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全身化脓性感染
释义

全身化脓性感染是指致病菌侵入人体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症状或中毒症状,称为全身化脓性感染。败血症和脓血症都属全身性感染,而以败血症最为常见。临床上,败血症、脓血症和毒血症多为混合型,难以截然分开。败血症本身就已包含毒血症,而败血症和脓血症可同时存在,称为脓毒败血症。发病时有寒战、高热、脉速、严重时出现昏迷或休克。

疾病概述

全身化脓性感染中败血症和脓血症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胃肠外全营养时留置在深静脉内的导管也是引起败血症的原因之一。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的过程中,也有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 病原微生物自伤口或体内感染病灶侵入血液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寒战、高热、关节痛、皮疹、肝脾肿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烦躁、四肢厥冷及紫绀、脉细速、呼吸增快、血压下降等。病死率可达30~50%,尤其是老人、儿童、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不及时及有并发症者,预后更为恶劣。伴有多发性脓肿者称脓毒血症;若细菌仅短暂侵入血流则称为菌血症。

当皮肤粘膜有破损或发生化脓性炎症时,细菌则容易侵入体内。人体的免疫反应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及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后者又可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方面。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不能充分发挥其吞噬杀灭细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细菌量较少,致病力不强也能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条件致病菌所引起的医源性感染也逐渐增多。

病理生理

细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引起全身化脓性感染,与人的防御、免疫功能,细菌的毒力及数量有关。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是防止细菌侵入人体的天然屏障,破损后细菌易于从此处侵入体内,挤压皮肤炎症部位或脓肿时细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严重烧伤时,创面为细菌敞开门户,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又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环境,故极易发生全身化脓性感染。尿路、胆道、胃肠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坏后,若同时有内容物积滞、压力增高,细菌更易进入血中,保留导尿管、静脉等血管内留置导管、人工辅助呼吸时插管等,也使细菌易于侵入。

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进入血中的细菌迅速被血中防御细胞如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变、糖尿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谢紊乱、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减低,易招致全身化脓性感染发生;各种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放射治疗亦是导致全身化脓性感染发病率高的原因。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后,对药物敏感的细菌虽被抑制或杀灭,而一些耐药菌乘机繁殖,亦可酿成全身化脓性感染。

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不成熟,更易发生这种病症。出生体重越小,发病率越高,世界都有有关这方面的统计。婴幼儿时期还可能发生隐性菌血症,患儿除体温略高外,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根源。这类菌血症的发生率约为3%~10%。②病菌侵入途径:婴幼儿菌血症起源于皮肤、粘膜及脐部感染者最多。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感染常为大肠杆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厌氧菌侵入途径。呼吸道感染可发生肺炎球菌全身化脓性感染。由于诊疗技术的发展各种穿刺、内窥镜检查、各种管道插管、引流及透析疗法、体外循环等手术都使细菌易于进入血流。

临床表现

1.临床上,有时不易区分败血症、脓血症和毒血症,但其有许多共同之处:起病急骤,发展快,病情重;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体温可高达40 ̄41℃,且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尚有头痛、头晕、关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大汗、贫血,甚至神智淡漠、烦躁、谵妄或昏迷;肝、脾肿大,严重时出现黄疸,皮下瘀血或出血;白细胞20×10的9次方 ̄30×10的9次方/L(2万 ̄3万/mm3)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出现中毒颗粒;如病人抵抗力减弱时,白细胞计数可降低。病情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2.败血症:高热前常有剧烈寒战,由于致病菌持续存在于血液中,体温每日波动不大,约0.5 ̄1℃,呈稽留热型。眼结膜、粘膜和皮肤出现瘀血点。血培养经常阳性,但由于抗生素的应用,有时可为阴,一般不出现转移脓肿。革兰氏阳性菌败血症:一般无寒战,热呈稽留或弛张热,面色潮红,四肢温暖,常有皮疹,可出现转移性脓肿,及并心肌炎或较晚出现暖休克。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寒战,热呈间歇热,严重时体温不升或低于正常,白细胞计数增加不明显或反减少,休克发生早,持续时间长,四肢湿凉,有紫绀,表现冷休克,一般无转移性脓肿。真菌性败血症: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一般迅速恶化,出现神经症状和休克。白细胞25×10的9次方/L(2.5万/mm3)以上。 3.脓血症:阵发性寒战及高热,间歇期体温正常或低于正常,呈驰张热。病程多数是亚急性或慢性。自第2周起腰背部及四肢皮下或深部软组织内,可不断发生转移性脓肿,如脓肿转移至各器官,可出现相应症状。在寒战、高热时血培养常呈阳性。

疾病病因

脓毒血症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侵入血循环或脱落的感染血栓从血路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并引起迁徙性脓肿。

诊断依据

1.败血症:起病急,突发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0 ̄41℃,常呈稽留型。常伴头痛、头昏、乏力、恶心;呕 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烦躁不安,谵妄,昏迷及休克。皮肤粘膜可出现出血点或淤斑,常有肝脾肿大,甚至出现黄疸。多有原发化脓源存在,血培养常呈阳性。 2.脓(毒)血症:起病多为亚急性,剧烈寒战高热,呈驰张型。常出现体质衰弱,纳差,恶心,呕吐,消瘦等全身症状。两周后常在腰背及四肢软组织内不断出现转移性脓肿,且不易被发现。血培养在高热、寒战时可呈阳性。

诊断检查

1.败血症是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迅速繁殖并引起全身症状。

2.脓毒血症是局部化脓性病灶的细菌栓子侵入血循环或脱落的感染血栓从血路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或器官,并引起迁徙性脓肿。

3.近期有感染病灶,发病时有寒战、高热、脉速、严重时出现昏迷或休克。

4.检查时体温可达40~41℃,精神烦躁或淡漠,有时有皮疹。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20~50)×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在发热时多次采血培养,可查到致病菌。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及早切开,保持引流通畅,有的需行病源切除术。 2.抗生素的应用:可根据细菌培养,选用广谱抗生素,用量要大,时间要长些,应在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局部病源控制1 ̄2周后停药。 3.一般支援疗法:卧床休息,高热量饮食,多种维生素的应用,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 4.对症处理:降温、镇静,补液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用激素。 5.中医中药治疗。

治疗方案

1.根据发生病灶部位和临床特点,给予相应的有效抗生素。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后,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2.寻找并清除原发和迁徙性病灶。对有脓肿者,应尽快穿刺排脓或切开引流。有坏死组织者,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取出异物,拔除可能引起感染的体内导管,如导尿管、静脉插管等。

3.支持治疗。给予富有营养和易吸收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低蛋白和低血红蛋白者,可给予人体清蛋白,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浆或全血。

用药原则

1、联合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抗药力;

2、根据药敏、选择大剂量有效抗生素;

注意事项

1、该病往往属于继发,可继发于污染或损伤严重的创伤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弥漫性腹膜炎、胆道或尿路感染等。 2、全身性化脓性感染一般分为败血症和脓血症,而以败血症最为常见和最重要。败血症是病原菌侵入血液回圈,并在其内迅速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一般发生在病人全身情况差和致病毒力大、数量多的情况下,是一种严重的外科感染;脓血症是指局部化脓性病源的细菌栓子或脱落的感染血栓间歇地进入血液回圈,并在全身其他组织或器官形成转移性脓肿。

3、还有菌血症、毒血症,但实际上,败血症、脓血症、菌血症、毒血症多为混合型不能截然分开,毒血症与脓血症同时存在,称为脓毒败血症。容易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因素有:人体抵抗力的削弱,如营养不良、贫血、血浆蛋白过低及某些疾病等;正常免疫功能的改变;局部处理不当。全身化脓性感染可影响人体各组织和器官,如控制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往往会危及生命。

疾病预防

及时和正确处理一切创伤和各种原发病源,避免发生医源性感染,正确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严格掌握支援疗法的指征,提高身体体质,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保健贴士

1、局部治疗:及早切开,保持引流通畅,有的需行病源切除术。

2、抗生素的应用:可根据细菌培养,选用广谱抗生素,用量要大,时间要长些,应在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局部病源控制1—2周后停药。

3、一般支援疗法:卧床休息,高热量饮食,多种维生素的应用,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液。

4、对症处理:降温、镇静,补液纠正电解质与酸堿平衡,必要时应用激素。

5、中医中药治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