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格寺 |
释义 | 曲格寺原名“曲格桑昂曲宗朗”,后改名为“曲格扎西曲宗朗”,意为“曲格吉祥法寨”。位于河南县西31公里处。宁木特乡浪琴山下。寺院坐北超南,泽曲河流经寺前,河流两岸草原平坦,水草丰茂。寺西200米处,原有河南亲王府,曾是河南蒙旗政治经济中心。 曲格寺历史民国9年(1920年),五世嘉木样丹贝坚赞(汉名黄正光)坐床后,黄氏家庭的封建权力遂在拉卜楞寺乃至整个甘南地区膨胀起来,河南亲王逐渐失去了对拉卜楞寺的控制权。为了弥补这个损失,王母兰曼措力主重新建寺,作为退步之基,遂于民国26年(1937年)开工创建曲格寺。寺院初建时,为“赛德”寺院即帐房寺院,只有8个阿卡,没有固定寺址,随前首旗圈子搬迁,王府布施32个元宝作为寺院供养。民国30年(1941年)阴历八月十七日在浪琴山前选定寺址,开始定居,但无经堂、扎仓、僧舍建筑。民国34年(1945年)兰曼措决定将另外6个“赛德”并入曲格寺,向群众摊派款项差役,开始建修寺院和王府,引起群众反抗,阿柔部落头人尕巴、角洛、和硕桑巴等各率所属部众投奔和日千户哇加,受到哇加的保护、安置。次年春,尕巴等人听人所劝,以银圆1240元、马一匹、氆氇1件、锦缎1定、哈达1条向亲王府悔罪,得重新搬回。民国36年(1947年)阴历六月建成王府及寺院的3个囊欠(拉得仓、阿什贡仓、尕曲仓)和25个阿卡的住房,并从群众中征敛银圆2万元,酥油5000斤,作为寺院供养基金。与此同时,王府一方面命令各帐房寺院阿卡都必须到曲格寺住寺,一方面严限拉卡寺不得增加住寺僧侣,不得扩大寺院规模,为曲格寺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民国37年(1948年)4月15日,经亲王扎喜才让呈请,2月17日行政院秘书处颁发蒋介石为该寺题写的“灵护西陲”匾额一通。同年定该寺为拉卜楞寺下属寺院,认贡唐活佛为主寺喇嘛。1953年王府再次采取强硬措施,责令全部帐房阿卡统往曲格寺住寺,不愿住寺要求还俗者须交罚金银圆300至500元,或罚鞭刑300鞭,致使多数帐房阿卡被迫入寺,部分逃往外地谋生。1954年拉卜楞寺派出经师多杰增巴住锡该寺,管理寺院事务,确定寺院机构制度,寺权归亲王府。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前,全寺占地150亩,经堂1座49间,囊欠3院75间,僧舍40院240间,寺僧70户400余众,其中常住寺院者130多人,赤哇及各级僧职人员13人,住寺活佛有六世皓日仓克智布,1932年生于同仁县爪什则乡,现任河南县政协副主席;八世尕居娃陈列嘉措(1913 align=1957年),今河南县智后茂乡人;二世完秀仓智华尖措,1932年生于今河南县托叶玛乡,现已还俗归牧;五世崇德仓尕藏丹增坚措(1897 align=1960年),今甘肃省夏河县人;三世阿贡仓土布旦更尕杭秀(1899 align=1959年)今河南县智后茂乡人。今托叶玛乡境内原托叶玛6部落为该寺主要信奉者,曾有属寺云尔德玛寺,寺僧15人,故址在苏建拉通地方,现已脱离领属关系 其他信息曲格寺于1958年拆毁,1981年4月批准开放,现重茧经堂1座9间,僧舍25院105间,寺僧定员50人,实偶寺僧58人,其中完德20人,有牛170头,草场1500亩,并设有藏医诊疗所,现由贡倍任寺院管理委员会主任。 曲格寺建寺以来,对寺僧要求一直都很严格。要求寺院除遵守一般佛教戒律外,还制订有本寺寺规13条,在学经、持戒、参加佛事活动以及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此外,该寺僧人演出的藏戏《智美更登》等也较出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