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史 |
释义 | 启动我国又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清史》的编纂2004年于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同我国历史上各种大型史书的编纂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清史》的编纂面临着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清朝大量内政外交的文献档案,都由满文记载;许多公文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清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最巨;保存下来的清代碑刻、谱书用满文写的也不少。同时,清朝与历代封建王朝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即清朝已进入近代全球化时期,清政府与日本及欧洲国家的交往频繁,在英、俄、德、法、日等许多国家的档案馆,都存有大量与清朝有关的历史档案;还有不少当时的外国人作为第一当事人写下的清朝见闻,以及研究清朝的重要外文文献。这些都是纂修《清史》的重要档案资料。 不足之处《清史》的编撰者均受命于官方,在政治倾向上难免会丧失中立性。《清史》编撰委员会戴逸也指出,受限于作者水平,在语言上采用了白话文,自然和桐城派所编辑的《清史稿》有较大差距,这一点体现在篇幅上。《清史稿》篇幅均简洁明了,而《清史》则过于繁芜。与台湾版《清史》比较,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不足以影响本书的史学价值,本书必将是研究清史者的必读书目。 另张其昀、萧一山、彭国栋等人在台湾将《清史稿》略加修改和补充,将其列传分类予以调整而成,名曰《清史》,于六十年代出版,计550卷。修正《清史稿》大量错误,但总体上仍未摆脱原著弊病,故作者自我评价不高,外界也很少提及。但本书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