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泉州打城戏
释义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泉州打城戏

所属地区: 福建 · 泉州

遗产编号:Ⅳ-11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泉州市

遗产级别: 省

概述

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是在清中叶,从泉州、晋江一带的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一百多年后,它才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盂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主要剧目

泉州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建国以来,创作一批新的剧目,如《郑成功》、《龙宫借宝》、《岳云》、《宝莲灯》、《潞安州》等,颇受观众欢迎,也使该剧种更臻成熟。

历史源流

“打城”仪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叫“打桌头城”。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妆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 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由原来的一男一女,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再后为适应法事需要,又增加些短小的神怪节目,从宗教仪式圈子里跳出来,开始在民间丧仪、盂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

泉州打城戏戏班的真正形成和发展为舞台戏剧,是1905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为招揽法事,合资购置行头道具,以演戏的道士为基本演员,又吸收“香花和尚”(吃荤)参加, 聘请泉州木偶戏艺人传授整套《目连戏》,组成一个半职业性质的戏班,叫“大开元班”。吸收木偶戏的曲调作为演出的音乐,并由广场搬上舞台。不久,戏班主圆明与超尘,各自分开组班。超尘仍旧主持“大开元班”,圆明另行组织“小开元班”。 1920年,晋江县小兴元村的做法事兼演戏的道士,组织了一个“小兴元班”。“小兴元”活跃在晋江、石狮、东石、英林一带,班主为道士,故俗称“道士戏”;而“小开元”则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晋江等地,因其班主是和尚,所以叫做“和尚戏”。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打城戏走上舞台,渐渐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剧目,以连台本戏为主, 大致可分为:神话、神怪剧、历史故事和武侠剧三类,如《目连救母》、《西游记》和《 楚汉》、《三国》、《说岳》等。

艺术特点

泉州打城戏生长于泉州本土,艺术上受泉州民间艺术的哺育,其表演艺术,提线木偶对它的影响尤深。打城戏早期的音乐、唱白以及科步,带有浓厚的木偶戏表演风格。其表演动作多侧重于跳跃跌打和武打杂技,有时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其武打的高超技艺,与传统的南少林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为南少林拳术在泉州的活文物,在闽南民间 戏曲中独树一帜。后期武戏受京剧的影响,较多采用京戏的武技表演;文戏则吸收了梨园戏和高甲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该剧种的生、旦、净上下场都要念场诗。韵白较多,唱白发音较重,但比高甲戏轻柔,接近口语。此外,它还有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开大笼”,里面装关表演各种类型舞蹈节目的衣套,可随演随用,别有一番生动情趣。 泉州打城戏的音乐曲调,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乐、道情调乐曲、打击乐和佛曲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木偶戏音乐曲调混合而成的,后来虽然也加进一些南音和民歌,但仍以傀儡调为主。既有地方特色,又有自己风格,是泉州民间文化的艺术珍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0: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