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晴空向南 |
释义 | 《晴空向南》作者李镇东,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于2008年1月联合出版。诗集共分6卷,其中诗歌有《母亲的庄稼》、《五月的荷香》、《记忆或忘却》、《晴空向南》、《野风在林》5卷,收入新世纪以来创作的励志诗、乡土诗等88首;诗评1卷。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题词,著名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题写书名,著名诗人、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胡丘陵作序。青年画家小雅女士画肖像、陈国军先生题画。 作者简介李镇东,男,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于湖南省衡南县一个农村,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毛泽东文学院作家班,现任职于某机关,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回雁诗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湖南作家网驻站作家。著有诗集《稻芒上的蛙鸣》、《晴空向南》两部。 青年诗人李镇东执着的追求和探索,是湖湘文化影响下的新世纪青年的代表。李镇东从小爱好文学,11岁起尝试写作诗歌。到后来,担任文学社长,编辑文学报;创办诗社,印发诗刊;组建研究会,主编了学刊。在20岁那年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诗集《稻芒上的蛙鸣》,一路艰辛一路跋涉。被称之为“80后诗作者的一个代表”,其青春励志诗集《晴空向南》正是近几年诗歌创作的部分代表作。 首发式概况2008年3月8日上午,由湖南作家网、衡阳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2008年首部青春励志诗集《晴空向南》首发式在衡阳市新华书店酃湖店隆重举行。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读到诗集《晴空向南》后,亲笔给诗集作者李镇东致信鼓励。 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阳新丽批示:“因为在各种文学艺术门类中距人的心灵和生命最近的是诗歌,对人类情感、命运体察最深、感受最切最为敏感的是诗人。预祝首发式圆满成功。” CCTV《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心灵强者”李丽发来贺信!她在贺信中说,“拜读完《晴空向南》,我内心一振,终于找到了安慰自己的方向:原来,人生是一次远行,生命是一种体验。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乎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于他体悟了什么。谢谢《晴空向南》给我的安慰!谢谢镇东好兄弟给我的激励。今夜,我将枕着《晴空向南》睡个好觉。” 现场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毛泽东文学院管理处主任梁瑞郴到场祝贺,并给予李镇东高度评价,他说,“李镇东是一个有理想的作家,是我省最年轻的作家之一,被称之为‘80后诗作者的一个代表’。李镇东的诗是青春的诗,是时代的诗,是励志的诗,也是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诗。” 湖南作家网主编余艳、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树生、衡阳市文联主席颜志武、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胡丘陵、衡阳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熊考核、衡阳日报社总编辑雷安青、南华大学文法学院书记罗玉成教授、湘潭市文联副主席毛娟等领导、诗人、作家、学者到场祝贺,并共同见证了《晴空向南》首发。 作品评论胡丘陵的序评乡村记忆与诗的水土流失 ——《晴空向南》序 新诗潮汹涌而来,诗的诸多传统被冲刷,被风化和腐蚀,甚至被颠覆。不断有各种诗歌“小园子”的主人,他们随心所欲地甚至孩子气地将种种“草”界定为“杂草”,又将种种“杂草”界定为“草”,以此来“创新”或奠定其“园主”的地位。但有一样“草本”没有被否定,这就是诗的意象。根据我的创作实践以及对汉诗行进路线的多年考察悟会到:中国新诗史几乎就是一部乡村与城市两大意象群的生态不断破坏与平衡的历史。不但经典诗歌可以佐证,大量维系诗歌生活的平常作品也能得以体现,有时甚至从同一位诗人的同一部作品中都能感觉到这两大意象的纠缠。青年诗人李镇东的诗集《晴空向南》即是如此。 透过乡村与城市两大意象群,我们可以找寻到李镇东诗歌的心理背景与创作空间。诗集中的乡村意象主要有庄稼、土地、童谣、麻雀、老水牛、蚂蝗等。“童谣随着晒谷坪的耙子/轮回地梳理着一个又一个季节”(《豆米香》)。诗人一开始就用“晒谷坪的耙子”梳理着诗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心理背景。“于是麻雀除去谷粒虫子般活着/捡拾完稻田里被遗忘的梦/将一生追逐”(《麻雀奔跑在田间》)、“吃过露草之后/爱上铁犁之后/告别了童年的脚步之后/喉结里便垢积了泥土和岁月的沉重/前蹄劈开泥浆/然后/走向冬的收藏”(《老水牛》)、“青翠的禾苗便站在春天的眉梢上/背上阳光灼热/脚下的蚂蝗涌动”(《农家三部曲》)。读着这些诗句,我们感受到了农家孩子李镇东对庄稼和土地有着淳朴的亲切,对村庄和土地,也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爱,诗行中呈现了乡村及土地的丰富和美丽。然而,正如庞德所说,“意象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只是一种思想”,“喉结里垢积”的泥土和岁月,特别是涌动的“蚂蝗”,传递给读者更多的是乡村岁月的沉重与酸楚。 在这些乡村意象中,正像郑敏说的那样,诗人在将“一块块预制板”构建乡村民居的过程中,突出了一个核心意象,这就是庄稼中的“稻子”。“稻芒是被谷粒遗弃了的棱角/她曾刺伤农人的脚步/刺伤晒谷坪光洁的肌肤/成长时/没有稻芒就没有稻谷的结实/成熟后/没有稻芒谷粒却越发的圆润”(《稻芒上的蛙鸣》),“稻芒”的存现与脱落,都是谷粒成长饱满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物质或过程,一个小小的什物在诗人眼中豁然美丽、伟大,值得尊重。“谷粒们昂首挺胸骄傲地接受/人们敬仰的目光丰收的喜悦/成熟的蛙鸣和脱落的稻芒静静地/躺在收获后原野的月光下/稻芒上的蛙鸣与月儿久久热烈地交谈/蛙鸣里的稻芒与月儿久久深情地对视/成为收割后庄稼地里唯一生动的景致”(《稻芒上的蛙鸣》)。稻芒与月夜、田野、蛙鸣等意象相映衬,诗歌明朗单纯,意境和谐美丽。布洛克说,“把一个柠檬放在一个桔子旁边,它们就不再是一个柠檬和一个桔子,而变成了水果”李镇东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美丽的乡村。然而在诗人笔下,“稻子”是“对抗饥饿的代名词”、“成长于人类的发展”,对于粮食与生存的关系,李镇东有着自己深切的感受。面对丰收后的土地,诗人既深沉又伤感:“收割那一刹那/生命被埋葬/新的能量物质诞生/稻谷延续着一个生命/结束并开始/最终融入人类/没有人哀悼曾经发生过的死亡”;“稻的悲哀/以生命为代价的付出/人类理所当然熟视无睹/葬礼始终被遗忘/赞礼取代哀悼/在人类满足的遥远时刻/只有稻的灵魂和精神/才被记忆深刻”(《葬稻》)。“稻子”这一意象被反复运用,是诗人情感生活的一个重要标记。从“伟大的植物尸体”中,读者更加可以理会诗人对稻子充满的敬仰和崇敬,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养育与母爱的珍惜,可以说“稻子”是李镇东一个重要的“艺术指纹”。 为什么有过乡村经验的诗人,一写到乡村就是意象丰沛,一写到城市还是想到乡村,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尤其对那些新的乡土诗,他们更多的是在城市的参照系中来写乡村。天天在土地里“耕作”,却写不出“耕作”的艰辛,只有进入城市,才想起“稻子”来。李镇东的乡村意象是鲜活的,然而,诗人的“乡村”都不是“既在”的乡村,只是一种“乡村记忆”,像是天鹅记起自己的“湖”,仍是以城市为参照的乡村。如“童年的奢望/至今还在超市在碗中找寻”(《豆米香》),诗人现在离开了乡村,渐远了“豆米花的响炮声”,原始的谷物忽如昨天的记忆,只能在都市的商场里来捡拾这段影印,乡村已经不是“既在”的,城市成了诗人向往乡村、捡拾记忆的载体。 《晴空向南》中的城市意象主要有:广场、笔记本、墨水、电视、摩天大楼、教室、路灯等。其核心意象是“校园”。“课桌以不同的姿势陪伴春秋四载/没有格调/形如缺水而窒息的竹排”、“重新坐回的这个座位如此温情/因为曾经熟悉而亲切/仿佛黑板上还有师长们殷切地期盼/语重心长/粉笔和抹布还那般安静地躺着/如此生动/这永恒的风景恰似国画丹青”(《重回教室》)。阔别乡村,远离泥土,对一个“80后”、参加工作不久的诗人,城市给他的印记除了路灯、广场及高楼大厦之外,影响最深的还是让他留守时间较长的学校。对课桌椅子熟悉而亲切,连粉笔和抹布都让诗人如此动情和眷恋。在校园,对一个农家孩子来说,城市的概念,有如“少年维特”式的烦恼。这种烦恼不仅仅是可望不可及,更多是“乡村”身份与“都市”的差异(早期表现为户籍的差异)。“这只小鸟就在城市的草坪上/欢歌舞蹈试图追寻到方向和理想/高楼太高霓虹太璨水泥更是无边无尽/于是徘徊成为唯一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草坪上有只小鸟》)。在这里,“小鸟”无疑是诗人的个体象征,城市的繁华与诱惑,让诗人难以抉择,也让这只稚嫩的“小鸟”一度踯躅和犹豫,思维和行动一再搁浅和延宕,已而成为“烦恼”。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事实上,城市已经取代乡村成为代表中国现实的中心舞台,乡村社会及其文化形态已经失去其代表性地位。城市不仅仅是时尚的策源地,而且成了主流话语的命名者和制造人,其中心地位也奠定了话语的主导权,农村开始沦为城市文化的“殖民”。尤其是在城市“高楼”下,现实对乡村人心灵的挤簇更为强烈。“他们夜晚与城市无关/那些还带体温的砖和楼层将他们拒之门外/就是在午夜时分倘大的空间/容不下他们的粗布衣服和乡音”、“这个城市的前身可能是农村/城里人的祖辈可能是农民/但现在这个城市的午夜与农村农民无关”(《午夜怕痛》)。这就是被街道、楼房和围墙切割的城市,也是诗人和市民从“猫眼”中观察邻居的城市,它不断挤压着人的精神,尤其是有着自然天性的农家孩子。在李镇东看来,面前的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它还是一种决定性的文化力量,几乎关于生活的一切想像都是从都市出发的,一切价值都在都市背景下被重估,而作者文化“根”中对乡村的热爱、怀念、向往又极力抵抗这被都市的消费秘密支配。“一声声寻常的坐车讨价/成为午夜不寻常的痛/为了农村家园建设城市离开城市/因为城市的雨露不属于他们/因为城市的目光不属于他们/因为城市的午夜总在热闹中凄凉/对于一座没有体温的城市/钢筋水泥路灯及人群都只是过客”(《午夜怕痛》)。尽管诗人身居城市不久,但还是切身体会到城市的“雨露”、“目光”、“午夜”是属于一定范畴内的人,如果没有这张“名片”,或是没有足够在城市谋生的技能和社会联系,乡村孩子只能用视觉来消费城市,诗人也感觉到自己只是“过客”。“所有生命体都面向太阳/以自己的方式和力量奔跑着/或寻找着原始的森林和火种/或寻找着遥远的河流和村庄/方向在周边在面前措手可得却触不可及”(《晴空向南》),走向城市还是坚守乡村,诗人也思考琢磨过,不管是什么方式,还是何种因由,对乡村是坚守还是“背离”,对城市是向往还是“逃亡”,诗人的心灵始终在徘徊、在流浪。 作为“80后”的诗人,对饥饿的感受已经不像笔者那么真切。然而,诗人毕竟不是没有参加过劳动的有闲阶级。在他眼中,不可能只有“农家乐”式的田园牧歌。“稻田里种植着母亲的庄稼和儿子/在干旱的土地上/在皲裂的手指细抚中/雨水和奶水灌溉着成长”(《母亲的庄稼》)、“父亲可还在笔记、看书或发呆/眼睛该是向着山的方向/他还会被天上的月亮割伤吗/哦,那冰冷的刀子”(《写在元宵节的深夜》)、“农田走不出季节/孩子的脚丫始终挂念着泥田”(《农田》),记忆中父母的田间劳作,回想中诗人自己的农事经历,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牧歌”让诗人感觉有一段距离。李镇东试图以纯乡村人的视角来写乡村,但更多仍然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写乡村,虽然有两种意象在纠缠,然而仍然是在城市的参照下写乡村,本想构建诗的乡村,由于意象的生态平衡被破坏,反而造成了诗的水土流失。在卷三《记忆或忘却》中,诗人对历史、人物、事件的释解,尤其是那些“XX有感”之类的篇什,本应该是有感的东西,在诗人笔下变得反而没有感觉,像是“诗流感”。这里我想起陈超先生的一段话:“它们以夸饰的宏伟激情,试图对称于题材的宏大,但多数给人以大而空泛的感受。这里,诗歌应有的心灵内凝的劲道,被巨大的‘激情’蒸发掉了,其结果是诗人留下的既不是史,也不是诗,只是一个勉力呼喊的诗人形象。当然,不能说这样的诗人情感不‘真诚’,但由于缺少对诗歌之道的自觉,他们在不期然中走向了‘真诚’的反面。”如诗集中《记忆或忘却:从卢沟桥到东京湾》、《四月:春天里永恒的颂歌》、《一声“菊妹子”的呼喊》等,由于意象的勉强,不但没有达到对称宏大题材的效果,而且缺乏应有的张力和震撼度,诗的水土流失显而易见,这都是缺乏“诗歌之道的自觉”的结果。当然,要达到生态平衡,这种“自觉”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想养成就能养成的。好在李镇东还年轻,对诗歌艺术还在探索之中,我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诗句。 是为序。 巴陵的评论乡土诗行里的旗手 ──读李镇东的诗集《晴空向南》 诗人,多与泥土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也与乡村有着不可不说的秘密。作为文学里的新生代──80后作家,多脱离了农村这块养育文学的土地,做着城市的独行者,用孤愤来写作。诗人李镇东,虽然数年生活在城市,过着城市人忙碌而喧嚣的日子,却没有脱离乡村的诗意和思考,时刻关注着乡村的变化、记忆着童年的事物,写着属于自己的乡村诗行,为家乡的泥土鼓与呼。李镇东为了那泥土的诗行,创办了自己的中国乡村诗人网站,在乡村诗歌的田地里耕耘,与同样耕种乡村诗的朋友,在自留地里尽情唱和。 读过诗集《晴空向南》,感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情萦绕大脑,久久不散。这是诗人李镇东恋着乡村、与乡土保持着深切交往的结果。看,“牛高吭着,带着肃静和神圣”、“夕阳下我们被拉长的影子/被田埂上开裂的缝隙收容”(《童谣纪事》),这就是诗人的湘南农村,他时刻惦记着的乡村,常常让他回到童年的乡村。在深夜里,诗人浸泡在往事中辗转难眠,又让诗人想起──“童年的斗笠/总在记忆的田野被风吹跑”(《童年的雨伞》),却追也追不上,只能急得直跺脚,担心斗笠丢失,无法回家交差。还有那赶着时令要做的农活,“青翠的禾苗便站立在春天的眉稍上/背上阳光灼热/脚下的蚂蝗涌动”(《农家三部曲》,这份苦,当时的辛劳已经不再,如今,却成了美好回忆的基石。生活在城市,还常常流连那辛劳的农事,这正是诗人的私秘。 在李镇东的诗行里,乡间万物是他描写的对象。诗人从小生长在乡村,那些乡村的生活记忆,时常在他的脑海里翻腾。诗人的乡村,其实就是他生活的那个湘南农村。湘南的某个村落,住着很多的农家和诗人,诗人的母亲种了庄稼与莲藕,结出了稻子和莲子。村落里有许多古枫,常常从晨雾里闪出它的身躯。那些挖药的人,从枫树下走过,攀向未知的山峰。村头有条古老的小河,河里有诗人的一只小船,小船在嬉戏中摇晃。河岸上有金色荡漾的稻田,青蛙在田里歌唱,唱着那古老的情诗,唱得姑娘们满心欢喜。偶尔看到一只水鸟,飞过天空,不知去向。这个湘南小村,便是诗人的故乡,也是诞生诗人诗源的摇篮。这简单而普遍生长于中国大地上的乡村,又饱含诗意,为诗人孕育着万物。 阅读诗集《晴空向南》,诗行里有很多连叠的乡事。可见,诗人对乡事的感触颇深,常常接二连三地报数着乡村的“故事”,这多次的连叠,或许正是诗人不老的记忆,形成了诗人反复吟诵的习惯。在那“五月的风五月的云五月的雨”里(《五月的荷香》),诗人的笔“开”出了荷香,诗人认为:荷花就要与五月的风、云、雨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还有那“五月的龙舟五月的粽子/都不及五月的一片小叶一朵小花”(《橘颂》),这五月,是诗人的五月,也是诗人最爱的季节,诗人急切地告诉我们,他在五月最喜爱的是那朴素的花草。这些连叠的乡事,说明了诗人向往旺盛的季节,也向往旺盛的花朵,他要像野花野草一样有生命力,强劲地把诗歌种向大地。 最让人品味的,还是诗人的哲理,那乡村被创新的生活哲理。诗人明显有着自己的生活情趣,在那生活里,他不追求物质,却追求那生命哲学。如:“路长了短了长了/人醉了醒了醉了/路湿了干了湿了/人走了来了走了”(《静夜思》),只28个字,表达了诗人无尽的哲理趣味。这其中包含着丰富而内蕴深刻的生活哲理,讲叙着人生常态和城市人的生活态势。再细细把玩,可以体会到更多的人生境界,许许多多人都生活在这些境界里。仔细而反复琢磨,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诗人在他的诗行里,尽管吝啬笔墨,却也不乏一些思考,这些,都是值得品尝和回味的。 读罢全书,一言概之,这是一部惦记着乡土的诗歌。而诗人李镇东,正是为乡村泥土鼓与呼的旗手。其诗、其人,将影响着下一代乡土诗行、诗人的出现。 踏浪的评论一束温暖的光芒 ——有关镇东及诗集《晴空向南》 一 其实,我没亲见过镇东,但似乎神交已久。我们大约两年前在一个文学网上认识,当时他担任诗歌、散文编辑。在诗歌的编、评中,我们很投缘。记得我初次评论他的长诗《记忆或忘却:从芦沟桥到东京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后,他很快就回复了。 当时,我也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感觉这首诗歌可编入中学生的语文课本教材中。因为我觉得用诗歌的语言叙说历史事件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热情,从而更容易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 没想到镇东在第二天晚上就把诗歌修改了一番,后得知是第八稿,我除了感叹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与对文学的敬业精神外,在电脑屏幕前对着他的诗文给了他一个大拇指。 此后一段时间内,镇东积极投入写作与网站的诗歌、散文编辑工作,我们都感受到了他不可阻挡的青春朝气与热情,还有做为一个年轻人的纯洁与积极向上。我们从没有私底下交谈,更多的是没有时间,大家都忙着,为了学习、工作、创作以及各自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这群年轻人,就这么忙碌着。纯洁的友谊在我们相互的文字中生根、发芽、生长,开出了鲜花。 后来,镇东突然消失了。作为一个文人,尤其是诗人,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二 就在他竟乎要彻底淡化在我们的记忆中时,他又冒了出来,并且直接加了我QQ,直报他李镇东的家门。因近来我为了一些文学的观点的争论,情绪低落而心情淡漠,文章也尽可能地少写了,网站的评论也少参与了。他加我QQ,开始我还以为他作为一位好友要来安慰我的,哪知他贴心了几句,便不容分说让我给他即将出版的诗集写评论。 这个任务来得真不是时候。我是一个非常直爽的人。我告诉他,这段时间我的情绪低落到在墓地附近经常徘徊的地步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要是在我心情好的时候,给我这份作评的机会,我会觉得无上荣光! 于是,我立即抗议:请不要给我布置任何任务,我近来很颓丧消沉、很受伤,我要精神上的自由和安歇! 我一顿炮轰。 他一顿大笑,说可以帮我疗伤。 我叛逆地问,怎么个疗法? 他说,读我的诗歌吧,给我的诗集作完评,你自可痊愈。 我还是不依,反复推脱。 这时镇东火了,便发来一行字:“你实在不愿意的话,现在可以拒绝!” 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号动了我的心。 我妥协了。说了句:尽力吧。 其实我是怕写不好,毕竟这是件很严肃的事情。 三 第二天一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印诗稿了,接着忙里偷闲地翻阅他的诗稿。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我就停不住目光,就放不下来了,翻了第一页,又翻第二页、第三页……读了《母亲的庄稼》,又接着读《五月的荷香》……如饥似渴。 在阅读镇东诗集《晴空向南》时,我感觉先是有来自泥土的、最让我酸了鼻子流了眼泪的呼唤从远处村庄的土地下传来,很悠远很绵长,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让人情不自禁地合目聆听、歪头思考,那些童年的歌谣,那些芳醇的泥香,那些最撼动人心的淳朴的亲情,都扑面而来……这些都让我的嘴角不经意间牵动笑容,让我感动得泪流……我们是在这浮躁喧嚣的空间呆得太久了呵,这醺满了泥土、荷香与自然的清风的真情,随着浓墨的芬芳,让我久久地呼吸……接着便好似有春天的雨水和母亲的乳汁湿了我的心儿,接着我的心儿跃上乡村的山冈跃上大海的浪涛,奔涌起伏,并感受到了波澜的撞击与壮美。紧接着,我的心开始在自然的原野上奔跑,撒野似的。 我立刻抽出纸张,拿起笔,一气呵成,是镇东的诗歌成就了我的灵感。如果说我作评之快,倒不如说镇东的诗歌之美和震撼人心之力。镇东的诗集像一首歌曲,先是远古传来深切的低唤,再慢慢地出现一些自然的气息和温情,然后调子高扬,然后就是欢乐的景象,最后也撒点儿诗人的野,而这野,就是灵感的命令,非要诗人执起笔尖,将这首歌曲谱完,方才可以稍稍歇息。 四 《晴空向南》共包含了五卷诗歌,卷一是饱含泥土气息的《母亲的庄稼》,该卷是诗人对儿时乡村生活的怀念与歌唱。对于一个农家母亲,她的稻田里种植的就是她的庄稼和儿子,她的最朴实的希望就是庄稼和儿子,她种植了庄稼,庄稼养活了她生育的儿子。她期盼的是雨水能灌溉她的稻田,她奉献给儿子的是盈满五谷稻香的乳汁。而什么才会让母亲更骄傲更满足,那便是那秋收时肥硕的丰果——一仓饱满金黄的稻谷、儿子的笑颜! 儿子在这组诗中将诗人童年时对母亲的朴素的心思、情感的描写以及自己对母亲深深的感激,通过母亲的庄稼而溢于丰盈的笔端。这份朴实的母子亲情,成了诗人心头一份最甘醇的创作源泉。即使是一张普通的耕犁,都是诗人一首最动人的诗歌。 什么才能让辛劳耕耘的农家母亲骄傲和微笑,这本诗集便是儿子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五月的荷香》充满了纯真的温情,似一屡屡清新的风,一声声温情的呼唤,从童年的荷塘、童年的村庄传入城市,而让诗人深深地思恋。诗人在灯火闪烁的激情午夜失眠,却用文字跳动着温情。月亮和星星都一齐与之呼唤:祝融神呀/逆水而上吧/去激那千古的东洲桃浪/我的爱人呀/顺水行舟吧/眸子一瞥快进我的心房…… 多美的诗句,无论是逆水而上,还是顺水行舟,都要跳跃出激情,相爱的人都要快快地入了彼此的心房。这分明跳动着一团青春的火、一份灼热的渴望、一份殷切的期盼…… 卷一与卷二是从最朴实的乡土情结向浪漫温情情结的过渡,诗人很自然地用两卷饱含最朴实、最纯真的诗歌完成了这种过渡。 五 卷三《记忆或忘却》却笔锋猛转,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对历史事件的刻画与感叹、对历史人物、现代英雄人物的礼赞,皆发自肺腑,字字句句,感人心魂。读这样的诗歌,会让消沉的人也会随着诗歌的起伏与力量而斗志昂扬、激情满怀!譬如我,这段时间我是很颓丧的,淡泊而宁静,这是在大痛大悲之后的一种心态。我与周围格格不入,让我哀伤痛心不已!在悲伤、愤怒、郁闷之后,我祈求主赐我安详,在安详的同时,我让淡泊、颓丧分担了伤痛。就在这种心态下,我读到了《记忆或忘却》里的诗,让我的心儿瞬间激荡,我好像觉得:我还可以让沉静的血管搏动,让安静淡泊的心儿恢复激跳!这样的诗歌,充满了激情,让人感叹、振奋而斗志昂扬、永久难忘! 我们活在这浮躁的尘世,我们渴望心灵中的一片净土,渴望悲郁的心趋于宁静安详。但是这样淡泊久了,便会颓丧而丧失斗志,消失热情和爱的能力,到最终便会彻底沉沦整个的自己! 诗歌是生活与社会的强音,我们在感受诗人纯真的亲情、温情的浪漫、悲郁的多愁之时,我们也要抽时间让自己懒惰的脉搏搏动一下,也要让快要凝固冷却的血液沸腾一下,那么读这样激情磅礴、斗志昂扬的诗歌,便是一种催化剂、感染剂、传播剂,我感觉,仿佛有一束温暖的光芒从窗口投来,落在了我面前这张磅礴的诗稿上,这一行行的文字又在光的照射下跳跃了起来,又升腾起一股激切的热流,而蒸腾于我的心间、我的头顶、我的身体,我瞬间地又恢复了一颗急速跳动着的敏感的心。所以有时诗歌在写作上直白地表叙或一咏三叹更能加深诗歌的感情的表达程度,感情过于强烈、浓厚的诗歌,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才能激动读者的心跳、搏动读者的脉搏而引起共鸣。 真的,一个成功的诗人,一位真正的诗人,他不仅仅限于歌咏风花雪月或哀哀卿卿地抒发自己的情怀,更重要的是他要有爱的热情和爱的能力,能关注社稷民生,爱自己的国家、爱社会和爱自己所生存的集体,能有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对于正义的颂扬和对邪恶的不妥协的精神,要爱憎分明。 诗人他不应该是做作的,他是向社会、向人们展示一个裸的生命个体。换句话说,诗人,他应该以裸的生命个体呈现给人们看。当然,这种裸是指精神的裸、心灵的裸、人格的裸、灵魂的裸。诗人的情感,应是纯洁又自由的,同时又充满灵性、原始野性的光芒,世界上的任何一种光芒,都不可能与诗人的光芒媲美。你歪曲了这种美,你就不可能读懂一个诗人及其诗歌的灵魂和精神,你也就感受不到那光芒的极致带给人的美,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六 诗人在让读者们感受到了朴实的泥香、清新的荷香、浪漫的温情、昂扬的激情之后,诗人又很自然地地带读者跑入一个很温暖很欢乐的天地,于是卷四《晴空向南》又赫然出现在了读者的面前,我们感觉到碧空万里、白云在飘、南风在吹拂……太阳出来了!霞光万道!所有的生命个体都面向同一个方向和目标,寻找温暖、生机、活力和快乐!这时所有的鲜花都开满大地,所有的生命个体都具有了爱的能力,都升腾起了热情和力量! 在无限的欢乐中,诗人又开始“撒野”了,卷五《野风在吹》便是诗人的血液中最不安份的一个因子。诗人具备一种原始的野性,但始终纯良、始终坚贞,而这最原始的坚贞与纯良,正谓之为诗人的野性所在。所以你看诗人说:野风在吹/孤独的窗玻璃欢呼雀跃起来/……/野风吹过/河滩累了/收音机累了/而不累的文字还在延续着这场有风的夜…… 夏铭的评论镇东的诗及其他 一 元月2日晚,雁城寒雨轻飘,夜色迷离。 踩过湿漉漉的街道,在雁城宾馆门前与镇东如约而遇。他一身深色西装,目光如炬,满脸喜色,走到我跟前连忙脱下手套,有力地和我握手——熟悉的笑容,熟悉的动作,似乎重复着数年前衡山脚下的那次会面,感觉什么也没有变,还是那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诗人李镇东。 衡山别后忽三年,潇湘夜雨又逢君。当晚,镇东与我举杯痛饮,畅谈各自的经历,袒露心迹,感慨万千。此时,镇东历尽生活之艰辛,已从边远的小县城提调到市里工作。 我们在大学里相识,以文为友,以诗相知。毕业后,他向北走,我往南行,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中追逐着各自的梦想,至今逾五年。然而,奈何人生聚少离多,我们每一次相聚总是那么短暂,这次也不例外,两个小时后,带着镇东新诗集将要面世的期待,我匆匆离开雁城。 销声匿迹数月后,镇东于五月下旬突然来电,兴奋地告诉我新诗集《晴空向南》几经修订,现已通过出版社审核,很快就可以出版面世了。随即将诗稿传予我,打印出来厚厚一沓。镇东在短时间内以惊人的力量完成了全部版前工作,进展如此神速,让我极为惊叹。手捧沉甸甸的诗稿,鼻间飘动着淡淡的墨香,我获至似宝,来不及细读每一篇章,早已感动不已。与诗抗衡,与时间较量,镇东多年的执著与坚守,成就了我们心中的文学净土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二 镇东文学科班出身,大学时代创办诗社,痴迷于诗歌、小说等文学创作,自喻为“两栖动物”。2002年秋,赶在大学毕业前,镇东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稻芒上的蛙鸣》,举办诗歌沙龙,在湘南各大专院校文学青年当中引起轰动。两年后,他自创“中国乡村诗人”网站,以湘南乡村及自身经历为题材,一路笔耕不辍,至今收录了不少原创诗作。 有位诗人说:“诗歌是内心奔涌的河流。”这条“河流”正是与现实生活处处血脉相连的。 作为80后人,清贫而特殊的家境让镇东走过了许多半饥半饱、“饭难吃”的岁月,但追忆那些已然消逝的日子,生活的疼痛让镇东“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他在散文《走过饭难吃的日子》中写道:“尽管生在红旗之下,但农村贫瘠的土壤让我毫无80后改革开放一代的优越感。和成千上万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民一样,时常为吃饭发愁。”经历了诸多生活的苦难,锻炼了镇东刚毅不拔的个性。他是农民的儿子,自号“中国乡村诗人”,深谙农家生活的苦与乐,早期在诗歌创作中常以淳朴的语言素描乡风、农田、泥土房、耕种、童年等一切与乡土有关的意象,情调热烈而明朗,有时会带着记忆远去的淡淡的忧伤,淋漓尽致地抒写着对故土深沉的热恋和痴爱。生活在钢筋重叠、水泥成堆的现代都市,读着如此诗意和静美的句子,我仿佛重回幼时的时光,重回山水田园,内心渐渐一片宁静。 三 因为有爱生活才美好。千古以来,爱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生命中“亘古长明的塔灯”和“指引迷舟的恒星”。 镇东受过浓郁而浪漫的古典文学影响,大学时代曾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叙述和怀恋失去的爱情,一直都以朦胧抒情、饱含感伤的笔调为主,而在简练、平淡的诗句下面,蕴涵着诗人内心最深挚的情感。读卷二中有关爱的诗篇,诗人行云流水,一笔一画地勾勒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让人记忆荧幕顿然敞开。尤其是对以往爱的深深眷恋与痛失所爱的绝望心境,内心反反复复的灼痛,让人忍俊不禁,心碎落泪: “孤独地游弋孤独地看着你/你醇香的笑容溢满酒窝/我便把你盛上胸口/盛着青绿的春光和金黄的期盼”(《我有一只船》) “五岭广场上的欢笑已被远古的耜/劈开成残缺的照片/那些重新一层一层铺下的足印/还是不能熨平深度骨折的记忆/一座飞天山将曾经背影隔成两地/一塘东江水将行囊往事沉入湖底”(《别过郴水》) ——“但你还是走了/没有最后的吻和拥抱/没有最后挥手的道别/秋天只留下雨和风/日日夜夜敲打着窗玻璃”(《冬天要来了》) 但可幸的是,正当镇东无日无夜地饱受于失去爱的痛楚的时候,“一袭初夏的风/从原野白果的清香里荡出”,一个美丽的女子带着“五月的荷香”悄悄走近他的身边。苍苍蒹葭,“伊人”就在水一方呵!他执子之手,走进五彩斑斓的五月,沉浸在这片醉人的荷香中,爱如失而复得,他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狂喜,立在浩浩湘水边上,大声朝巍巍南岳呐喊:“祝融神呀/逆水而上/去激那千古的东洲桃浪/我的爱人呀/顺水行舟吧/眸子的风吹进我心房”。醉过方知酒浓,爱后方知情重,听到诗人一往情深、倾尽肺腑之爱的呼唤,有哪个女子不情窦盛开,为之动容呢? 四 近百年来,中国诗歌像一出五味杂陈的戏剧,有过鼎盛的历史辉煌,走过激烈的派别纷争,经历了无数的沧桑,风风雨雨,那些依然吟唱的文字让世人难以解读诗歌的本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以人性美和自然美为标尺,关注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的新乡土诗在湖南悄然崛起,这种烙上“文化乡愁”的乡土诗歌“包容了诗人们所特有的失落感、忧患感和重建感”,其极具实力的诗群团队在我国众多诗歌流派中引起轰动,并深深地影响了八十年代热衷诗歌的年轻人。 镇东在美丽而贫瘠的湘水乡村土生土长,在一季又一季饱满的稻米的孕育下,他不断阅读古典书籍,长期熏陶于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将自己喻为“两栖动物”,其创作的很大一部分诗歌可归为新乡土诗的范畴。从出版第一本诗集《稻芒上的蛙鸣》到创建“中国乡村诗人”的个人原创诗歌论坛,再到新诗集《晴空向南》的出版,皆以乡土作为诗人的出发地,为“精神家园”所在,这在镇东所创作的诗歌中是显然而见的。透过诗人灵魂的深处,“与哑巴说话/在彼此的世界里做对方/坚固的文字”,甚至“典藏言语/成为有声庄稼地里永远/且惟一的收成/从而感受内心爱人的存在”(《与哑巴说话》),跨越人性的自然鸿沟,这种渴望理解渴望任知,是他梦寐以求、追求至高无上的境界。但他并不因此而止,他阅读历史,游历乡土,热切地关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光片段,他的思想触觉突破了乡土诗歌中素来表现的精神固守和灵魂自慰,将自己独到的情思恰到好处地寄寓于所创作的诗行,诸如《橘颂》、《远离栖居地》、《郴州过客》等,平直而流畅的语调,蕴含诗人炽热的激情和灵性之光,其至性至情让人读之皆心声共鸣,深受感动。 “晴空向南/向着山之南的故乡/向着小河湾湾流的方向/所有的灿烂鲜花般荆棘开满大地/所有的旷野风雨般劈开新的征途”(《晴空向南》)。再次读到镇东这首血液奔腾的诗歌,我不禁想起了一些令人扼腕叹息的诗坛史实:湖南“新乡土诗”抵达九十年代的颠峰时刻,刚越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随着领军人物江堤英年早逝,巨大的损失使新乡土诗坛逐渐走向沉寂,尽管还有一些乡土诗人近年活动甚是活跃,力聚三湘诗人创立民刊《湖南诗人》,仍坚持乡土诗歌创作,在湖南甚至全国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已不复当年之盛况了。 五 其实,生活本来就是一首诗,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生活的美的探求与思考。在这个物质欲望高度膨胀的社会,大部分诗人为物欲生活所累,为思想包袱所困。那些带着淡淡的泥土清香的诗歌已经远去,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充斥着浓郁的现代商业文化气息,再也找不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乡土诗歌了,甚至连国内其他诗歌流派结集出版的影迹都难以寻觅了。 可喜的是,镇东还在坚持,固执地坚持着。电话闲聊时,听到镇东目前最大的愿景是——“静心写作,诗意生活,以诗人的名义去感悟和拥有万物”时,我为之一震,并为之叫好。事实上,他已经迈开了乡土诗歌创作的重要一步。让我们期待镇东的诗带给我们更多更美的感动和享受! 吕宗林的评论诗歌的诚实与狡猾 ——兼谈李镇东诗集《晴空向南》 “五一”长假,我在家里翻阅三部诗集。一是洛夫先生的长诗集《漂木》,二是青年诗人李镇东将要出版的诗集《晴空向南》,三是我自己刚刚脱稿的长诗集《梦回唐朝》。翻来覆去之时突然想到诚实与狡猾两个词。这两个词在诗歌词典中几乎是找不到的,但它们却像两块外太空陨石,顽固地向我砸来。 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其价值标准已经模糊不清。2006年网上关于“梨花体诗歌”的恶搞,已把诗歌的衡量标准彻底搞乱,变成谁也说不清讲不明了。这时候突然有两个词由天外飞来,倒使我顿时茅塞顿开,思路也渐渐明晰起来。 所谓诚实并不代表贬义,大致是诗歌比较实在、朴素,现实主义的色彩浓厚一些,艺术上变数较少。唐代诗圣杜甫写诗就比较诚实,是谓现实主义大家。李镇东的诗歌,大致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子,语言干净素雅,与网络上某些“口水诗”的随意率性不同,呈现出其写作个性的倔强。 所谓狡猾,即玲珑剔透、旁敲侧击,王顾左右而言其他,变形、通感、错位、一指禅,等等,艺术上变数较大,常以一根火柴棍撬动地球。比如诗魔洛夫,以一根漂泊的木头来抒发自己的人生哲学和诗歌美学,可说是大狡猾了。李白的《静夜思》、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鹿柴》,都是狡猾的代表作。 李镇东诗歌的题材大多取自乡土,仿佛一个农民对土地的私语:“一个坑 一夜的耕耘/把自己深深埋植浑浊的呼吸/啸成一支绝世的青苗”(《紫浣花十四行》),这样的诗是有张力的,也是向狡猾方向发展的,类似的有《枫雾》、《生命的赤裸》、《一场雨》、《老房子》、《一个人》、《午夜》等,如果这样的篇章再多一些,诗集的整体阅读效果将会更好。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诗究竟有多少新鲜和刺激?究竟为现代新诗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几马力动力?当然,以如此严肃的命题来评判一位青年诗人的作品,未免显得苛刻,但是对于诗人来说,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除非你不写,或者你“转业”退出诗人队伍。 有朋友说你提倡狡猾是不是有“阳春白雪”之嫌,或者鼓吹“唯艺术而艺术”?非也!诗歌本质上是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肯定要精雕细凿,这里面就有选取角度、捉拿意象、加工成型、包装宣传等等技巧,这不仅牵涉到作品的美满度,更牵涉到诗人的智慧度,牵涉到诗歌的诱惑力。今年年初由车前子等十四位诗人签名公布的《天问诗歌公约》,第六条就提到:“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对于诗歌而言,这是根本的要求。当然,诚实与狡猾的艺术分野并不一定要如此清晰,它们之间的转化消融也存在着可能。 其实作者怎么写和读者怎么看,是有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好恶亦不能成为绝对标准。每个作者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写诗套路不同,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亦不同,故构成了诗歌的多元形态。对镇东诗歌如此“鸡尾酒”式地要求,未免有些过了,但就艺术而言,不太过拘泥诚实,多开阔诗路,形式上多一些套路,语言上多一些梦幻,创作中多一点狡猾,还是很有讲究的。 信马由缰,跑远了。愿以诗为镜,与镇东君共勉。 《晴空向南》后记我读大学出第一本诗集的时候,说再过15年便和唐代诗人李贺一样了。我不敢与“诗鬼”比才,而仅仅是对生命匆忙的一种敬畏。因为史载李贺35岁脱眉而亡。宿命论,这可能是诗人们的“天病”和致命伤。这也注定我们要跟时间赛跑。 诗稿交出版社后,我就几乎没一天歇息过。“经济日报又好又快看湖南”采访团、“第四届泛珠合作与发展论坛”采访团接踵而至;紧接着,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来衡拍摄专题,我便奉命先后带三个摄制组到相关县市采拍,三个月便匆匆而过;此后,50年一遇的干旱“炙烤”着湘南,我们又匆匆赶往抗旱一线;还没来得及“转身”,9号超强台风“圣帕”携暴雨又步步逼近,抗洪工作开始……这便是我的工作。虽处机关,乡村那份特殊的感情却总难割舍,无论在基层还是市委大院,总不舍泥土,常伺机下乡进村,为“泥土”鼓与呼。 如此紧张的工作,哪还有时间来写作诗歌呢?许多关心我的人都会问的。而对我稍有了解的人也知道,我的诗作大多是夜深人静时的产物,创作上和时间上并不矛盾。如果说白天必须理性地工作,那么深夜就是我感性之上的自由写作时间。所以,常被调侃为“夜猫子”。可以说,我就是一个写作爱好者,新闻、材料写作是工作,诗文创作属爱好。我之所以不敢说自己是一个诗者,因为李氏家族自古以来,诗者大凡名家,我不敢“亵渎”。尽管我学的是中文,也一直在坚持文学创作,但我始终认为,诗歌创作还是一件神圣的事,正如陈忠实所说:“文学依然神圣!” 如今,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至于孩子长得如何?那都交给评论家了,无论乡土诗、政治抒情诗,还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我只要保证在创作时是灵感所至,是真情使然就行了。我要怀着感恩之心,感谢让我有创作灵感和冲动的一切,是你们让我在繁杂的工作、生活之余,还依然有内心的独立空间,依然知道自己还将要做什么…… 诗集的出版,凝聚了诸多师长和友人的关心和帮助。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唐浩明先生,诗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任洪渊先生几多勉励,诗人、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先生欣然题写书名,画家董振涛先生慷慨题封面画,诗人、湖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胡丘陵先生百忙之中为书作序,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新诗界》原副主编郭龙先生不辞辛劳代为编校,这些都让我倍受感动。还有青年画家小雅女士豪情画肖像、陈国军先生为书题画,友人巴陵、夏铭、踏浪热情作评,我都非常感激。我没有上乘的美酒相敬,惟有创作出更多更美好的诗歌来,以表谢意。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在背后支持和帮助我的领导、亲友、同事,我都铭记在心,虔诚为感。 “静心写作,诗意生活。”是我所愿。我也愿所有的朋友心中有诗,有一个幸福美满、诗意和谐的生活! 2007年7月12日初稿于K358列车上 10月31日定稿于毛泽东文学院 青春励志百校行活动主题“青春励志百校行”是一项旨在激励广大青年学生立志成材、促进励志精神走进校园的大型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衡阳市作家协会、衡阳市回雁诗社、各大中专院校、中学团委或文学社团 组织方式“青春励志百校行”活动由2008年首部青春励志诗集《晴空向南》作者李镇东倡议并实施,计划历时3年走进100所大中专院校、中学,将通过演讲、文学讲座、面对面访谈等形式与广大青年学生进行交流,接受学生提问和现场评点学生诗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