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释义 | 人不知而不愠:“知”在古代汉语里,除了相当于 “知道”、“知识”外,还经常与“智”字通用,相当于“智慧”。例如孔子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即为聪明、智慧之意。“人不知而不愠”的知,既可以作“知道”讲,也可以作“智慧”讲。 英文翻译Whom lack of fame cannot vex is not he a gentleman? 读音rén bù zhī 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 字义知:了解、理解; 愠:生气、怨恨、恼火、愤怒、埋怨; 亦:也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释义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不是品格高尚的人吗? 出处解说 “知”作“知道”讲的时候,首先可以与知人善任的“知”相同,可以解释为“了解”。是说咱的才华、能力不被了解,不被赏识,得不到提拔重用,咱也不必郁闷,也不必生气上火,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心平气和,一如既往。这样的表现是合乎君子的修养的。孔子告诫我们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怕;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误会了别人。 “知”还可以解释为“理解”。自己做了好事,有了正确的主张,明明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不赞成、不支持、不褒扬,有时还会招致些误会、曲解甚至诽谤、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生气,不抱怨,不恼怒,不颓废,不放弃,继续行善积德,探求真理,丝毫不在意自身的毁誉。这样的修养、德行,当然符合君子的品行。 以上两层含义,是说的别人怎么看自己,我如何对待。当自己不被别人了解的时候,问题可能出在沟通不够。要主动多沟通、多交流,当然还要注意方法恰当。不被理解的时候,或许需要做些解释、疏通的工作,有时则需要耐心的等待,时间会证明一切。 下面一层,是说自己怎么看别人、怎么对待别人。如果把“知”解释为“智慧”,“人不知”就是跟自己相处的人不聪明、不明智,脑瓜不灵活,怎么办?跟这种人相处,也不生气,给他以足够的尊重和宽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