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第一炮 |
释义 | 栏目介绍《泉州第一炮》吃补不值睡补 睡补不值闲间炼仙打嘴鼓 以抢救保护闽南方言、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主旨的谈话类节目。木偶出镜的主持方式令人耳目一新;精心设计的古早“闲间”,讲天叻皇帝,练仙打嘴鼓,“说文解字”。节目生动诙谐,雅俗共赏,让您在品味泉州方言文化魅力的同时,学习泉州方言知识,领略其深厚的内涵。 栏目口号吃补不值睡补 睡补不值闲间炼仙打嘴鼓 主要主持人王晴熹,洪福先,杨志成 泉州木偶大师林文荣先生,木偶主持人炮先 播出时间首播:周一、三、五19:50(4套) 重播:周二、四、六19:50(4套) 重播:周一至六22:30(4套)) 重播:周二至日11:55(4套) 重播:周二至日15:30(4套) “泉州第一炮” 陈日升侨乡人物 “炮”者,闽南话中所谓宣传鼓吹也。长期以来,陈日升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宣传泉州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己任,“在宣传介绍泉州历史文化的时候,我们要敢‘炮’,要敢于自我认识,自我宣传,要对我们泉州自己的文化传统抱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能妄自菲薄。” 一“炮”成名:诸领导共题“泉州第一炮” 陈日升擅“炮”,这是许多认识与不认识陈日升的人都知道的事。因此,提及泉州文化界的名人时就必提“陈日升”,而提及“陈日升”就不得不提到“泉州第一炮”这个称号。 殊不知,老陈得此称号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4年6月24日下午近6时,时任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老陈临时得到上级的通知,有一位中央领导来泉州视察,市委要求他要准备一场能够反映出泉州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演出节目,并在晚上7点40分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 在得到通知之前的几天,老陈就接到通知说有一位中央领导要来泉州视察,没料到来的这位领导正是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刚接到通知时,我就有种预感,这场演出对泉州的宣传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场演出是临时决定的,时间太紧了。”老陈回忆说,“虽然演员是集齐了,但由谁来解说呢?”老陈感到特别为难,“与其他演出不一样,这次是给国家最高领导人汇报演出,没有稿子,还是自己上去,即席介绍,可能会更流畅达意。” “因为平时喜欢调侃,加上我从事文化工作好几十年了,对南音与木偶等都很熟悉,所以领导就指定由我来解说那场演出。” “演出之前,江总书记提议要听一首《爱拼才会赢》。”老陈对那场景历历在目,“由于这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江总书记看不懂其中的一些歌词,我就座在他旁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一一解释给他听。”此外,当时安排的节目有南音古谱、《梅花操》、清唱《望明月》等“老三篇”,还有木偶戏《驯猴》。在一场只有40分钟的汇报演出中,老陈运用他对泉州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渊博的知识,配合着悠扬的南曲与精彩的驯猴戏,将悠久、深厚的泉州文化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说,给在场的江总书记与几位省市主要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陈不禁露出了一脸的自豪,“江总书记对泉州的南音、木偶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连连称赞,还当场试吹了洞箫。” 老陈在江总书记面前成功地介绍了泉州文化得到了好评,有同事就开始趣称他是“泉州第一炮”。 1996年10月份,在泉州市赴德国代表团回访德国一座友好城市的途中,由于之前有充分的准备,老陈理解德国的“炮”再次让众人折服。因此,回国后有人提议让当时的访德代表团几位主要领导每人提一字以作留念。“泉州第一炮”正式出炉。 平生幸事: 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 然而,面对悠久的泉州历史文化,陈日升老师除了擅“炮”之外,他更注重于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几十年来都在从事着文化工作,在他看来,对于以南音为代表的泉州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宣传同样重要。 “有一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老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岸关系开始解冻,互有学者往来交流学术。1989年的时候,台湾多所高校的27名教授在著名学者曾永义的带领下,组团前来泉州考察古典戏剧的考察。 当时老陈安排考察团到现在的东观西台那里的一座状元府里,听南音乐团演唱南音。或许是由于泉州特有的古建筑的回音功能,当时演唱的南音格外的美妙,不但让前来考察的教授们听得如痴如醉,而且吸引了周围的很多南音爱好者。 正当老陈为此感到满意的时候,他却发现,在这些客人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士不是与其他教授一样沉浸在美妙的南音中,而是在周围走来走去,似乎在找些什么。老陈上前一问后才得知,那位女士是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的老师。她直言,自己是学西洋乐器的,对南音并不是很熟悉,只是想在这里感受一下现场的气氛。但她发现,在这些被吸引来的南音爱好者中绝大多数是白发的老者,这就意味着喜爱南音的年轻人不多。 “其实,当时我们早已发现这个问题了,这是一个涉及到南音等泉州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问题。”老陈说,当时流行的港台音乐冲击着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在泉州,唱南音的只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这些铁杆南音迷一天天地少了,南音正面临着一场传承危机。” 当那位女教授问他准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时,老陈说出了他的打算———以比赛推动教学的形式,让南音进入市区各中小学校的课堂,每年约需2万元左右的奖金来运作。“没想到我的想法得到了她的赞同,而且她同意每年捐资10万元台币。”老陈告诉记者,那位女士接连三年为此项活动寄来了30万元台币,直到1991年,他才写信告诉她不用再寄钱了,因为许多学校都已认识到南音传承的重要性,都将南音比赛纳入到日常的课程安排。 那位台湾女士的支持让良好的想法得以实现。据记者了解,目前泉州市已举办了15届的中小学生南音比赛,全市共有120多所中小学、十几万人次学习过南音,此举受到了国家教委与文化部的充分肯定。 “如果要说这么多年来我做的哪件事最有意义,那就是让南音进入中小学课堂了,而且这件事可以说是由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来完成的。”老陈不禁有些感慨。 退休生活: 继续宣传泉州文化 作为“泉州第一炮”,陈日升老师称,他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是他将一如既往地“吹”泉州文化,把泉州文化“吹”响。“真正的文化是不能关在自己家里自称老大,而是要向外宣传,走出去。”老陈这样说,也这样做到,去年,他参与七集电视剧《走遍中国·走近泉州》拍摄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宣传泉州,让世界进一步了解泉州。 长期从事泉州文化工作的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南音大会唱拿到北京去唱。“南音是泉州文化的重要部分,也随着泉州侨亲散布到世界各地,不只是泉州、台湾,还有日本、新加坡等六七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南音唱团。南音的唱词一定要用标准的泉州音。”南音有很强的凝聚力,在他看来,南音是和平统一祖国的一种有力手段。 退休后,陈日升为了继续他一直热爱的泉州文化工作,他还出任“泉州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研究会”的会长。老陈说,很多人都知道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也大声喊着要保护民间文化,又一直埋怨说没有人来保护,其实“坐而论道不如勤于动手”。 作为自发的社会群众组织,研究会依然坚持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要把有限的力量用到点子上,“找到穴位,扎实做起”。据老陈介绍,该协会正着手筹备一项全市性的民间音乐邀请赛。“泉州南音也是民间音乐的一种,但是南音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现在要保护那些还没有保护起来的民间音乐,否则再过一阶段,就有可能消失了。”老陈考虑得很长远。除了民间音乐,民间儿童游戏也是老陈及其协会的下一步保护工作重点。 当记者问及他对“炮”的理解时,老陈深有感触,“在介绍泉州文化的时候要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有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这是文化宣传,是必需的文化品格,自然会让人感觉到泉州文化的厚重和崇高。”□苏智峰林艳腾文/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