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 |
释义 | 冉庄地道战博物馆(Museum of the Tunnel Warfare at Ranzhuang)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 简介基本信息冉庄地道战博物馆是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村。 地理交通地 址: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镇 交通线路:保定市汽车站乘冉庄至阳城班车至冉庄 开放时间:淡季9:00~16:30 旺季8:30~17:30 闭 馆 日:除夕、春节 沿革1959年设纪念馆;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加固保存着千米地道主干线及部分战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设冉庄地道战展厅。。 人文历史冉庄历史冉庄始建于隋代,唐代植槐于街,宋朝一度繁荣,素有唐村宋镇之说。冉庄, 冉庄 位于清苑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距保定市30公里。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中一处重要的战争遗址。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广铁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东有保衡公路,张望公路穿境而过。 冉庄地道始挖于193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抗御外侮,冉庄一带人民开始挖地洞,最后挖成地道。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村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在斗争实践中,冉庄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艰苦的劳动,把地道网建设得十分完备。。。地道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地道内有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设有路牌和油灯,还有地下兵工厂、翻眼、陷阱等多处秘密设施。同时,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征,在墙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锅台、衣柜等不易发现处,巧妙的构筑地道口,并加以伪装,使敌人难以发现。为了便于监视、射击敌人,还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构筑工事多处,并与地道相通。同时,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将引线引入地道。这样,冉庄地上地下各种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个立体火力网,成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 抗日战争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最初,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以后又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共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地道结构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四条,南北支线十三条,东西支线十一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两米,洞内高约一米至一点五米,宽约零点八米至一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和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地下保留着当年的地道3000米,现对游客开放1200米。纪念馆展厅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展厅内珍藏着宝贵的革命文物431件,其中一、二、三革命文物101件。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并对游人开放。现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地道战遗址概述地道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抗日斗争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抗战时期,冉庄地道长达16公里,对敌作战157次,曾荣获“地道战模范村”称号。目前,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面积约有20万平方米,房屋500余处;现存地道3000米,对游客开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类作战工事140个,开放19处;地下作战设施掩体、隐蔽室、地下食堂、抢救室、兵工厂、储藏室、指挥部、翻板陷阱等23类256处,现开放15处。遗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 冉庄地道战遗址也是许多影片特别是抗战影片的拍摄地, 《地道战》、 《烈火金刚》、 《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都曾在这里拍摄。 1997年,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第一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走进冉庄地道,犹如走进了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地道战的产生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进行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仅在六万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一千七百八十三处,挖封锁沟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两千六百七十块,妄图扑灭抗日烽火。仅保定清苑冉庄周围,就有炮楼十五座,形成“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处处起狼烟”的悲惨景象。在无坚可守、无险可据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开展了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 最初,人们自发地挖了单口洞,又叫“蛤蟆蹲”,这是地道的雏形。以后又把单口洞改成了双口洞,万一敌人发现一个洞口,洞中人员可以从另一个洞口转移出去。 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共冀中区党委,很快发现并总结了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于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确指出:冀中要开展地道斗争。紧接着,又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规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开,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战从此诞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主要干线四条,南北支线十三条,东西支线十一条,还有西通东孙庄、东北通姜庄的连村地道,有向东南通隋家坟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长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连,家家相通,能进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网。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内墙根壁上,有的修在靠墙根的地面,还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锅台、井口、面柜、织布机底下等处,使敌人很难发现。地道一般距地面两米,洞内高约一米至一点五米,宽约零点八米至一米,分为作战用的军用地道和供群众隐蔽用的民用地道两种。地道内设有照明灯和路标,建有储粮室、厨房、厕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里各要道口的房顶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与地面工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别在小庙、碾子、烧饼炉、柜台、墙角、墙根等处,修筑了工事和枪眼。所有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观望,又能射击和拉雷。冉庄地道战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的特点。冉庄地道战工事还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点,“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垒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枪眼与暗枪眼交叉,高房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墙壁火力与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构成了房顶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内纵横交叉的火力网,组成了一个连环的立体作战阵地。 古槐的由来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 抗日时期,冉庄村头古槐悬挂铁钟用以报警,且将此真实的历史史实再现于《地道战》电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时栽植?众说不一。 一云,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恋家乡,自洪桐县老槐树下取树种埋至新的家乡,冉庄街头种植成树。70年代时,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说,古槐当为明初所植。 二云,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垦荒耕作时种植槐树,此说树龄一千六百余年。古槐因当年挖地道伤其主根而逐渐衰竭至死,1965年拍电影《地道战》时,枝叶仍现生机,至70年代才最后枯死,槐龄能否延续一千六百余年,不得而知。 三云,古槐为庙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纪70年代时,共有5棵古槐散存于冉庄街侧,且皆为同龄树,冉庄寺庙多建于明,若依此说,树龄仅三、五百年。 四云,建村植槐。此传说较广,冉庄正式建村于唐,迄今千余年。20世纪70年代某夏夜,狂风将已枯死的街心西侧古槐摧毁,拦腰倾倒,部分木质还做了饭桌,细观其年轮, 古树确超千余年无疑, 故古槐为唐槐,似无可非议。既为唐槐, 它已阅历了千余年的世态炎凉,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铁钟,报警于冉庄民众,为抗击日军侵略,做出了卓著贡献,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气节。 颇具传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摄地道战电影时,它尚存暮年的枝叶,电影拍完后,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历史使命,便枝脱叶落,与世长辞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躯,化作文物,供后人景仰。 题词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中共领导的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一百五十七次,歼敌两千一百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五次。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历史故事历史渊源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近日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我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冉庄是全国百家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传统。抗战期间,勤劳智慧的冀中人 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1938年开始挖地道,构建了近16公里长、巧夺天工的"地下长城",先后歼敌2100余人。解放后,地道战遗址相继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防教育中心、德育教育基地等。 冉庄地道战遗址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特别是近年来,游客数量迅速增加,每年达数万人次。为进一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经有关部门批准,冉庄地道战遗址成为我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后将有计划地组织民族宗教界人士到此开展参观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教热情,进一步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七七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南侵,采取“铁壁合围”、“纵横梳篦”的清剿战术,进行灭绝人寰的“大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仅在6万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据点、炮楼1783处,修公路2万多千米,挖封锁沟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细碎分割成2670块,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 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冀中人民展开了地道斗争。并继而成为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坚持敌后抗战,扩大抗日根据地,扭转战局的〖ZK)〗一种独特战斗方式。冉庄人民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普通的村庄,创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被誉为地道战模范村。聂荣臻元帅曾为此亲笔题词:“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地道战又一次显示出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 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原貌和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旧时的街道,旧时的房屋,旧时的墙院猪舍,伪装的地道口和34处作战工事,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是冀中平原1?25万千米能打能藏、可攻可守、进退自如的地下长城的缩影。遗址整个保护区面积为30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为2?26万平方米。 真人真事村里竟然还有当年打过鬼子的老民兵。85岁的张景芝老人是当年冉庄妇女自卫队的队长,挖过地道,埋过地雷,怀着孕还在为部队送干粮。她把自己获得的奖状和证书一一摆在炕上给我们看,表情极其神圣庄严。老人总共去北京开过三次会,她把开会的票据和证件都留着,那是她一生中除了打鬼子外,最重要的经历。 神秘冉庄地道战走一遭“地下长城”密布如蛛网的地下长城,就好像大平原的血脉,时隐时现中,以其强大的张力,支撑起一个民族永不妥协的精神!岁月流逝,日寇侵华的战火硝烟,虽已熄灭60个春秋,但日寇在冀中平原烧杀抢掠,制造血腥惨案,亡我中华,给冀中乃至全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却永远不能忘记。有侵略就有战争。为捍卫家园,保存抗日有生力量,打击和消灭敌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冀中平原广泛展开了地道战! “冉庄地道战是冀中平原地道战的一个缩影!”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办公室主任韩智慧告诉记者,“5月份以来,来冉庄参观的游人特别多,每天接待游客达上千人!小心点,别碰着头!”在韩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地道战的入口处。 进入地道,一阵凉爽的气息扑遍记者的全身。“地道里是冬天暖,夏天凉,是避暑的好去处。”韩主任说。沿着狭窄的地道口,记者猫着腰、怀着崇敬的心情,慢慢地往下走。身子一点一点沉下去,历史的图画也一点一点清晰起来。在昏黄的灯光下,储粮室、兵工厂、指挥室、作战室、休息室一一映入眼帘,而电影《地道战》中的情节也随之闪过脑海。 冉庄的“地下长城”全长约有30华里,虽然现在向游人开放的仅仅是其中一段,但这一段绝对堪称精华,在人们熟知的电影《地道战》中,有其充分地展现。 高传宝就是在这个指挥室喊:“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日本鬼子向地道中灌的水就是流进了脚下这口井里;这间房子里召开过干部会议,定下了杀敌方案;这里掩护过群众,躲过了敌人的扫荡;这就是电影里令人为之惊叹叫绝的,隐蔽在灶台下的地道出口…… “地道战,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坚持持久战和敌后游击战的一种特殊战斗形式。”沿着低矮的“长城”,韩主任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你知道冉庄地道战神在何处吗?”韩主任诡秘地看着记者。 “冉庄的地道是以十字街为中心挖成的4条主干线,24条支线,2条连村地道和2条突围线。形成了户户相通,长达32华里!” “神秘的地方在于地道口的设置,比如锅台、炕面、马槽——构思奇特,隐蔽巧妙。”记者试从一地道口出来,竟然进入了一居民的厨房。原来这个地道口是设置在厨房的井口。“ 这里的地道分为军用和民用两个部分。军用地道内设有卡口、翻板陷阱、双身洞、掩身洞等。对于进入地道内的敌人,就可插上门来打狗,堵住笼子抓鸡。” “地道内还设有兵工厂、休息室、厨房、储粮室等,”随着韩主任的介绍,记者来到洞内的“兵工厂”。“这个叫硫酸雷(踏火雷),它是用医院打针的小药瓶,装上硫酸水,取一个洋钉尖朝下插入瓶内,按在地雷口上。敌人踏在上边,铁钉子扎破小瓶底,硫酸水流到地雷炸药上,引起爆炸。”韩主任举着铁球状的地雷向记者介绍。 有了地道做依托,使抗日军民在战争环境中能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如地道电台、地道报社、地道工厂、地道医院等,形成了一条抗战的地下长城。 地道战的由来据韩智慧介绍,侵华日军占领冀中以后,到处“扫荡”,制造惨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9年,日寇在冀中平原就制造了10人以上的惨案100多起,被残害群众、干部1.2万人。为避免大量伤亡,处在冀中平原的干部、群众,就在村外挖地洞藏身,后来被日军发现,就用“车子队”在野地里实行搜捕包围、掏窝。 为了安全,人们就转到村中挖藏身洞。但在实际斗争中,发现这种单口藏身洞常被敌人发现,无法撤离。于是人们开始挖多口地洞,有的院院相通,洞洞相连。虽然这种初级形式的地道不能作战,但在日伪军经常“扫荡”的形势下,它还是保证了抗日工作人员坚持正常工作,保护了群众,这对抗日战争是个促进。因此,冀中平原这种初级地道很快发展起来。 1941年初,在抗日斗争中,冀中地道初步显示了作用。但由于某些地区的干部认为挖地道是逃避斗争的退却路线,而禁止地道的修筑。这年7月,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带工作组到高阳、清苑等地调查地道情况,充分肯定了开展地道战对抗日斗争的重大作用,并认为是人民改造平原地形的一个伟大创举,是打击敌人的有效手段。同时,号召全区开展地道斗争。 1944年冀中地道战得到大发展。这时,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又亲自带队到任丘、蠡县等地对地道战进行全面考察,并总结经验,对地道的构筑、战术、组织与领导做了统一的科学的规定,使战斗地道趋于完善。做到了“四好、五防、三通、三道、三交叉”,并将整个地下、村落、野外变成了一个整体的地道斗争阵地。 所谓“四好”是好打、好钻、好藏、好跑;“五防”是防水、防毒、防掘、防钻、防火;“三通”是天通、地通、村落通;而“三道”是村落地道、连村地道、野外地道连成一块,形成地道网;“三交叉”则是“天、地、院”组成纵横三层火力网,纵的是高房、院内、地道火力网,横的是村边、街道、院内及地道火力网。 就这样,村内村外配合,通过地道对进攻之敌进行夹击。1945年4月1日,冉庄的20多个民兵,就是利用村落地道战击退600多进犯的日伪军,其中毙伤敌13人,开创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地道战范例。 同年5月,日军又先后纠集2000余人两次进犯冉庄实施报复,冉庄民兵再次利用交叉火力网同敌人激战,毙敌1 5人,其中有伪团长、营长各一名,伤敌18人。冉庄民兵三战三捷,充分显示了地道战的威力。 电影《地道战》电影的地缘性沿街小摊上摆的是各式模型枪和各种版本的《地道战》,青砖墙上各种抗日标语依稀可辨。随处可见的是“高家庄饭店”、“高老忠食堂”,电影中的高家庄已经成为了冉庄的别称。在十字街头熟悉的老槐树和古钟前——影片中高老忠英勇牺牲的地方,不时有游客头扎毛巾,腰里别上两颗手榴弹,拉着敲钟的绳子演上一出“高老忠就义”。。 据说电影导演任旭东回忆,影片中之所以取名为高家庄,是因为取材于正定高平村的地道战。而在选择外景拍摄地时,才发现冉庄仍保留了一段地道,所以才将外景地移至冉庄。但冉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冉庄就是影片中的高家庄,而电影中的马家河子与黑风口也能在今天的冉庄周围找到原型。 经典台词电影的经典程度往往取决于经典演员和经典台词,在《地道战》这样一部几乎没有著名演员的电影中,台词就成为了一切,而这部创造了世界电影观看人数吉尼斯纪录影片的台词更是令人耳熟能详。 其实在冉庄参观整个地道战遗址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温电影的过程。每到一处,除了正常的讲解之外,讲解员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告诉游客,在这里电影中的情节是怎样的。进入地道,自然想起的是“各小队注意,你们各自为战......不许放空枪!”路过水井,自然是“水是宝贵的......”。对于记者这样曾经数十遍看过影片的人来说,影片中的台词几乎可以脱口而出。 走进十字街口旁的关帝庙,自然想起的是片中真假武工队那场经典戏,正是在这里,只吃鸡蛋不吃窝头的敌人暴露了自己,最后上演了关门打狗的那一幕。来此的游人也大都要喊上一句“八路军,武工队!”以示回忆。 当然,除了正面的形象外,影片中反面角色同样也是令人过目不忘。从人性的深处而言,观众对于反面的印象反而更深,汤司令的一句“高,实在是高。”在网友有关中国电影经典台词的评选中始终名列前茅,而山田的一句“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同样流传甚 教育意义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仍保留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还保留着当年构筑的地道及各种作战工事,且在附近修复日寇侵华炮楼一处。展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的地道战文物,辅之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览手段展现当年情景,多处旧址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战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庄180公里,西北距满城汉墓40公里,东北距华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冉庄地道战遗址是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理想参观地,也是为后人留下的一处永恒的、宝贵的历史财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