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丰柳子戏 |
释义 | 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中国一个稀有的古老剧种,流行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由元、明时期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它的曲调是由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俗曲小令,如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由于“柳子调”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称为柳子戏。 基本信息所属地区: 河南 · 濮阳 · 清丰县 文化遗产名称:清丰柳子戏 遗产编号:Ⅴ-14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人/申报单位:濮阳市清丰县 遗产级别: 省 艺术命名柳子戏的命名,“柳”是唱的意思(至今,柳者仍被民间艺人用作演唱者的俗称),“子”是曲子的意思,即“唱曲子的戏”。当时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故又称“弦子戏”。 历史记载《中国戏曲史概论》述:南宋时期,宋金对峙,分治南北,北宋杂剧一分为二,形成南戏和北曲两个艺术体系。北曲就是北方所谓的诸宫调。《都城纪胜》载:“诸宫调本京师(汴京——开封)孔三传编撰,传奇灵怪、入曲说唱。”徐渭《南词叙录》载:“元初北方杂剧,流入南徼,一时靡然成风,柳子的一些曲子流入南方”。至今,南方几省还存有类似“柳子戏”的剧种,这些流入南方的曲子,当时别于南曲,独具风格。柳子在元代还不是杂剧,属于北曲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元曲的流行促进了柳子戏的发展,今诸多曲牌如[山坡羊]、[耍孩儿]、[红绣鞋]等保留在柳子戏中。。明初元杂剧四折一楔体制被突破,形成了传奇戏,采用多场戏表演复杂的故事,进而由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剧种,在河南与山东接壤地茁壮而生。明王骥德《曲律》(卷四)中记载“小曲桂枝儿即打枣杆,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 表现特征1.柳子戏在元代属北曲诸宫调说唱长篇故事的曲艺形式,明代形成传奇戏,用多场戏表演复杂的故事,由独具风格的唱腔形成剧种。因而,此剧种有其历史悠久,古老性的艺术特征。 2.柳子戏虽经京都花部的宠爱,又有清朝中叶的鼎盛,还有党和政府戏曲政策关爱下的繁荣,但受现代传媒技术的强烈冲击,市场萎缩,观众骤减,全国保留下来的专业剧团,也仅有山东省柳子剧团和清丰县柳子剧团两家。因而,此剧种有其稀有性的艺术特征。 3.柳子戏丰富的曲牌中既有宫廷味较重的雅曲《锁南枝》,又有泥土气息浓郁的俗曲《柳子》;既有古朴苍劲,激昂挺拨的《调子》,又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哟,活泼抒情的《一江风》;既有清雅细腻的细曲《二凡》,还有粗犷奔放的粗曲《赞子》。因而,此剧种有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4.柳子戏音乐结构华丽,无论雅曲,还是俗曲;是高腔,还是小调,音乐节奏和旋律极有规律,曲子之间慢和快的速度差层次较多,构成复杂的音域,具有较高的音乐成就。因而,此剧种有其音域复杂、不易传承的特征。 5.柳子戏既有宫廷大曲,又有民间的俚曲和俗曲小令,还有其他兄弟剧种的合理养分,种类繁多,面貌各异。因而,此剧种有其曲牌复杂、剧目繁多的多源性特征。 6.柳子戏的演出常伴随着民间的婚丧嫁娶、礼天祭祖等民俗活动,深受民间喜爱。演出范围遍及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并远及辽宁、黑龙江等省份。因而,此剧种有其与民俗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特征。 学术价值1.柳子戏剧目体裁多样、曲牌丰富多彩,声腔悦耳动听,词藻典雅工丽,集各剧种之精华,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对于研究北宋以来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可提供较为原始的资料与佐证。 2.柳子戏其独特的音乐和声腔风貌是研究弦索声腔早期生态的标本,具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3.柳子戏历经宫廷至民间,又返宫廷后又至民间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宫廷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同时它又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中原人民文化生活的艺术珍品。 实用价值1.建国后,清丰柳子戏整理、编排上演几十个新老剧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歌颂新生活,数十次参加省、市、县戏曲大赛和文艺汇演,为河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柳子戏剧目,大多反映的是惩恶扬善、清正爱民、廉洁奉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社会主题,对于新世纪、新时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念,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3.正是吸收了中原流行的俗曲、小令,柳子戏的唱腔优美婉转,人们有“听着柳子调,胜似坐仙轿”、“粗听梆子戏,细品柳子腔”之说。因而颇受中原人民的喜爱,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发掘、抢救、保护柳子戏,对于促进豫、鲁、冀等地的文化交流、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