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释义

疾病名称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疾病概述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疾病分类

普通外科

疾病描述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症状体征

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吐起,皮下淤斑。检查可发现肘上方压痛,后方可扪到骨折端,X线拍片可发现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时的体位改变,骨折可出现尺侧或跷侧移位。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疾病病因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病理生理

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并发症

一、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异味,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前臂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如一确诊,应紧急手术,切开前臂掌、背侧深筋膜,充分减压,同时给与脱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可预防发生,

二、缺血性肌挛缩

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未能及时诊断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和肢体的发育。如已经出现5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即便手术减压也难以避免缺血性肌挛缩。

诊断检查

受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肘后吐起,皮下淤斑。检查可发现肘上方压痛,后方可扪到骨折端,X线拍片可发现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骨折线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由于肘后方软组织较少,折端锐利,可刺破皮肤形成开放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时的体位改变,骨折可出现尺侧或跷侧移位。少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治疗的基本原则与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相同,但手法复位的方向相反,在肘关节屈曲40度左右行外固定,4~6周后开始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 儿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合并了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不严重的畸形可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得到纠正,经过观察,畸形有加重的趋势,合并有功能障碍者,在12~14岁时,可作肱骨下端截骨矫正术。术中注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牵拉损伤,可先解剖神经,再作截骨矫正术。

疾病治疗

伸直型

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循环障碍者可进行。复位后用后侧石膏托在屈肘位固定4—5周,X线证实骨折愈合良好即可开始功能锻炼。伤后时间较长,骨折部出现严重肿胀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用尺骨鹰嘴悬吊牵引,加强手指活动,待肿胀消退后进行手法复位。

2、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失败、小的开放伤口污染不重、有血管神经损伤可选择手术治疗。

3、术后治疗:无论手法复位还是切开复位,术后应严厉观察肢体血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严重并发症为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和发育。一旦确定骨筋膜室高压存在应紧急手术充分减压,附以药物治疗则可能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屈曲型

治疗基本原则与伸直型基本相同但手法复位方向相反。在肘关节屈曲40度左右行外固定,4—6周后开始主动练习肘关节屈伸活动。

儿童期肱骨髁上骨折复位时,桡侧或尺侧移位未得到纠正或合并严重骨骺损伤,骨折愈合后可出现肘内外翻畸形。经过观察畸形有加重的趋势合并有功能障碍者可在12—14岁时行肱骨下端截骨矫正术。

疾病预防

避免创伤。

用药安全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10岁以下儿童,成年人很少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2: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