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秋海棠属 |
释义 | 秋海棠属是秋海棠科中一大类多年生草本。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怕寒冷,不耐干燥,忌积水,生长适温为20~25℃,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名称品种全称: 秋海棠属 品种又称: Begonia 主题关键词: 盆栽花卉 秋海棠属 花卉 观叶类 品种简介生物学特征秋海棠属分为球根类、须根类和根茎类三类。植株高度不等,叶圆形至卵圆形,对生或互生。花单性。 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及半荫的环境,怕寒冷,不耐干燥,忌积水,生长适温为20~25℃,要求腐殖质含量丰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种类1.根茎类: ①蟆叶秋海棠(B.rex):叶及花梗自根茎生出,无地上茎,叶卵圆形,表面暗绿色,有皱摺及金属光泽,具不规则的银白色环纹,叶背红色,叶脉多毛。花淡红色,高出叶面。 ②莲叶秋海棠(B.nelumbiifolia):叶圆形至椭圆形,似莲花叶,花小,粉色或白色。 ③枫叶秋海棠(heracleifolia):根茎粗大,密布红色长毛,叶柄长,叶片圆形,有5~9狭裂,深达叶片中部。花小,白色或粉红色。 ④铁十字海棠(B.masoniana):无地上茎,叶柄自根茎上抽出,其上有长绒毛,叶心形,叶缘有不规则锯齿,叶面有疱状凸起,叶色黄绿,叶片中间有一个类似十字形的紫褐色斑纹。花序自叶腋生出。彩纹海棠(var.maculata),是铁十字海棠的一个变种,叶片斜心脏形,幼叶黄绿色,老叶则墨绿色,全株被白色柔毛,叶面上延叶脉周围为浅色,组成不规则图案,这些图案随叶龄增加而变化。 ⑤伏地秋海棠(B.scandens):又名常春藤秋海棠。全株光滑无毛,茎细长,下垂或匍匐。叶厚,椭圆状披针形,有钝锯齿,呈波状;叶色灰绿。花小,白色。 2.须根类: ①银星秋海棠(B.Argenteo~guttata):亚灌木,茎直立,多分枝,株高60~120厘米,茎红褐色,茎节处膨大,叶表绿色,其上密布银白色斑点,叶背微皱,略带红晕,腋生花序,花白色染红晕,蒴果玫红、粉红色。 ②绒叶秋海棠B.cathayana):茎高60~80厘米,肉质,被红色毛,叶斜卵形;花朱红色或白色。 ③竹节秋海棠(B.President~carnot):又名慈姑秋海棠,多年生小灌木,全株无毛。叶互生,坚硬,长圆形而偏斜,边缘波状,表面绿色,有多数白色小斑点,叶背深红色,花及花梗深红色,小花下垂,雌花3翼,雄花4瓣。 ④榆叶秋海棠(B.ulmifolia):株高50厘米,茎分枝,有绒毛。叶长椭圆形,边缘有双锯齿,叶面有毛,叶色淡绿。花小,白色。 ⑤珊瑚叶秋海棠(B.coccinia):株高60~80厘米,半灌木状,全株无毛,茎直立,有分枝。叶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叶缘波状,叶色鲜绿,叶柄短。花及花梗鲜红色。 繁殖及栽培繁殖可以用播种、扦插、分株及组培法。播种常年皆可进行,四季海棠种子极小,与细沙混合撒播,播种土为草炭土,播后可以覆极薄的一层细土,也可以不覆土,浸盆后盖上一层报纸遮光,其上再盖一层薄膜或玻璃板保湿,发芽的过程应保证土壤湿润,温度保持在20℃,10天发芽,刚萌发的小苗似青苔状,仔细分辨才能看见绿色的子叶,从出苗到长出第一片真叶时间约为2~3周,这期间一定要保证盆土湿润,因植株极小,横在土面,胚根也未深入到土壤中,土壤表面一旦干燥,就会使植株萎缩,导致死亡。当长出1~2片真叶时分苗。扦插法:温室四季都能进行,但最好避开高温炎热的盛夏季节,因为此时扦插插穗和母株都容易腐烂,留下的伤口会使母株感病。插穗应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至少有5厘米长,保持20~25℃,15天生根。分株法:一般春季结合换盆进行,将母株分切成几部分,每一部分至少要有3个芽。组培法: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重瓣品种,外植体为茎段和叶片,培养基以MS为主,适当添加BA和NAA,此法增殖速度较快,当年组培,当年就能开花。播种苗分苗时可以移栽于128穴盘中,长至5~6片叶时,移于8厘米的营养钵中,最后定植于16~18厘米的盆中,若所栽培的品种分枝性不佳,定植的同时可摘心一次。基质应充分考虑通透性,可用草炭土2、炉渣1、稻糠1混合,定植时基质中加入充足的底肥,如腐熟的鸡粪、骨粉等。生长旺盛期浇水要及时,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水,同时每周浇施一次稀薄的肥水,冬季适当减少浇水量,可以向地面喷水以增加空气湿度,保持叶色光亮。夏季适当遮荫,光线过强,叶片卷缩,叶缘枯萎,冬季需要充足的阳光,因此不能遮荫,若光线过弱,则植株纤细柔弱,叶色、花色都很暗淡。四季海棠花后应控制浇水,并及时修剪,将残花枝剪掉,以促发新枝,待新枝长出后又恢复正常的管理。 病虫害及防治①茎腐病,主要危害茎部,也可以危害叶片。感病后,首先在茎基部出现水渍状小斑,小斑逐渐变大,呈不规则形,后发展为棕褐色软腐,病部组织下陷。当病斑环切茎部时,植株就会倒伏死亡。当病菌侵染叶片后,首先产生暗绿色水渍状圆斑,而侵染叶柄后则叶柄变褐并腐烂。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长出白色丝状物,病斑干枯后,其上出现棕褐色小颗粒,这些是病原菌的菌丝及菌核,该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防治;栽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每平米5~6克五氯硝基苯或多菌灵;发病后及时采取药物治疗,60%的敌克松600~800倍,高锰酸钾1200~1500倍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应保持环境的整洁,及时清除病株。 ②细菌性叶斑病,叶片是主要的侵染对象。发病初期叶面上有水渍状小点出现,后扩大为近圆形的黑褐色疱状斑,略隆起,病部周围的组织为淡黄色或红褐色,并有明显的晕圈,病情严重时病斑很快连为一大片,最后病组织会变为褐色并干枯。该病的病原菌为秋海棠黄单孢杆菌,此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水滴喷溅传播。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浇水施肥,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力,植株间保持间距,另外尽量不从上方浇水,避免水滴传播;一旦发病,应及时清除侵染源并集中销毁,同时要及时用药,200毫克/公斤的农用链霉素,75%百菌清600~800倍,每7~10天喷洒一次。 ③花叶病,症状及其防治见凤仙花的花叶病。④白粉病,参见其他花卉的防治。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