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岗煇白 |
释义 | 泉岗辉白茶亦称前冈辉白茶。产于嵊州卮山乡前岗村。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并被列为贡品。特征是,似圆非圆,盘花卷曲,紧结匀净,翠绿披霜;汤色黄明,叶底嫩黄,香气浓爽,滋味醇厚。冲泡后汤色嫩黄清澈,芽锋直立其间,香气清鲜,滋味浓醇爽口,有鲜甜回味;其外形内质均具鲜明特色。是中国圆形绿茶中的珍品之一。 简介泉岗辉白茶又称前岗辉白茶,因产于浙江省嵊州卮山乡前岗村而得名。该茶始创于清代同治年间,并被列为贡品。前岗位于四明山的支脉,这里海拔500米左右,气候寒冷,云雾笼罩,又人形容这里地形为“前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石头。”山上土质肥沃,产茶自然条件甚佳。泉岗辉白茶形状好似圆珠,盘花卷区,紧结匀净,色白起霜,白中隐绿,冲泡后汤色黄明,香气浓爽,滋味醇厚,叶底嫩黄,芽峰显露,完整成朵,是中国圆形绿茶中的珍品。 泉岗辉白茶早在清同治年间已驰名大江南北,成为贡茶,民国初期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几年来,泉岗辉白多次在省、市名茶评比中获奖。1981年获省名优茶证书;1995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畅销南京、上海、江苏、杭州等地,采摘面积达660公顷,年产泉岗辉白茶150吨,为富裕山区茶农,振兴山区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产地介绍剡溪在浙江嵊县境内,这里产的茶叶在唐代就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誉,成为名品。对“剡山茶品”,释皎然具体列出有10种:瀑布茶、五龙茶、真如茶、紫岩茶、培坑茶、大昆茶、少昆茶、唐苑茶、细坑茶、焦坑茶。岁月流逝,物换星移。由于茶叶采制技术的进步和饮用方式的变化,昔日的“十大茶品”已不复见,后起的剡溪茶名品——泉岗煇白却声誉更高。 煇白茶主产于嵊县东北与上虞毗邻的前岗村,因所产成茶色泽绿翠起霜,故以“前岗煇白”名之。后改前岗为泉岗。 泉岗煇白产区位于四明山的支脉复嬛山上,前岗村就在半山腰。复嬛山海拔800多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雾露蒙密,夕阳早落,晨曦晚照。山上古木蔽荫,猛兽时有出没。当地农民描述前岗村的地理形势是:“前岗大岭头,走路碰鼻头,云雾绕山头,老虎蹲岩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出产名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品质特点泉岗煇白的外形似圆非圆,若长非长,盘花卷曲,呈颗粒状,绿中煇白,芽毫藏隐,叶底 嫩绿带玉白色;冲泡后汤色嫩黄清澈,芽锋直立其间,香气清鲜,滋味浓醇爽口,有鲜甜回味;其外形内质均具鲜明特色。 加工工艺泉岗煇白采制工艺十分精湛,一丝不苟。一般在谷雨前后开始采摘鲜叶,采摘标准要求严格,上档茶原料为一芽二叶初展,普通茶原料为一芽二叶到一芽三叶初展。鲜叶采回后,要进行挑选,达到芽叶洁净、大小匀嫩整齐。然后分级分档摊放,分档加工。整个制茶工艺分为: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炒二青、辉锅七道工序。杀青在平锅中进行,锅温一般在200-220摄氏度,投叶量约1.75公斤,双手执特制的竹叉闷杀,掌握多闷少抛。这是前岗辉白炒制技术的一个重要特色,对消灭绿茶中的红梗红叶,保持绿茶的固有色泽,维护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杀青方法,叫“前岗闷青杀”。 初揉时将杀青叶趁热用双手滚揉,揉至有粘手感即可,时间为2-3分钟。 初烘时将揉叶解块后,用“冲”(形似烘笼,当地俗称“冲”)炭火烘焙,温度约90℃,烘至叶色转暗,不沾手即可下烘。再复揉2-3分钟。解块后再复烘,温度约60℃,时间10-12分钟。烘至有触手感为度。炒二青用斜锅,锅温为120℃左右,每锅投叶量为2.5-3kg复烘叶,用双手推炒,炒到外形略圆并能分颗为止,时间为30-35分钟。 辉锅是形成辉白茶外形特征的关键工序,在斜锅内进行,每次投叶量为两锅二青叶,锅温前期略高,为100℃左右,后期逐渐降至30-40℃;方法是双手轻推炒,时间需3-4小时,一直炒到外形盘花卷曲,辉白起霜,即成毛茶。稍经摊凉,筛去茶末,拣除黄片、杂物等,用铁皮箱密封贮放。 泉岗煇白似圆非圆的特殊外形的形成,主要是在辉锅工序。茶叶在斜锅内,用双手将茶叶向锅壁徐徐推动,不停转动,茶叶随着转动慢慢卷成圆形。煇锅全过程约经3个小时,直到茶叶盘花卷曲、煇白起霜为止。 相关历史泉岗煇白和平水珠茶一样,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唐宋时的剡溪茶是制成团饼的, 宋末明初改制成散茶,至于何时形成这种似圆非圆形状,尚未见确切记载。但茶学界多数认为泉岗煇白要早于平水珠茶,就是说浑圆的平水珠茶是从似圆非圆的泉岗煇白演变而来的。这样,泉岗煇白的外形至少在清初已形成。清康熙、雍正年间,海禁大开,平水珠茶开始外销,到嘉庆、咸丰年间逐年扩大,至同治、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不断改进炒制工艺,提高圆结程度,增进外形的美观。而泉岗煇白仍保持清初原有的制形。于是两者各行其道,一为出口绿茶名品,一为内销的名茶。 社会评价泉岗辉白茶早在清同治年间已驰名大江南北,成为贡茶,民国初期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几年来,泉岗辉白多次在省、市名茶评比中获奖。1981年获省名优茶证书;1995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产品畅销南京、上海、江苏、杭州等地,采摘面积达660公顷,年产泉岗辉白茶150吨,为富裕山区茶农,振兴山区经济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要功能医药上的功能茶叶被发现就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个传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证明茶有解毒的功能。《神农本草》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本草纲目》中更系统地总结了茶的药理作用,书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上升散,又兼解酒之功能也。” 另外茶叶能降低血压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据前苏联资料报导,曾对8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有32名患者在用茶叶进行治疗后五天内动脉搏血压恢复正常,血液中胆固醇下降,茶叶的这种功能早已被古人发现《本草拾遗》中就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这也是茶叶的减肥作用。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治疗痢有奇效。据研究,茶多酚对大肠菌、葡萄球菌、肺炎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霍乱菌放在浓茶汤里浸六分钟以上,多数细菌就失去活动能力。茶叶还有明目功能。在古医书和单方中记载很多。民间偏方中就有用茶水洗眼,医治暴发火眼等。 茶的保健作用茶的保健作用也是很早就被动人们发现的。古代文献《本草》、《药书》和《茶谱》等著作中都谈茶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去痰、明目、益思、除烦、去腻、少卧轻身、消炎解毒等功效。 茶是精神调节器解剂中国唐宋以来文风大盛,许多文人雅士都以尚茶为劳荣,诸如白居易、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颜真卿、范仲淹、唐伯虎等都是文坛名流,也是品茶高手。他们通过品茶感受饮茶的情趣,陶冶性情,以茶为内容吟诗作作赋,留下了不少名词不达意佳句。人们运用审美力对茶之美进行了欣赏、品评、联想,进入美的境地界中去,从而诱发灵感,文思如潮湿。正如酒壮英雄胆一样,茶引学士文之谓也。茶文化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格的体现是,艺术生活的结晶。 品质审评外形: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为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审评处形,即检验茶叶外形松紧、整碎、粗细、轻重、均匀程度及片、梗含量与色泽。 嫩度:茶叶的老嫩与品质有密切关系。凡茶身紧结重实,完整饱满、芽头多、有苗锋的,均表示茶叶嫩、品质好;反之,枯散、碎断轻飘、粗大者为老茶制成,品质次。 净度:即正茶内含有梗、片末、朴及其它杂质的程度。 匀度:是指茶叶是否整齐一致,长短粗细相差甚少者为佳。 色泽:凡色泽调和、光滑明亮,油润鲜艳的,通常称为原料细嫩,或做工精良的产品,品质优,反之则次。 香气:北方通称“茶香”。茶叶经开水冲泡五分钟后,倾出茶汁于审评碗内,嗅其香气是否正常。以花香,果香、蜜糖香等令人喜受的香气为佳。而烟、馊、霉,老火等气味,往往是由于制造处理不良或包装贮藏不良所致。 滋味:北方通常称“茶口”凡茶汤醇厚、鲜浓者表示水浸出物含量多而且成份好。茶汤苦涩,粗老表示水浸出物成份不好。茶汤软弱、淡薄表示水浸出物含量不足。 水色:也称“汤色”。审评水色主要的区别品质的新鲜程度和鲜叶的老嫩程度。最理想的水色是绿茶要清碧浓鲜,红茶要求红艳而明亮。低级或变质的茶叶,则水色混浊而晦暗。 叶底:审评叶底主要是看它色泽及老嫩程度。芽尖及组织细密而柔软的叶片愈多,表示茶叶嫩度愈高。叶质粗糙而硬薄则表示茶叶粗老及生长情况不良。色泽明亮而调和且质地一致,表示制茶技术处理良好。 新茶贮藏瓦坛保存用干燥、无异味、无裂缝的瓦坛,将茶叶用牛皮纸包好,置于坛中,在瓦坛中放置一袋石灰,用棉花团将坛口封住,每隔1个月-2个月换一次石灰。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石灰吸潮而使茶叶干燥,缺点是:存放时间太久,茶叶的香气有所降低。冰箱保存将茶叶置于能密封的容器中,用透明胶条将盖密封,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春天存放。到冬天取出时,茶的色、香、味同存放时基本不变,此方法简便易行。热水瓶保存将热水倒干净,即使内壁有垢迹或断了低部的真空气孔的(也就是俗称坏了的)热水器也不要紧,要紧的是彻底消除水份,然后将茶叶放进去,把瓶盖盖紧。塑料袋保存取两只无毒无味无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后装入其中一只内,并轻轻挤压,以排出空气,然后用细软绳扎紧袋口,再将另一只塑料袋反套在第一只外,同样挤出空气扎紧,放入干燥、无味、密封的铁筒内。 相关诗词唐·释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