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议
释义

基本信息

词目:清议

拼音:qīng yì

基本解释:公正的议论

英文翻译:principled criticism

出处:其犯乡论清议、赃污淫盗,一皆荡涤。——《南史·宋武帝纪》

详细释义

清议,即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这是庶族与士族斗争的产物。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适应庶族遏制士族而设,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 封 建家族关系,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

【又】清议,对时政的议论;社会舆论。

示例

《艺文类聚》卷二二引 三国 魏 曹羲 《至公论》:“厉清议以督俗,明是非以宣教者,吾未见其功也。”

《晋书·傅玄传》:“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於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清议》:“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於清议亡,而干戈至矣。”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东汉 后期,封建统治阶级越来越腐败,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官僚和知识分子中间,也对当权的统治者不断地发出抗议,形成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

典故

东汉后期,宦官专政不仅使政治黑暗,而且也垄断了仕途。这时的选举、征辟(bì闭),都要按照他们的爱憎行事,这就严重地侵夺了士人的上进之路。这一时期,太学生已发展到三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覈(hē核)公卿,裁量执政。”这就是所谓的“清议”。

所谓“激扬名声,互相题拂”,主要是比较廉正的官吏、士人、太学生等互相标榜。如说:“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所谓“品覈公卿,裁量执政”,主要是批评宦官专权乱政。如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议论自社会流入太学,太学生以郭泰为首,奉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为领袖,公开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清议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激浊扬清的作用。

代表人物——李膺

李膺(110-168),字元礼,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举孝廉,历任青州等地太守,转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后为河南尹,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纠劾奸佞。在太学生的心目中,他是“天下楷模”,凡受到他的赏识,皆被誉之为“登龙门”。延熹九年(166年),他捕杀交通宦官的张成,史称“张成事件”,为引起党锢之祸的直接导火线,他也因此被捕入狱。次年虽获释,然仍终身禁锢,不准为官,而声誉更高,士子称他为“八俊”之首。俊者,言人中之英俊。灵帝即位,窦武辅政,引他为长乐少府。不数月,武为宦官所害,党祸再起,他被下狱拷问致死,妻子徙边,父兄及其门生故吏并遭禁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