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本会计 |
释义 | 人本会计是由徐国君教授首创,由其及其弟子胡春晖博士等共同研究创立的我国会计学原创性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陆续以《劳动者权益会计》、《三维会计》、《人本会计基础问题研究》、《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研究》、《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等著作或论文呈现。 一、概述:人本会计思想试图纠正传统会计的根本缺陷,试图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在会计领域的原创性成果。 二、关于人本会计的涵义与特征人本会计是作为与物本会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提出来的。对其内涵的理解,首先应借助于物本会计这个概念。所谓物本会计,就是以物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这是对传统会计从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会计对象、会计报告等诸多方面总结高度概括出的核心内涵。与此对应,所谓人本会计,就是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该种意义的人本会计,既不是人力资源会计名称的变换,也不是在传统会计之外另起炉灶新建立一个会计分支,而是继承物本会计的科学成分,将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运用于会计领域,是在对传统会计本质上革新基础上建立的新会计系统。基于此,人本会计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一)人及其行为成为会计的第一要素,即将人力资源、行为等元素纳入会计系统,将人力资源作为会计对象要素中第一位的、决定性要素。一方面确认人力资产的价值,将其置于资产的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承认人力资产所有权、保护劳动者的特殊的所有者地位。企业的发展需要物力资本,但更需要人力资本。这不仅因为人力资本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未来价值增值的大小,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持续增长和持续使用的特性。此外,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产生的经济活动,其实质就是创造价值的经济行为。人本会计把人及其经济行为元素纳入会计系统,是对物本会计系统地根本革新。 (二)人本会计的对象是经济活动。企业经济活动是一个立体动态的空间体。在这个立体动态的空间体中,人是它的能动的主体,即人的经济行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表现。人本会计通过把人及其行为纳入会计系统,借助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立体动态逼真的反映正在发生的经济活动,或逼真地再现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甚至可以模拟推测未来的经济活动。即实现从时点静态到过程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活动的对象物到活动的本身:人的经济行为。 (三)将价值性信息与其导致主体——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会计信息。认为人力资源所有者才是物质财富创造、利用的主体,离开人的经济行为,物质财富就什么也不能做,即使是机器人运行,也离不开人的设计、操作。因此,要将行为引起的价值运动及其结果的信息紧密联系地直接确认、计量与报告,同时,不仅要给与劳动消耗以必要的补偿,而且更要让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的分享。 (四)人本会计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价值与人的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最终促成企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是以上述企业目的指导下全体员工和股东共同努力创造经济财富为前提的。人的经济价值表现为行为的经济价值,其实现则是企业员工以创造企业经济价值实现为标志,同时个人要从中分得相应的份额:包括工资性的劳动补偿所得和参与剩余分享的收益。所谓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强调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而不是将两者人为地割裂开来。任何试图将两者分离的做法,必然会使会计目的无法完整实现。例如,有的企业只强调企业经济价值而不管人的经济价值,则造成人的积极性的缺失;而片面追求人的经济价值,则会导致股东和其他社会利害关系者的远离。因此,只有将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人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基础上,人的经济价值的实现以创造出企业经济价值为前提,才是社会与企业、企业与员工等各相关利益者利益的最优调和。 三、关于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与物本会计的理论基础有什么本质区别?这些都是人本会计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基于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会计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人本会计思想的理解,笔者认为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应是“以人为本” 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Humanism)。以人为本是人类世界的根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是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人本思想是指围绕着人这个本体所进行的思考。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不是从人类产生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和历史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是对与它对应的“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及对“以民为本”的升华。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范畴,具有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不同角度的涵义,其中哲学上的涵义是最基本的认识。它的具体要义主要有四点: 第一,主张人是世界的中心和尺度,把人作为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最高问题。 有了人,世界才分为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唯有人,才是这三大领域的结合点,或者说三大领域统一于人。也因为有了人,世界才分为有人世界和无人世界。这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完整的人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二是有人自身创造并构成的世界。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了人在自然界的价值主体地位,而对于人应该是人自身世界的什么呢?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认为,人本身就是人的世界的主体,是人的世界的根本。马克思曾经明确地说:“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人的职能,……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本身” 。人不但是人的世界的主体,人的世界的根本,同时也是人自身的根本,马克思同样精辟地指出:“人的根本就是人的本身” ,“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因此,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核心问题和最高问题都是人。 第二,主张以人为本,以物为用,相对于人造物,人是本原,人决定人造物的命运,人造物永远是人的工具,永远从属于人。 人与物的关系是创造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因而也是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区分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两种思潮。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人与人造物谁创造谁,谁决定谁的问题。人本主义认为,先有人,然后才会有人造物。人造物的最根本属性是“人造性”、“人为性”,都是“人为之物”。人是人造物的本原,人造物是人的派生物,是人的精神物化的产物。物为人服务,人是物的主宰。人是人造物的设计者、制造者、利用者和控制者。人决定人造物的结构、形态、功能等,这一切都不是由人造物自身决定的。然而物本主义,则认为人造物与自然物没有区别,认为既然物质决定精神,必然是物决定人,并认为天然物决定人造物的性质,人造物决定人的能力和价值,主张人造物是人的根本,人造物决定人的命运。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人造物对人有何反作用,最终会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何种影响的问题。人本主义认为,人造物依赖人,人也在一定条件下依赖于人造物。人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赋予物的价值,使物能满足我们人的需要。无论人造物系统如何发达,人都依然具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并可以把人造物置于自己的有效控制之下。而物本主义则认为人类将越来越依赖于人造物。离开了人造物,人类就无法发展和生存。当人的价值全部转化为物的价值以后,人类就被极度的物化,即“非人化”,人就成为人造物的附属物。它主张人起始于天然物,终结于人造物,人类的命运最终是由人造物决定的。这种针锋相对的主张代表了两种思潮,而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主张的是前者。 第三,主张具体人的实践活动不但要满足自身的需要,还要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同时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需要是人的本性。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以人的需求为目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指出:人是作为目的而存在的。人通过自身创造性的劳动满足自身和他人及社会需要的过程,就是个人的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但个体的人所构成的人类社会不能孤立存在。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必要的、经常性条件,具有永恒的意义。在现实中,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平衡关系,具体体现是人类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在自然的承载力之内,人类的活动受自然的平衡规律支配。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主张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主张尊重人、解放人、培养人、依靠人、为了人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其实质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理性表达。思维方式由价值取向引导,相对系统化和稳定化。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的共性和个性,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尊重人、解放人、培养人、依靠人、为了人。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主张社会应是一切人都应受到尊重的社会,它不应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否定,也不是多数人尊重少数人,而是人人都享有普遍被尊重的权利。它包括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创造性等方面。所谓的解放人,即是指使人摆脱自然的、人为的束缚,获得充分的自由,使人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它主张要用解放人的思想来审视我们的一切,看我们的体制,我们的观念是否压抑人,束缚人,并不断推动观念和制度的创新。对于培养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要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它包括人的知识、技能、品德和健康的培养。依靠人和为了人,则是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看局部也要看整体,既要看当前,也要看长远。但值得指出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在充分肯定个人的存在和个性价值的同时,更强调社会、集体对个人的发展和个性完善的作用,主张人要更好地协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与整体的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尊重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是以人为本的集体主义原则。 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与此对应的物本会计的理论基础是物本主义。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物本主义,它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观念,其本质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上,片面强调或只讲物的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从而贬低人的价值,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物决定的。然而,物本主义由于目前所处的社会状态的一切表象而因此比较盛行。主要因为物的生产、交换与消费是社会的基础和人类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这两种状态表象自发形成和流行这样一种价值观:经济只能是物质经济,物的增长是人类发展的唯一目标或最高目标;人的本质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动物性即物性;物的条件是任何情况下都是决定性条件,物的尺度是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或最高尺度;重技术物(如机器崇拜),轻自然物。这种价值观就是“以物为本”即物本主义。传统会计就是以物本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值得说明和强调的是物本主义不等于唯物主义。虽然物本主义貌似唯物主义,但不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本体论范畴,物本主义是价值论范畴。本体论不是价值论。本体论研究的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精神的问题。价值论研究的是事物对我们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或人本主义不仅在哲学上使用,而且在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的不同角度都具有内涵,其理论主要有: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比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本主义经济学方面比如西斯蒙第的经济学目标是人而不是财富理论和经济人的非理性理论;人本主义管理学方面比如梅奥的社会人假设和麦格雷戈Y理论等。这些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对人本会计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四 、人本会计的对象与要素对于人本会计对象的确定,实际上是人本会计的涵义与特征、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等问题思考的基础。人本会计是在对物本会计根本革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吸收和继承了物本会计的优点,同时也强化了人的根本性作用。传统会计的对象一般认为是“资金运动”即物化价值运动,包括资金进入企业的运动、资金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与周转、资金在权益之间的转化运动和资金退出企业运动。因此,物本会计研究的对象就是与资金运动相关的物。人本会计继承了物本会计的合理成分,但认为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其“组织粘性”(organizational coherence)能够成为企业成员之间的长期合作或者重复博弈提供更强的激励,从而企业比市场更节省交易费用(聂辉华,2003)同时有效地创造价值。企业经济活动是一个立体动态的空间体。在这个立体动态的空间体中,人是它的能动的主体,即人的经济行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表现。过去由于认识的局限和计算机、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限制,我们一般都认为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的物化价值——资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能力大大提高,开始从时点静态到过程动态,从平面到立体,从活动的对象物到活动的本身: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人本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 研究会计对象是为了对它的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计量和描述。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动态立体空间体。用会计语言对它进行计量与描述,必须找到它的根本构成要素,即会计的基本对象要素。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联合体,在企业的产生那一刻,就形成了最初的权益,即企业价值的归属,而企业价值的归属的确定又以企业产生那一刻价值存在的表现为依据(它们是事物两个侧面)。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企业这个契约的联合体在成立那一刻有两个根本的对象要素——价值的存在与价值的归属,也即资产与权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产生的那一刻,它是一个静态的平面体。然而经济活动不能自动发生,它需要人去操作,因此这个动态的立体空间体产生的驱动因素和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经济行为。经济活动的不断地进行带动了企业最初资产与权益的价值变动,由此我们可以断定构成经济活动主因的经济行为是价值增值的本原。由此我们认为,会计对象的基本要素是资产、行为、权益,且资产=行为=权益。 由于在传统物本会计等式“资产=权益”中加入了由人直接发出的经济行为这个维度,使得人本会计可以还原现实中经济活动这个立体动态的空间体。在人本会计的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又以经济行为为本原和价值的驱动因素。因此经济行为与资产、经济行为与权益及传统物本会计的资产与权益构成一个三维会计结构,动态反映现实中的经济活动这个立体空间体。 五、人本会计的假设与职能传统物本会计中有四大基本假设分别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假设是人们对事物客观性的合理推定,也是人们讨论问题之前所作的共同约定。会计假设是为会计工作或研究所事先共同认可的一些合理的判断与约定,其作用是限定会计活动的空间、时间、对象等的范围,对无限的信息起一个过滤、筛选的作用,也为会计的后续工作做好铺垫或设定好前提。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本会计的假设按照假设的地位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分为结构假设(即基本假设)和职能假设。结构假设是作为会计理论的最基础的结构,从一般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合理推定,是被普遍接受的公理,形成会计本原意义上的假设。职能假设则是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履行会计职能,从具体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合理推定。人本会计继承了物本会计四大基本假设中的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两大基本假设,但认为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假设不能作为基础假设。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技术推动下,经济活动不仅可以用货币计量而且可以用非货币计量,甚至可以使用录像等描述手段。可以使用除货币之外的手段进行反映,但并不否认商品经济里货币计量仍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这不仅由于企业中的大量资产和权益可以用货币便捷的计量,而且因为信息的使用者也偏好货币计量。在决策有用观下,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多元性和偏好差异日益明显。除货币计量之外的表现手段成为货币计量的补充和佐证。因此,我们认为“信息转化”即经济活动转化成信息的假设比货币计量假设更适合作为会计的基础假设,而货币计量偏好应作为职能假设。会计分期从属于持续经营假设,在地位上应次于基础假设,主要是为了履行会计职能,属于从属假设。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是为了创造价值。随着经济活动的循序进行,资产价值随之转移。因此,我们认为在结构假设中应增加“价值流转”假设。由此才可能计算成本、费用,进行价值补偿等会计程序。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本会计的结构假设(基本假设)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信息转化和价值流转。同时,人本会计要进入操作层面,还可以归纳整理出其特有的职能假设:人力资源是经济价值的源泉;经济行为是资产、权益变化的本原与动因;行为主体是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有关人及其行为的会计信息是相关的,等等。 会计假设是会计环境中抽象出来的合理推定,会计职能则是会计自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是会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它随着会计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人本会计抛弃了传统物本会计对物的异化,立体动态反映立体动态的经济活动。由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会计具有立体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四个基本职能。其中,立体动态反映,是传统物本会计平面静态反映的升华。人本会计在计算机为中心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把人及人的行为纳入会计系统,使之可以立体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是人本会计新赋予的职能,是指对各种信息资源通过联想、分析、推理、判断等智慧性加工手段,整理合成可以对经济实体价值增值有用的信息;过程监管控制,是指利用三维会计的立体动态信息,对行为及其引起的价值运动状况与方向进行直接的把握、调整,包括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前馈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及会计机制与制度带来的行为者的自我控制四部分;价值创造管理,是指通过会计的内含机制、制度或规则、方法、信息等对行为者创造经济价值的促进、规范、引导、影响性管理,以及利用会计信息和价值管理方法进行的强化性统一管理 。 以上关于人本会计的几个基础问题的拙见,还比较初浅,需要继续探讨。但是目前出现的或多或少带有人本会计思想的行为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责任会计等新兴会计分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然而人本会计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需要经历孕育、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笔者认为,人本会计目前还处在萌芽阶段,有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但是它所代表的方向却是科学的,是符合会计发展规律的,必将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强化人本会计的思想并不是否认传统物本会计的作用,人本会计是传统物本会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而发展改变演进而来。它继承了传统物本会计的合理成分,发展适应了新环境的变化。就我国而言,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社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开始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以人为本是核心。会计同样需要进行思想大解放,通过理念的转变,使会计能更好的为经济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专业支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