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桐洋村 |
释义 | 青桐洋村位于广东省徐闻县,据清宣统三年《徐闻县志》和村中的族谱所记载,青桐洋村始建于明隆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青桐洋村简介该村明清至民国时期隶属徐闻县青桥乡,1961年3月划属海康县(现雷州市)英利镇行政管辖。明清时期,青桐洋村是徐闻县内的一大村庄,由于村大人多且名人辈出而曾号称“徐闻第一村”。村中以吴姓为主,而青桐洋吴氏当时在徐闻地又是有权有势的名门望族,所以又因其地位于县境北部而有徐闻的“北霸天”之称!在明清两代之间,青桐洋村中有科名者134人,出仕者83人,这些人功成名退后,便利用声望集资建祠堂,就这样不经意中为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现村中有宗祠6座,共计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 青桐洋村历史青桐洋村祠堂以其数量多、规模大、工艺精美而饮誉雷琼,其建筑风格,既具有岭南宗祠的经典法式,又独具自己的情致和品格。像刚栗公祠,就是一座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整座祠堂坐落在村东,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清光绪年间,由告老还乡的清光绪徐闻贡生、直隶州同吴运环及其弟吴运申主持营建,经三年乃成。祠堂的四面是高高的围墙,中间留出一方天井,石、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布局。1925年,为了防御雷州山贼土匪的侵扰,便砌砖石围墙把两座祠堂连成一体。四进、五厅、七天井、一亭、三楼,共有房屋20多间的建筑群体。祠堂整体布局主次分明,严谨沉稳中不失空灵雅致。门额柱顶的花卉灰塑,尺幅之内,景画气象万千,情趣盎然。祠堂殿厅阁的前额和梁头柱尾上的木雕装饰,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祠堂上进前院墙,用青石砌就,却不需灰沙浆粘合,在里面点火,外面透不出一丝亮光,工艺如此精细,让人匪夷所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用作粮仓或学校。 从青桐洋村吴氏宗祠的碑记上,可看出青桐洋村先祖重教崇学之风古已有之,并世代传承而造就了不少人才。像清奉政大夫、同知衔、清宣统《徐闻县志》的总校对和发起人之一的吴玉京,清乾隆壬子恩科武进士吴培超,清直隶州分州、州同吴运环,江南漕运转运使吴安心,诰封六品州司衔吴昌瑞,清宣统一年拔贡、浙江试用县丞吴冠凤,清交趾知县、徐闻才子吴南金,清末顺德、徐闻两县知县吴霏,还有清贡生吴克森、吴儒、吴培光、吴世贤……等等。清末至民国时期,青桐洋村人吴霏、吴霖都曾先后当过徐闻县县长,吴其豪为国民党徐闻县党部负责人,吴七(吴其鉴)为中共徐闻县地下党组织创建人和领导人……举不胜举! 青桐洋村古民宅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明清和民国时期,青桐洋村便以其豪宅数量多和气派豪华而闻名遐迩。时至今日,原貌保持完好的古宅仍有“进士第”、“怀仁里”、“是遒”、“外翰第”、“道耕”、“贻燕”、“繁禧”等等。古宅几乎南北坐向,门楼十分讲究造型和饰物,力图通过门楼显示出宅主的身份、地位和愿望。在众多各具特色的古民宅中,最具气派的莫过于原徐闻县县太爷吴霏的“怀仁里”了。该豪宅坐北向南,回形布局,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65间房。进了轩昂的门楼后,大院套着4个小院,每间小院都有正厅、厢房、书斋、仓房、小天井和大门,但建筑风格各异。小院与小院之间,廊庑回环相通。该豪宅外表沉雄稳健,内中四小院对称排列,在严谨中透出玲珑。主人居住的东小院,其堂屋宽阔,客厅明亮,似乎在铺张着这个仕宦家庭的礼仪空间规程,而卧室、储室有点狭小、昏暗,折射着这位县太爷的谨慎,而前庭以白玉为栏,墙上楹联、壁画与天井小园圃中的烂漫花卉相互映衬,又显露出这位县太爷附庸风雅的情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