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热药 |
释义 | 清热药是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 英文翻译heat-clearing medicinal 解释:a category of medicinals that have the effect of clearing up internal heat in cases of externally contracted febrile diseases or fever due to yin deficiency. 基本介绍性能功效清热药药性大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发表等等。 适应范围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 (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其他事项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分类[五类法]针对热证的不同类型,并根据药物的功效,将清热药分为五类,即: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退虚热药。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 主要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 清肝明目药,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等症、其中有些药物尚可用于肝阳上扰的症候。 主要药:青箱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 清热凉血药,常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血热发斑疹及温热病邪入营血、热甚心烦、舌绛神昏等症。热邪入于营分、血分,往往伤阴耗液。本节药物中,如鲜生地、玄参等兼有养阴滋液的作用,故在热病伤阴时,应用此类药物有标本兼顾之效。清热凉血药,一般适用于热在血分的病症,如果气血两燔,可配合清热泻火药同用。 主要药:生地、牡丹皮、犀角、大青叶、玄参 凡功能清热邪、解热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病症的药物,就叫清热解毒药。热毒病症主要是指丹毒、斑疹、疮痈、喉痹、痢疾等,由于火热痈盛、郁结成毒的病症。这些药物都能清热解毒,但由于各药性能不同,所以在应用上又各有特长,在应用于时必须作适当的选择与配伍。若热毒在血分,可与凉血药配合应用;火热炽盛,可与泻火药配合应用;挟湿者,可与燥湿药配合应用。此外,痢疾里急后重,宜配行气药;疮痈属虚者,宜配补益药等等。但发斑、疮疡、喉痹、痢疾等疾患,而属于阴症、寒症者,则不宜使用清热解毒药。 主要药: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土茯苓 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用于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症候,如心烦口苦、小便短赤、泄泻、痢疾、黄疸、关节肿痛、耳肿疼痛、流脓等病症。这些药物中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等,亦为常用的泻火解毒药,宜互相参证。清热燥湿药一般不适用于津液亏耗或脾胃虚弱等症,如须使用,亦应分别配伍养阴或益胃药同用。 主要药:黄连、黄芩、黄柏、苦参、龙胆草 清虚热药性多寒凉,具有凉血退虚热的功效,适用于骨蒸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常见药物牛黄解毒片 通用名称:牛黄解毒片 汉语拼音:Niuhuang Jiedu Pian 【成 分】 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苓、桔梗、冰片、甘草。 【性 状】 本品为薄膜衣片,出去包衣后显棕黄色;有冰片香气,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规 格】 小片。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片,一日2—3次。 【不良反应】 平素脾胃虚弱者、大便溏薄者、有过敏体质者以及小儿,多次服用或大剂量应用可能出现不良反应。 【禁 忌】 1、孕妇禁用 2、新生儿禁用。 【注意事项】 1、超剂量及长时间服用,必须在医师及医师指导下进行。 2、不宜与强心苷类、生物碱类、抗生素类或异烟肼、维生素B1等药物合用。 3、特异性或过敏体质者不宜使用。 【贮 藏】 密封。 【包 装】 要用PVC硬片、药品包装用PTP铝箔泡罩包装;20片/板 × 2板/盒。 【有 效 期】 24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标准文号】 国药准字Z43020715 注意事项一、清热药品种繁多,性能各异,在应用时必须根据热证类型及邪热所在部位,选则相适应的清热药进行治疗。 二、清热药又必须根据兼夹病症予以适当配伍,如表邪未尽里热又盛,可配解表要同用;湿热者可配利水渗湿药;热盛里实者可配攻下药;热盛动风者,可配息风药、热入心包、神志昏迷者,可配开窍药;血热妄行者可配止血药;邪热伤阴者可配养阴药等。此外,如里热气血两燔,又可清气凉血相兼同用。 三、清热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以免伤阳;苦寒燥湿药又可能伤阴,应予慎用。 四、清热药应用时,必须视病情轻重及药物质地,斟酌用量,并注意用法。 现代药理研究研究表明,清热药一般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和解热作用,部分药物有增强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功能、抗肿瘤、抗变态反应及镇静、降血压等作用。 汇总清单鸦胆子 马勃 山豆根 射干 败酱草 鱼腥草 贯众 青黛 大青叶 穿心莲 紫花地丁 蒲公英 连翘 金银花 马尾连 椿白皮 苦参 川木槿皮 秦皮 龙胆草 黄柏 黄连 黄芩 白鲜皮 决明子 长石 苦竹叶 青箱子 密蒙花 天花粉 芦根 白毛夏枯草 知母 寒水石石膏 谷精草 夏枯草 栀子 淡竹叶 竹叶 胡黄连 银柴胡 青蒿 地骨皮 白薇紫草 赤芍 牡丹皮 玄参 地黄 拳参 白头翁 鸡骨草 锦灯笼 光慈菇 葛花 天葵子 土贝母 忍冬藤 禹州漏芦金果榄 北豆根 重楼 野菊花鸭跖草 藏青果 熊胆 金莲花 大血藤 金荞麦 板蓝根蓼大青叶 苦地丁 马齿苋 地锦草 土茯苓 绿豆 白蔹 漏芦 山慈姑 白花蛇舌草 半边莲 水牛角浓缩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