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三希堂法帖 |
释义 | 【名称】清三希堂法帖 【全称】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类别】中国书法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法帖,尺幅:29.7x35.4公分,展一~五开。 清乾隆十二年(1747),梁诗正等奉命,以内府所藏魏、晋至明历代法书,编次摹刻「三希堂法帖」,於十五年(1750)完成,共三十二卷,收录三百五十馀件书迹,是历代蒐罗最富的大型丛帖。是清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并由乾隆皇帝弘历亲自选录,命大臣梁诗正等摹勒上石。全帖共收录历代书法家134人作品,各种书体名籍349件,刻于459块富阳石上,置于今北海阅古楼,此帖摹勒之佳,卷之富有,审定之精为历代法帖之冠。乾隆年间所出拓本,多用于赐王公大臣、至今已廖若星辰,道光十九年(1839年),因帖石已有风化,重加题刻,并加刻花边。本品系道光拓本,文字笔画清朗有神,笔墨清润,装帧整洁,是不可多得之佳作。 乾隆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名所藏之室为「三希堂」,此帖包含这三件书迹,故名。摹刻精良,用乌金搨,墨彩如漆,字口十分清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