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青年锅庄舞 |
释义 | 青年锅庄舞,是羌族未婚男女的习俗。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简介四川茂汶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内的许多羌族村寨,都坐落在群山之中。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青年锅庄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习俗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重大喜庆活动都要跳锅庄舞。表演时无任何乐器伴奏,场地选择在锅庄房或院坝,男女自成两排,围圈携手共舞。锅庄分舞为大锅庄(藏名达尔嘎底),小锅庄(藏名达尔嘎薏依)。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它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储蓄,表达厚诚之情。小锅庄属自娱乐性舞类。它不拘形式,随时随地都可以跳,锅庄房、院坝里,甚至劳动场所。小锅庄领舞者可男可女,不受限制。小锅庄内容多表现爱情、劳动、花鸟、自然等,因而活泼,洒脱,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小锅庄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性舞蹈。 情趣羌族“锅庄”的风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异。甚至即使是邻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风格上也廻然有别。但凡是未婚男女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锅庄”类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为活泼、充满朝气和吸引人们前来观看的集体舞蹈。 里县木卡乡的《青年锅庄》,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 ,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不知在谁的号令下,青年们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圆圈,开始了舞蹈。在分别由男女领唱和混声合唱的交替过程中,舞蹈随节奏相应而起不断变化。他们在为晾晒作物,高高竖起于场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宛如若干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美妙的栅栏之中。而更为令人心动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个段落,队形由开口处的领舞者,带领大家从圆圈形式转换为向内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时,男女青年近距离的面面相对,羞涩的红霞便即刻飞上不少姑娘们的双颊。每逢这时,旁观的众乡亲们就会通过那双双对视的幸福目光,推测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恋的情人。友好的议论、哄笑和频头论足随之而起,把“锅庄”舞蹈的气氛推入了更加热烈的高潮之中。 由来四川茂汶藏族羌族自治州管辖内的许多羌族村寨,都坐落在群山之中。 羌族生活的区域因长期与藏族比邻,而深受影响。使羌族的一些生活习俗、文化现象和语言均融入藏族成分。例如,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 羌族“锅庄”的风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异。甚至即使是邻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风格上也廻然有别。但凡是未婚男女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锅庄”类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为活泼、充满朝气和吸引人们前来观看的集体舞蹈。 里县木卡乡的《青年锅庄》,不知在谁的号令下,青年们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圆圈,开始了舞蹈。在分别由男女领唱和混声合唱的交替过程中,舞蹈随节奏相应而起不断变化。他们在为晾晒作物,高高竖起于场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宛如若干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美妙的栅栏之中。而更为令人心动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个段落,队形由开口处的领舞者,带领大家从圆圈形式转换为向内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时,男女青年近距离的面面相对,羞涩的红霞便即刻飞上不少姑娘们的双颊。每逢这时,旁观的众乡亲们就会通过那双双对视的幸福目光,推测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恋的情人。友好的议论、哄笑和频头论足随之而起,把“锅庄”舞蹈的气氛推入了更加热烈的高潮之中。 特色除此之外,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而且听说,只要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一跳“锅庄”,就会牵动左右几个村寨小伙子们的心。小伙子们无论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莫过于观看《女子锅庄》更为重要。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显示摆动“髋关节”幅度与技巧水平的独舞竞赛。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原地旋转;还有的在原地连续地做着 360°的髋部大回旋摆动。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涌动和无尽的魅力。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也随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更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在这里,姑娘们倾心尽力地舞蹈,绝非只为娱乐。如参观者能够注意到周围男青年们火辣辣的眼神,即可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舞蹈前老人对姑娘们的“祝福”开始,姑娘们个个不但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而且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其目的只有一个,要以此来获得小伙子们的钟情和爱慕。 色尔古的舞蹈对伴奏没有严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随时还可加入小锣、铜铃、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汉时期已有记载的“羌笛”来进行伴奏和助兴。 传承昌都作为锅庄发源地,其继承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历久弥新,不仅传统锅庄得到了继承,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锅庄也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传统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迸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昌都地区农牧民群众极为喜爱锅庄艺术,各乡镇都有业余演出队伍,其中以城关镇锅庄队最为有名,是继承和发展锅庄艺术的一支生力军,曾多次代表县、地区参加各类演出,获得了较好成绩,人数也不断扩大,锅庄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为了继承和发扬昌都锅庄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昌都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半专业性质的县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20年来,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始终把锅庄作为“镇团之宝”,在汲取民间锅庄营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现代歌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加强了传统舞蹈的节奏和旋律,增加了传统舞蹈的时代性和欣赏性,使传统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乌兰牧骑演出队改制为县民间艺术团,继承和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祝福昌都》、《嘎昌都》、《赞文成公主的服饰》等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乡土风味的锅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也多次获得区、地的奖项,并多次在出藏演出。2003年开始,昌都县文化局和民间艺术团更是把收集整理锅庄艺术作为了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创出品牌效益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广泛收集材料、邀请老艺人现场歌唱讲解,对流传于民间的锅庄进行词、谱记录和整理,并对队员们进行培训、传授,重新录音,目前已完成70余首锅庄唱词的记录、整理,并与昌都地区芭啦芭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了昌都首张锅庄光盘专辑--《嘎昌都》,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保护和继承。同时,昌都各级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传统民间文艺的继承和发展。2005年,在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专门投资了40多万制作一部较为完整的锅庄光碟,使昌都锅庄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保护。 锅庄艺术不仅在城镇、农牧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也逐渐走进学校、课堂,昌都县很多学校都把锅庄作为体育锻炼、文艺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范围,既强化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效保护和继承了传统文化。锅庄能够充分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对于锻炼心肺功能有明显的效果,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锻炼。保护和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是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开发民间艺术资源,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际行动,为了我们能够共同拥有和享受这份文化遗产,我们正积极对其进行挖掘和创作,使之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分类从地域特点来看,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 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 牧区锅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寺庙锅庄多为寺庙念冬经或迎宾时跳。其要求严格,如预先指定领舞者(多为德高望重的男性长者);要求服装统一等等。这种舞具有一定的舞蹈程式,舞步稳重,舞姿端庄、含蓄,表达厚诚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