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安羌大捷
释义

1942年4月19日的仁安羌大捷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入缅远征军新38师第113团,在缅甸仁安羌救英军大胜日本常胜军第33师团的著名战役。

简介

1942年1月,日军连破菲律宾、印尼、马来、星洲,席卷整个中南半岛,长驱直入缅甸,声言要与轴心国希特勒纳粹德军会师于中东。2月16日仰光告急,中国应盟友英国之请,派遣远征军三个军源源开入缅甸,协同英军共同保卫这一块印度的屏藩,和当时中国唯一对外交通线的滇缅公路。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精锐的第5军200师于3月8日开抵缅甸重镇同古城。

仁安羌战斗经过

日军部署

1942年4月7日,日军33师团为夺取仁安羌油田,并歼灭西线英军主力,拟定的作战计划如下:

一、荒木部队:步兵团司令部、步兵213联队(缺第2大队)、山炮兵33联队、工兵33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5中队、卫生队。沿伊洛瓦底江左岸前进,首先进攻仁安羌以南的马圭。

二、原田部队:步兵215联队(缺第3大队)、轻装甲车队、独立速射炮第11中队,山炮兵第7中队、独立混成21旅团炮兵队、一个工兵中队、野战高射炮第51大队的一个中队。掩护师团左侧,牵制敌军。

三、作间部队:步兵214联队(缺第1大队)、山炮兵第3大队、一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隐匿企图,一举急袭攻占仁安羌,并断敌退路。

四、师团直属部队:师团司令部、步兵214联队第1大队、步兵215联队第3大队。随荒木部队后方前进。

另有独立工兵第26联队沿伊洛瓦底江跃进,随时准备输送兵力【注1】。

英军行动

4月13日英军开始破坏仁安羌油田。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请求中国军队接替西线英军防务,以掩护英军大规模撤退。14日下午,英缅军第1师、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放弃马圭外围防线,甩开行动迟缓的荒木部队,沿公路向北“悠然撤退”。但是由于之前原田部队的牵制,英军未能发现作间部队的穿插。4月16日,英缅军第1师首先到达仁安羌,英印军第17师和装甲第7旅集结在仁安羌以东的汪可丙、东敦枝以北至那卯地区【注2】。

15日中午,亚历山大下令全面爆破仁安羌油田,并电告蒋介石请求中国部队增援。因油田爆破直到16日中午才能完成,需要中国军队的协助【注3】。17时,远征军长官部命令新38师113团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驰援乔克巴党,归英军指挥【注4】。

4月16日午夜,作间部队推进到仁安羌以东,发现撤退的英军一部连同坦克已经撤到Pinchong河以北(右),但英缅军第1师师部及师直属部队尚在南岸。17日凌晨,作间部队兵分两路展开奇袭。214联队步兵第3大队(高延大队),向北穿插,击溃英缅军第1师一部,俘虏约80名,占领7公里以外的凯敏,并封锁Pinchong河大桥;作间部队主力向东北角三岔路口突进,俘获英缅军约200名,切断公路。根据英缅军俘虏交代,英缅军第1师主力尚在南方,未通过仁安羌【注5】。远征军参谋团团长林蔚4月18日自腊戌致蒋介石电,判断作间部队主力为数百人【注6】。但根据日军编制常识判断,一个步兵联队(缺一个大队)加上一个山炮兵大队,满编应该为3000多人。

中国援军

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见国军援军仅一团,请求增派部队。17日蒋介石回电,同意增派新38师112团【注7、8】。

17日白天,作间部队以联队直属部队和214联队第2大队(杉浦大队)占据仁安羌东、北、南(诸道路的会合点),作为主抵抗线。另将山炮兵第3大队(中井大队)配置于仁安羌村落中心三岔路口附近作为前方据点(如图)。

Pinchong河北岸的英印军13旅千余人在10辆坦克掩护下向高延大队进攻,被击退。17日黄昏后,高延大队的夜袭请求被作间大佐驳回,并命令留下第9中队掩护北侧,大队主力南进,入列山炮兵第3大队,归中井指挥【注9】。

同日,国军112团抵达仁安羌外围的那卯。头天已抵达乔克巴党的113团在团长刘放吾率领下,于黄昏乘车赶到Pinchong河北岸展开,午夜进入攻击位置。

战斗经过

18日拂晓,113团2营在英军轻战车12辆及3门火炮支援下进攻北岸日军,孙立人于10时抵达Pinchong河前线指挥作战【注10】。至午后击溃当面日军,迫使第9中队撤退到Pinchong河以南【注11】(一说为高延大队两中队【注10】)。3营随即渡河追击,试图歼灭该部日军,但为南(左)岸日军(第9中队)所阻【注12】。

同时,南面撤退而来的英缅军第1师一部(据日军判断,兵力约4000人,15辆坦克、大炮15门、至少300辆汽车)首先与中井部队前方据点接触,随即向作间部队主力发起攻击,试图突破仁安羌。但因仁安羌附近地形高低起伏交错,且沟壑纵横,极度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英缅军虽猛烈攻击,但未能打通公路,直到黄昏停止攻击【注13】。撤退途中的英缅军第1师本来士气低落,加之被日军切断退路和水源,虽有优势兵力,但无力独自打通退路,请求中国远征军继续攻击【注14】。

33师团收到截获英缅军第1师主力的消息后加速进军,步兵214联队第1大队(德重大队)18日傍晚首先与中井部队会师。其他部队也预计于20日会师仁安羌一带,聚歼英缅军。

18日黄昏,苦战一天后的作间大佐整理部队,将所有部队(包括前出的中井大队和高延大队,以及来增援的德重大队)都集结于仁安羌东北角。此时仁安羌一带日军总共只有214联队加山炮兵第3大队,另外1个工兵小队和卫生队等等少量辅助部队

19日拂晓,被困英缅军再次集中全部火力,猛攻东北角,北面国军也同时加强兵力发起攻击。日军以1个中队增援北面渡口,另以德重大队向侧背突进逆袭【注15】。

应英方要求,新38师113团最后决定,以右翼1、3营为主攻,左翼2营为佯攻掩护。18日深夜113团1、3营在2营掩护下涉水偷渡,于凌晨在南岸展开。拂晓发起攻击。1营、2营在英军装甲部队和炮兵全力协同下,与英缅军南北夹击,攻入仁安羌核心油田区,英军装甲部队也攻入三岔路口,10时占领油田山顶。3营与日军增援部队反复争夺501高地,三得三失,于14时完全攻克501高地,3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牺牲。15时日军向南退出仁安羌。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仁安羌解围战结束【注16、17】。

根据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和林蔚20日分别致蒋介石密电,19日战斗日军伤亡500余,国军伤亡百余,英军伤亡不详【注18】。据孙立人回忆录,本次作战第113团参战人员1121人,阵亡204人,伤318人【注19】。另据邱中岳,日军伤亡千余,国军伤亡522人【注20】。至于随军的孙克刚《缅甸荡寇志》和王楚英回忆录等等所云“日军遗尸1200余具”【注21、22】,殊不可靠。

战后,113团在仁安羌以南布防,师直属队和112团于19日黄昏到达Pinchong河北岸布防【注23】。日军方面,荒木部队和原田部队分别于19日下午和20日凌晨到达仁安羌【注24】。20日上午113团在仁安羌以南与日军增援部队接触。孙立人于20日下令,准备21日发起进攻,但英缅军军团长斯列姆转来密函,告知第5军已然转进。孙立人被迫下令梯次掩护撤退。21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仁安羌【注25】。

参考文献

【注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缅甸作战》(上),中华书局1987年2月第1版,91-92页。

【注2】:张家德著:《中国抗日远征史》第一卷《保卫滇缅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302-304页。

【注3】:同【注2】,305页。

【注4】:蒋纬国总编著:《抗日御侮》第八卷,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第1版,219(8-2045)页。此处作14日,与二档馆馆藏档案和日方战史有少许冲突。

【注5】:同【注1】,94页。

【注6】: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9月第1版,296页

【注7】:同【注4】,219-220(8-2045、8-2046)页。此处作15日。

【注8】: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1418页。

【注9】:同【注1】,94-95页。

【注10】:同【注2】,308页。

【注11】:同【注1】,95页。

【注12】:同【注4】,220(8-2046)页。

【注13】:同【注1】,95页。

【注14】:同【注4】,220(8-2046)页。

【注15】:同【注1】,95-96页。

【注16】:同【注4】,220-221(8-2046、8-2047)页。

【注17】:同【注2】,310-311页。

【注18】:同【注6】,296-297页。

【注19】: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130页。

【注20】:同【注2】,311页。

【注21】:孙克刚等著:《中国远征军在缅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2页。

【注22】:王楚英:《扬威异域——仁安羌大捷亲历记》,《军事历史》2006年第8期,42-51页。

【注23】:同【注4】,221(8-2047)页。

【注24】:同【注1】,96页。

【注25】:同【注4】,221(8-2047)页。《缅甸作战》作20日。

【注26】:同【注2】,314页。

【注27】:同【注19】,1132-1133页

战斗分析

关于兵力

英军:英缅军第1师大部,Pinchong河南岸约7000人,北岸约1000人。众多资料中有第7装甲旅甚至亚历山大上将被困仁安羌的记载,经考证不实【注26】。

国军:新38师113团,1121人。

日军:作间部队,包括第33师团步兵第214联队(缺第1大队,后增援抵达),山炮兵第3大队,1个工兵小队、卫生队等,约3000人。

作战评价

不得不承认,英缅军这种殖民地部队的战斗力,远不如正牌的英国陆军,7000英军被3000日军就给切断了退路。究其原因,从战略上说,整个缅甸英军从上到下战斗意志不强,保住印度才是英国远东战略的重中之重,缅甸是可以放弃的。从战术上说,英缅军第1师在撤退时根本没有觉察到作间部队的穿插,被突袭后惊慌失措,让日军占领了战术要点。从后勤上说,日军切断了英缅军的水源,在缺水的情况下作战,人的战斗力也要大打折扣,这一点在英缅军第1师师长斯考特向英缅军第1军团军团长斯列姆的电报中写得很清楚。由于英缅军在第一次缅北作战中与中国远征军的配合相当差劲,因此中方战史和回忆录中多有贬低英缅军的记述存在。但是,在日方战史中,对英缅军数次突围行动的记述用了很多篇幅,战况也描写得相当激烈。可见与日军作间部队主力作战的实为英缅军。

日军作间部队利用缴获的英军车辆,快速穿插玩得相当漂亮,打了英缅军一个大大的闷棍。不过由于兵力不足,对英缅军并没有实现完整意义上的“包围”,在北面Pinchong河一线的兵力更少。于是在面对国军毫无保留预备队的猛攻一时摸不清情况,也有点被打闷棍的感觉。对比双方的战史来看,日军退到仁安羌以南更可能是兵力不足,被夹击后发现损失过大,主动收缩以等待师团主力增援的结果。

国军新编38师113团在18日攻击时,当面日军只有高延大队第9中队约200人。19日攻击时,1、2营和英缅军夹击日军主力,3营当面日军应当是501高地守军和增援的1个中队,迂回的德重大队具体运动方向不详,可能是向501高地方向增援。国军在兵力与日军略多或者相当的情况下,进攻作战取得了小于1的交换比,在整个抗战过程中也算是可圈可点。一方面,是经过整训的新编38师战斗力的确还不错,另一方面,有英军火炮和坦克的全力配合,还有就是日军兵力不足。

作战意义

仁安羌作战发生在彬文那作战计划破产之后,英中联军全面撤退的过程中。日军未能在英缅军破坏油田之前抢占仁安羌油田区,也未能歼灭英缅军第1师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日军未能达到作战意图,是失败的。尽管如此,这场胜利仍然极大地振奋了军民的抗战热情,特别是让一些一直对中国军队抱有偏见的西方人闭上了嘴!

此战并未影响整个第一次缅北作战的进程。几乎在此战进行的同时,远征军东线防御被日军56师团全面突破,暂编55师被日军击溃【注27】。加之蒋介石、中英联军总部、中国远征军长官部、参谋团多方矛盾重重,缅北战局已完全糜烂,无法挽回。4月29日腊戌失守,5月1日曼德勒失守,5月8日密支那失守。中国远征军后路被日军截断,只得分路突围。第一次缅北作战完全失败。

仁安羌胜利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乔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成为中国远征军的英雄。他后来得到罗斯福授予的“国会勋章”。英皇乔治六世也授予孙立人“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则奖给他“四等云麾勋章”。副师长齐学启、113团团长刘放吾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中、英政府的嘉奖。

参考资料

1.仁安羌大捷战斗经过 

2.仁安羌大捷经过 

3.战斗史料 

扩展阅读:

1

中国远征军纪念网:仁安羌大捷

2

http://www.yuanzhengjun.cn/zhanyi/renanqian.html

3

http://www.hoplite.cn/Templates/yzjwsg0015.html

开放分类:
中国远征军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仁安羌
“仁安羌大捷”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8次
最近更新:2012-04-10
创建者:szh17908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雷虎的平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5: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