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晚的江上 |
释义 |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的作品,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都呈示出泰戈尔与日本俳句的风格。 中文名:秋晚的江上 作者:刘大白 创作时间:1923年10月30日 创作地点:绍兴 出处:《邮吻》(开明书店1926年版) 诗歌原文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诗歌鉴赏在新诗运动之初,写景诗虽然较发展,但很少深究诗的表现方法,更不用说借鉴旧诗里的一些营养质素。例如像“红的花,白的花,多么好看啊”这类“诗”,侧重的显然是白话而不是诗。刘大白是前清的贡生,旧文学根基颇深。诗人自称是一个“由旧入新的过渡时代的诗人”。不过刘大白不甘守旧,相反却大胆趋时,刻意求新。或许恰是这一特点,反使刘大白的写景诗能自觉不自觉地汲取了旧诗你长。从意境的创造和表现手法看,主要还是从宋词尤其是小令和元曲里化出。像冰心、宗白华的小诗,注重在意象的暗示性的哲理,而刘大白则注重于情与景在自然的描写过程中的契合。这便是旧诗里所谓的诗画结合、情景交融了。归鸟与斜阳在空间上相距遥远,诗人却将其融汇于鸟儿在通红的残阳里寻觅归巢的大平面中。然而作为诗,就要运用语言的力量强化景致的表现力并注人诗人情感的生命之泉。这里“倦”、“驮”是关键二字,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而驮字,一方面是景致的进一步的渲染和奇丽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是突出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正是太阳,这样让人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景致,而包含诗人对生活的体验。第二段是第一段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人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冀于一种自由的生活。最末两句,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了,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作者简介刘大白(1880年10月2日—1932年2月13日),浙江绍兴人,原名金庆,清末举人。辛亥革命后改名刘靖裔,字大白。民国初年编《绍兴公报》因发表反对袁世凯的文章,东度日本避难,加入同盟会。1915年赴新加坡等地教授国文。次年回国编《杭州报》,并出任浙江省议会秘书长。1918年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19年任浙江教育总干事。五四运动中,与经亨颐、陈望道、夏丐尊等并称为“五四浙江四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