生活,这是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使用信息,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不再受几何空间的支配,不受时间的约束,信息可以最大限度地共享。数字校园为学生提供了更具个性的学习机会。同学们可以自己到学校数字资源库点播浏览自己喜欢的课程资料,学习难度和时间完全由自己掌握。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高年级同学还可以创立学生网站,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内容。数字化的校园可以成为学生另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天地。

三、怎样建设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

(一)人文校园的建设

首先,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而且要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去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在管理中,要始终围绕教师的发展,在抓教师的教育行为同时,做好对教师的心理、生活、成就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其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爱学生,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参与。这不仅仅是学生的内在需要,还体现了现代教育关系中师生平等的基本要求。正直、富有同情心,是教师品质的重要内容。有些教师这样说:“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站起来。”在学生低着头站起来后,还对他们训斥一顿,直到他们的头更低。而如果教师总是说:“完成作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一起鼓掌”,结果将大不一样。虽然这两种做法都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但效果差异明显。后者的作法将让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没有了难堪,多了反省,将会使他产生自觉改正缺点的内在要求。

第三,学校管理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应体现以教师为本。领导要注重领导方式,不仅抓教职工的工作,更要关心他们的愿望和需要。管理制度要提倡感情化强制,既保证学校的总目标,保证学生的发展,又体现人情味,刚柔兼顾,最大可能化解或减轻对教师造成的伤害。实践中要让全体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是为他们搭建的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舞台,从而在学校这个充满激励而不乏宽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判断能力、决断能力和创造力,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高,有效地实现自我控制。

(二)数字校园的建设

学校建设数字校园要达到五个有利的要求,即:有利于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等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开展个别化的学习;有利于多种学习资源的利用和资源的共享。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加强三件建设,即硬件、软件、潜件建设。

硬件是指建立一网八室四系统。一网指千兆数据的交互传输和资源共享的校园网;八室指建设了带有电教小平台的学生教室、功能室、综合电教室、电脑室(带语音功能)、课件制作室、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音像教材室、摄录编辑室;四系统为校园广播系统、校园视频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网络系统能将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以及视频影像等传输到任何一个终端,满足教师课堂教学、备课、制作课件等要求及教育现代管理的需要;满足资源共享与个别化学习的要求;满足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和交流的需要;满足教学测试及信息反馈分析的需要。学校普及计算机应用,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等实现了电算化、现代化,工作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并向无纸化过渡。

软件是指配合硬件使用的两带、两片、两盘,即录音带、录像带;投影片、幻灯片;VCD盘、电脑光盘以及其它形式的音像资料,并将所有既有资料数字化,使之完全可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建立了网上资源库,正将原来模拟信号的教学音像资料转为数字资料,并分门归类上传到服务器。学校建立了光盘塔、光盘库等,师生可以利用电脑网络进行交互学习、实现VOD视频点播,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

潜件是指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技术的背景下,相关思想、相关理论、电教方法以及教师掌握并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潜件不像硬件那样直观,但这恰恰是最重要的。只有人的思想首先现代化了,物质上的现代化才能随之而来。学校应该在不断加强和完善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媒体操作与应用、电脑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开展电教教材评比、课件制作大赛、评选电教优质课等形式促进教师电教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人能尽其材、物能尽其用。

四、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之间的关系

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两个要旨,“人文”与“数字”是教育现代化架构的两个车轮,缺一不可。只有思想没有技术那是空头政治,是纸上的现代化。有设备无思想,就是硬件仓库,就是把昂贵的电教资源当贡品,当展品,摆样子。有设备思想不正确,把先进的教育思想应用于传统的教育,反而变本加厉地加重学生负担。新设备老思想成为孔乙己穿西装,不伦不类,贻笑大方。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一个属精神范畴,一个属物质领域。两者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数字校园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主要任务是使学校具备与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相适应的物质条件,也是现代化教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人文校园建设属于精神建设范畴,是师生共同完成高质量教育教学的精神动力,为数字校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使数字技术在校园内发挥最优功能,而不是走向偏离。

人文校园和数字校园建设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文校园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加深了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数字校园建设不仅实现了物质条件上的现代化, 也使得由于地域的分散造成的管理上的困难得到克服。搞好两个建设可以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校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更快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