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求新造船厂
释义

求新造船厂的前身是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朱志尧在马相伯的帮助下,筹资白银4万两,在上海南码头机厂街租用土地2.66万平方米,筹建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朱自尧自任总经理,招雇工匠百余人。于光绪三十年起,承接机器修配以及桥梁、车厢等公用事业方面的工程业务。数年后,获利丰厚,由此增添设备,建设厂房,生产得到发展。光绪三十二年开始造船,主要建造浅水快轮和小型客货船。

历史沿革

光绪三十四年,曾为江苏省督练公所建成1艘用于太湖行驶的兵轮“靖湖”号,该轮长22.4米,纯系柚木制成,配置功率为59千瓦的双气筒引擎,航速12.7节,兵轮水下部分装有割水草刀机,专用于斩割湖中水草,以利航行。至宣统二年(1910年),工场发展到9个,职工增至500多人,还建成1座船坞。

民国3年(1914年),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首制成功的内燃机参加国际巴拿马赛会,获得头等奖。同年,承制了3000吨海船“美利”、“美坚”号,两船合同定价为100万两白银。工厂向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贷款购置钢材,加工建造,于民国6年初完工交船。接着又开工建造2艘5000吨级海船,其中1艘取名“安华”,于民国8年初建成交船。

求新造船厂承建“美利”、“美坚”号海船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原料奇缺,价格暴涨,工厂为建造上述两船实际亏本达50万两白银。借贷到期,无力偿还,最后被迫以大部分股份售与法商,以了债务,并于民国8年8月31日改组为中法合营,易名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对内称法中冶金机械工程公司),在巴黎塞纳区商业登记处注册,虽名中法合营,但事实上已被法国资本所并吞。工厂由法人任经理及总工程师,雇用15名欧洲籍职员和400名中国工人,主要业务仍是修造船舶及生产柴油机。民国10~11年,为浙江省政府建造2艘炮艇;民国20~21年,为葡萄牙海军澳门基地建造排水量为1050吨的炮艇“巴梯亚”号。

抗日战争时期,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生产停滞不前。民国34年4月,日本海军部令三菱公司接管工厂。此后,该厂仅以修船及制造小型炸弹外壳为主要任务。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法国人再度接收该厂。此时,该厂已丧失造船及造机能力,只能修船和加工一些机器零件。

1952年1月10日,华东工业部正式租赁中法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改名为华东工业部求新机器厂。同年9月,拨归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领导,改名为求新造船厂。1954年9月,因发现原中法求新制造厂股份不清,法商隐匿国民党政府股权,中国政府按规定宣布;改租借为代管。从此,求新造船厂完全归属船舶工业局领导,结束了租借关系。

企业概况

创业初期

求新厂创业初期,仅有10多间简易厂房,购置了大小车床、钻床10余台,牛头刨床、龙门刨床和铣床各1部,建立造船、冶铁、熔铸和母机4个工场,以水汀(蒸汽)引擎作为动力带动全厂机床设备。聘请职员技师15人,招雇工匠100余人,下设车床、钳床、外场、翻砂、打铁、木模、电气、冷作、红铜、翻铜等10个领班,初期业务主要是承接机器修配和车厢、桥梁等工程的制造。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两年获利10840两白银,为工厂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至宣统二年,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一家商办制造机器轮船厂。当时除进口一部为英国制造的机床设备外,还自造了一批土设备,生产工场由原来的4个发展到绘图、木模、翻砂、打铁、冷作、车床、钳床、铜工、木工等9个,还建成船坞1座。职工人数也增至500余人。产品以制造轮船、主机和农产品加工机器为主,先后制造了各种船只24种,共48艘;各种桥梁17种,共47座;各种车辆17种,共84辆;火油引擎和蒸汽引擎两种15台;碾米机27部,榨油机170部。

民国3年与法商合营后

管理机构成员全部换成外国人,雇用10余名欧籍职员和400余名中国工人,其中学徒工约100人。下设工程部、财务部、栈房和9个车间,再加船台和船坞。在此期间,法国人添置和更新大量设备,至民国26年,其生产机构和规模有车间9个,其中柴油机车间可制造10~500匹马力柴油机,有车床10台,镗床2台,钻床7台,磨床1台,铣床1台,汽锤1台,砂轮机1台,动力变换主机试验台2台,行车3台,电机14台,以及喷咀油泵间、工具仓库各1间;铸造车间有化铁炉4座,模型烘干机2台,铁砂碾磨机1台,行车3台,以及工作台、处理金属的作坊各1个;金工车间主要加工和修理船上的机械设备,有车床21台,钻床10台,刨床4台,拉丝机1台,砂轮机3台,行车3台,钳工台16个,电机2台,工具间1间;模具车间可以加工各种模具,有木材加工机器4台,木工油漆台7个;锅炉房有锅炉2台,电控空压机1台,钳工台2只;铸造车间有炉子10只,汽锤3台,起重机1台;铜匠间有火锅5座,弯机机1台,起重机1台,工作台3个;木工车间有电动的木材加工机器5台,工作台9个;冷作车间有精磨压延铜板机17台,火炉12座,水压机1台。另外,有2个船台(干船坞),装了门式起重机,能建造180英尺长的船舶;1个修船坞可将长200英尺、宽30英尺、高12英尺的船只托出水面,有2台蒸汽绞盘机和离心式蒸汽水泵。

抗日战争时期

求新厂人员骤减,生产趋于停滞倒退,厂房破损不堪,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机器设备都被日军抢掠一空,经济损失达890万美元之巨。当时,工厂已失去造船能力,主要承接一些修船业务,同时制造柴油机以及活塞、轴承、加热锅炉、齿轮、阀门、离合器、活动桥、装甲车、卷扬机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2年初,人民政府接租求新厂时,厂区狭小零乱,设备简陋破旧。工厂总面积仅32132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211平方米,江岸线长150米,有干船坞1座,船台2座,简易木质码头3座,以及船排等设施。“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共投资2500多万元恢复生产和扩建改造,先后将毗邻的申大面粉厂、恒通纱厂、久记木行等数家工厂并厂。1954年4月,根据“六四协定”要求,采取技术改造措施,将船台接长10~12米,购置船台及分段装配用的履带式及轮胎式起重机,起重量为5~10吨;并组建了有关生产车间,接长放样楼、修筑船坞码头和船台,增添一批机床和专用设备。1956~1957年,根据总体规划改造需要,工厂再次扩建,征购了三元轧钢厂,南市自来水厂总水管改道,第一养老院及裕庆里房屋迁建等,先后支出征购费用826.2万元,占工厂“一五”计划总投资的13.19%,扩展土地面积4800平方米,增加厂房面积16294平方米,江岸线延长104米。

“四五”计划期间

工厂对船台进行技术改造,在原60米船台的基础上再接长60米,形成全长120米,宽22米,能承载重量为3000~5000吨的中型船台,为建造大型破冰船打下基础。在此期间,上级又拨款130万元,将船体装配车间扩建成长90米,宽30米,轨高16米,面积计2700平方米的车间,内有30吨行车2台,16米刨边机1台,600吨水压机1台,三星滚轧机1台。1973年,将原剪板机投资的12万元改列为新建船体小合拢车间75.16平方米。1979年7月,与求新厂毗邻的上海微型轴承厂和南市木材厂迁建,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并拨款424万元,将上述两厂共27200平方米的厂址划归求新厂规划使用,以扩大工厂修造船能力。

工厂原有的喷丸间场地狭小,起重能力很低,使用多年,设备磨损严重。按(81)六机动字1940号文要求,移地重建喷丸车间,由第九设计研究院承担施工设计,于1982年3季度前建成。新建的喷丸间主厂房为18米跨,主厂房、边跨机房及风机房建筑物总长34米,宽24米,占地816平方米;主厂房容积4526立方米。喷丸系统设计改进了通风、除尘设备,能满足5000吨级以下船舶分段喷丸除锈要求。

1979~1985年间

工厂的技术改造项目有:高速船体加工装配生产线接长,建立船体装配焊接区等,船体生产从放样、光学下料、数控切割、冷热加工、中小合拢形成生产一条线。并将征用上海微型轴承和南市木材厂的场地扩建成安装车间。新建80吨高架吊车1台和40吨龙门吊车2台;接长和新建舾装码头133米,还将1台15吨的高吊迁至码头上,以增强码头舾装能力。1981年11月,经六机部批准,工厂建成1幢九层(包括地下室共十层)的综合办公楼,加上与外宾楼连接过道增加的面积108平方米,实际总面积为6089平方米,总投资160万元,于1984年4月建成交付使用。

“六五”计划期间

主要技术改造项目有133米码头建设、2号船台改造等。

七五期间

工厂“七五”技术改造项目共13项,1987年底已完工的有综合试验楼、数控龙门铣、数控立铣等项目;1988年完工的有配套库、简易涂装间、码头辅助用房、80吨高吊2台等。由于调整了后方场地,使船体车间中合拢平台区面积增加了1860平方米,基本上能满足5000吨船舶批量生产的需要。其间,还开辟了出口波音水翼生产线,使工厂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上提高了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历年的调整和技术改造,工厂的生产布局日趋合理,综合适应性明显增强。居上海500家工业企业第115位。解放以后,工厂共设计建造了800多个品种的军、民用舰船1300余艘,近30万吨。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船舶行业中第一个开发应用微机辅助企业管理系统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造船经验,企业深化改革,转换造船模式,实行科技兴厂,使工厂效益、质量不断提高,品种逐步更新,已形成300~600箱集装箱船系列,5000吨成品油船及化学品船系列,钢质、铝质快艇系列等多条生产线。“郑和”号航海训练舰被喻为“共和国第一舰”,总体性能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铝质自控水翼高速客船1995年被列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十大科技排行榜,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工厂除了造修万吨级以下船舶外,还先后为葛洲坝、秦山核电站和南浦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多种配套设施。至90年代,工厂主要从事于军民船舶设计建造、修理改装和其他大型金属结构件,非船舶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的制造、室内外装潢及汽车修理等业务。生产经营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已与日本、美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使用和贸易关系,产品远销欧亚多国。

由于企业坚持技术进步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原则,“037”型船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银质奖1项,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优质产品奖、优秀新产品奖共10项。

求新造船厂党政主要领导人及任职时间表

机构名称

姓名

职务

任职时间

中共求新造船厂委员会

李信

党委书记

1952.1~1955.12

胡扶摇

党委书记

1956.1~1958.6

方政

党委书记

1958.6~1966.12

周立枢

党委书记

1970.9~1973.1

王永安

党委书记

1973.4~1976.9

杨荣锦

党委书记

1976.9~1977.3

朱建华

党委书记

1977.11~1983.2

徐洪

党委书记

1983.2~1986.2

沈志尧

党委书记

1987.6~1988,10

韩旭光

党委书记

1989.10~1994.4

龚汉明

党委书记

1994.4~

求新造船厂

冯正祥

厂长

1952.1~1954.10

江南海

厂长

1955.3~1956.2

冯正祥

厂长

1956.7~1960.8

朱星

厂长

1963.12~1966.12

朱必余

厂长

1978.4~1983.12

叶葆真

厂长

1983.12~1987.6

沈志尧

代厂长

1987.6~1988.10

贺龙沧

厂长

1988.10~1990.12

陈金海

厂长

1990.12~1993.3

韩旭光

代厂长

1993.3~1994.4

厂长

1994.4~1995.10

徐晓昌

厂长

1995.1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