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群体 |
释义 |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释义词目:群体 拼音:qún tǐ 基本解释: 1. [colony]∶由许多同种生物的个体组成的整体 2. [group]∶同类人或事物组成的整体 英雄群体 详细解释: 1. 人群,集体。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北京人大约是几十人结成一群--原始人群。这种群体是他们的社会组织。”2. 由许多在生理上发生联系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整体。通常由一个个体以无性生殖的方式产生多数不与母体脱离的子体而形成。 3. 指种群。即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 基本概念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可见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一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特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彼此之间能够相互识别、交流、影响。有一个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结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群体内有结构,有共同的价值观等。群体具有生产性功能和维持性功能。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在群体中,与正式规范同时存在的还有非正式规范。当非正式规范与正式规范一一致时,人们往往按照非正式规范行为。群体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制约表现为服从和从众。群体规范通过内化-外化的机制影响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管理上通过建立和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培养师生好思想、好品德的心理依据。 结构群体的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及这些成分的有机组合。群体成员的结构可根据不同纬度进行划分,如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以及观点、信念的结构等。群体结构对于群体成员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影响。群体成员搭配不当,会使群体涣散,经常发生冲突,降低工作效率。 群体结构根据其成员在群体组成成分的接近性程度可分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同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方面都比较接近。研究表明,在以下三种条件下,同质群体可以达到最高的生产率:(1)当工作比较单纯,而又不需要许多种类的资源来完成工作时,同质群体有较高效率;(2)当完成某一件工作需要大量合作时,同质群体往往有效。因为,在这样的群体中冲突和竞争较少;(3)如果一个群体在工作时需要连锁反应,那么群体的同质性对群体完成任务较有帮助。 异质结构指群体成员在上述各个方面有很大差别。以下三种情景中异质群体会有较高的生产率:(1)异质群体适合于完成复杂的工作,因为在该群体中有各种能力和各种见解的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2)当在较短时间就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可能产生不利后果(过于仓促,考虑不周全,不成熟)时,异质群体就有优点,异质群体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通过较长时间争议,最后才能统一思想,做出决策。而同质群体,则会由于意见一致,工作进行的较快而对短时间内所做出的决策论证不足。比如,法庭审判中异质的陪审团要有较长的时间才能做出决定,这样有利于对案件的证据作更加深入的分析;(3)凡需要有创造力的地方,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群体较为有利,不同的见解有助于提高这个群体的创造力。 管理者应当懂得,为完成某一任务或达到某一目的从事组织工作时,必须注意寻求你所组成的工作群体中,对于这种工作可能会有的那种最适当的同质成员与异质成员对比的平衡。也就是说,如果群体成员过于参差不齐,他们彼此之间就难以和谐地相互作用,因而抑制了生产率的提高;与此相反,如果群体成员过于整齐划一,很快达到一致,听不到不同意见,或有意见也不说,这样群体的智慧就很难充分发挥。总之,管理人员要注意研究工作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及其作用。 规模群体规模的研究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群体人数的上限和下限。一般认为小群体的下限应为2人或3人,但大多数主张不能少于3 人,因为2人往往只能构成个人间的纯感情关系,如果发生争执,没有第三者仲裁,矛盾很难解决,不能体现群体的特征。对于上限的人数则存在不同看法,如多数人认为7人最佳,但也有人主张20、30甚至40人的,总之,群体的规模不能太大,因为规模太大,使群体成员间彼此不能见面、接触和了解,心理上没有相互联系和影响,行动上没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因此也就失去了群体的质的特征。二是群体成员数是奇数还是偶数。主张群体应为奇数的人认为当群体成员发生意见分歧时,奇数群体可以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主张偶数群体的人则认为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而只有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使问题得到解决,才能更好地发挥群体的力量。 现在管理界普遍认为,群体规模最终应根据生产任务的特征而确定。它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群体规模的下限保证能按时、定量地完成生产任务。 2.群体规模的上限应保证不会因规模过大而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 3.必须努力寻求使其生产效率达到最佳水平的适度的群体规模。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对于生产班组的规模还缺乏有科学根据的成员定额标准。生产班组的规模应根据生产任务、工程的区别、机械化程度、工人的熟练水平等确定。群体规模对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群体内的相互作用 群体内成员的数目必然会影响到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一般来说群体成员超过8人时,群体中的每位成员就很难同时和其他各个成员进行相互交往并做出反映。因此,由5人至7人组成的小组,往往有利于深入考虑某些特殊的需要决策的问题。 2.工作满意度 工作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也就是说工作群体的规模越大,员工的满意度越低。这可能是由于工作规模的加大,使得个人受到关注以及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得员工的满意度不高。 3.生产效率 工作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受生产任务性质的影响。工作任务可以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相加性”工作,整个工作任务的总效果是由从事该工作的个体的工作相加得到的。例如,生产某种零件,1个人生产10件,那么10个人就是100件。第二种是联结性工作,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每个成员必须共同合作,例如组装一辆汽车。在第一类工作中,人越多工作成效越大。在第二类工作中,人过多工作效率反而会下降。 4.缺勤或旷工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工作群体规模与缺勤或旷工成正相关。工作群体规模越大,缺勤率越高。而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有关系。 5.离职 国外研究表明:工作群体规模与离职率成正比。这也就是说工作群体规模越大,人们离职的可能性越大。这主要是由于群体规模的加大,削弱了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归属感而造成的。 要素群体的要素有四个方面:1.活动;2.相互作用;3.感情;4.规范; 群体行为的要素有六个方面: 1.要素:M:成员T:任务Q:结构L:领导E:环境F:参数 2.一个群体的行为,不但深受上述各种参数的性质和程度的影响,而且还受这些变量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形成与解体舒茨的群体整合原则:包容——控制——情感。 1)群体形成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 断发生。 2)群体解体过程:顺序和群体形成过程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种类一、从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将群体划分为: 1.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 2.实际群体,是指实际上存在的群体。 二、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1.分类: <1>大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2>小型群体。是指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 三、根据个体的归属,可将群体划分为: 1.实属群体。是指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就某个职工而言,他所在的班、组就是属于此类) 2.参照群体。也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四、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常见的正式群体有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 1.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 2.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它是指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但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层级关系。 非正式群体是指成员为了满足个体需要,以感情为基础自然结合形成的多样的、不定型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常见的非正式群体也有两种: 1.利益型群体。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2.友谊型群体。是指基于成员共同特点而形成的群体。 工作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管理者应善于利用和引导,使其对正式群体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它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规模小,并且一般不带政治色彩; <2>群体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和爱好为基础; <3>群体内推选最有威信的人当首领; <4>群体内有一套不成文的惩罚制度和手段几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 <5>群体的成员之间有一条比较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功能正式群体的功能1.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社交的需要; 满足自尊的需要; 满足自我确认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其他方面; 2.协调人群关系。 3.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非正式群体的功能1.对组织发展的主要功能: 促进作用; 阻碍作用; 2.对其成员的主要功能 满足其成员心理上和感情上的需要; 对其成员起着控制作用; 对其成员起改造作用; 对其成员的激励作用; 作用内聚力高,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高,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内聚力高,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低,--生产率降低; 内聚力低,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高,生产率中等提高; 内聚力低,群体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程度低,对生产率毫无影响。 cs战队中,队员之间的内聚力或者说团结力越大,全体成员与战队的目标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则战队越容易取得成功。 理解群体行为 为什么一些群体要比另外一些群体更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十分复杂。 总之可以包括以下这些变量:群体成员的能力,群体规模的大小,协调合作水平,群体制度规范的水平等,下面是决定群体绩效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它有助于我们找出那些主要的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群体任务 作用于群体的外部环境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运行过程 绩效与满意 群体结构 决定cs战队的绩效水平的变量有:作用于战队的外部环境如网络环境,周围cs氛围,水平等;战队成员资源如个人技术,潜力,勤奋程度,学习资料,电脑配置,金钱等软硬件资源;战队运行过程如平时训练,交流比赛,正式比赛的控制(职业或准职业的水平,不给人业余的感觉);战队结构如队员队伍梯队建设,用枪分配(专业狙击手,专业冲锋手等);战队任务如单纯为了娱乐,提高水平,参加比赛得奖,成为世界著名战队等,一般目标任务定的越高,对战队成绩的刺激促进作用越大。 使群体成为高效率的工作团队: a. 清晰的目标; b. 相关的技能; c. 一致的承诺; d. 相互的信任; e. 良好的沟通; f. 与外界谈判的技能; g. 内部支持; h. 恰当的领导; i. 外部支持。 cs站队成为高效率的队伍也是同样道理。 群体规范所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持和巩固群体的作用; 树立评价标准的作用; 群体动力的作用; 行为导向的作用; 群体规范形成的原因,除了一部分是群体本身由于特殊需要而正式规定的之外,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的一致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