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皮桥
释义

人皮桥,又称寡妇桥,位于歙县西门外。在这座桥的建造过程中,曾有过一个悲惨的故事,一名建桥的善良寡妇本应受到嘉奖,但却惨死于封建统治者的苛政之下。虽然那段历史已经远去,但如今仍有很大的教育和警世意义。

黄山脚下的古城——歙县西门外,有一座横跨丰乐、浮溪、绩浮诸河之水汇合处的大石桥,这就是有名的太平桥。人们又称它为“人皮桥”,或叫“寡妇桥”。

这座桥长八百尺、宽二十四尺,十六孔,是著名的石拱桥之一。

桥下奔腾不息的练江水,惊涛拍岸,波翻浪涌;桥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

这座大桥雄伟古朴,势若飞虹。它把历史悠久的歙县古城西干山、新安牌园、太白楼联接起来,成为一组山水秀丽、风景如画的绝妙名胜。

为什么称这座桥为人皮桥呢?说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辛酸残忍,而又具有讽刺意义的故事。

古代造桥有个规定,民间只能用单孔,只有皇家才能造双孔桥。如果民间有人造了双孔桥,就是犯了欺君之罪。

相传,建造歙县西门外这座大石桥的,是明代歙县一个姓李的寡妇。她有万贯家财,却没有一个子女。钱多无处花,用来修桥铺路,为图来世,以利行人。她将所有家产,用于修建这座大桥,造了五年,用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两银子。

这座大桥建成,使滔滔的练江天堑变通途,当地人民和来往行人非常欢喜。

修桥铺路,在我国人民心目不暇接中,是一件善事,理应得善报。可是,这位寡妇金钱耗完,沥尽心血,却落得个非常悲惨的下场。

“民间竟有刁妇,目无王法,造起十六孔长桥,犯了欺君之罪!”当地一些贪官污吏,因累次敲诈李寡妇的钱财没有得逞,借此报复陷害,奏本到皇帝面前:“徽州李寡妇造双孔桥,犯上欺君,理应严惩!”

“如此刁妇,海内少有,竟敢造起双孔之桥,妄自与孤家比势,不予严惩,难平孤忿,降她以剥皮抽筋之罪!”

皇帝的圣旨传到歙县后,听说要处造桥的李寡妇剥皮抽筋之罪,顿时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

百姓的忿怒吼,震动了当地官吏。其中也有些官吏与造桥的李寡妇有亲戚关系,加之剥皮抽筋的刽子手一时也难找到,县官老爷打算以无人会“剥皮”为理由,把公事敷衍过去了事。谁知西门外剃头店有个剃头匠,名陈陈天寿,他想在剥人皮这个手艺上来显示一下他的本领,更想讨得县官老爷的欢心,从中捞点好处。

“我会剥人皮!”陈天寿跑到县衙里向县官老爷自我推荐说,“只要老爷相信我,这点小事我能办得到!”

“你怎么个剥说?”县官问道。

“先在人头上用刀切个十字状,然后将水银灌进去,人皮就自然脱落下来。”

县官一听陈天寿能剥人皮,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剥人皮吧,众官吏和当地百姓都反对。不剥吧,又怕违抗了皇帝圣旨,丢了乌纱帽,还要问罪。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你先回去,改日再来!”县官把陈天寿打发回去了。自己在公堂上踱来转去,感到十分为难。不觉吧了一口长气:“哎!怎么办呀?”

左中官吏看出县官的心思,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

“要剥皮,就先剥这个剃头匠的皮,以作试验。”一句话把官吏从冥思苦索中提醒了。

“对!按照他说的办法,拿他先天刀,试试看,如果真行,再剥李寡妇不迟。”

县官一声令下,立即差人把剃头匠陈天寿传来了。

“你姓甚名谁,家居何处,做什么行当?”县官佯作不认识并严厉地向陈天寿问道。

“我叫陈天寿,家居本城十字街,以剃头为业。”

“你说水银灌顶,能剥人皮,是吗?”

“是的,我曾经剥过几个人,都很顺利。”

“我们有些不想信,想在你头上作个试验,怎么样?”堂上县官翻了脸,把个陈天寿吓得面如土色,知道事情坏了,可以已经无法跑掉。县官环顾左右喊道:“来人!”预先藏在壁后的刽子手们一拥而出,手拿刀具和水银来到了堂前。

县官一拍惊堂木:“动手!”这时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一把将陈天寿按跪在地,用刀在其头上划了个十字状的刀口,又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陈天寿从地上提了起来,将水银往他的天灵盖上一浇,果然见效,全身皮肉,很快分离了。

“剥皮成功了!”左右报告县官说。

“带李寡妇上!”县官忍着疼痛说,“照样剥皮!”刽子手们忙乱了一阵,把个清白无辜的寡妇惨杀了。

因为李寡妇是为造歙县河西大桥而遭到了剥皮下场的,后人就称这座大石桥为“人皮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