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学
释义
1 广东商学院副教授

秦学,男,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汉族。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另外也有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等同名名人,以及《红楼梦》系列问题的研究分支“秦学”。

人物简介

秦学,博士,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科研及研究生工作秘书(兼),广东商学院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旅游管理学科学术骨干,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个人履历

2001年6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学(旅游)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旅游经济与管理、城市旅游与休闲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与实践。有着较为宽广的社会合作关系,近年来主持或参加湖南、浙江、宁夏、江苏、湖北、广东、重庆、吉林等省区的旅游规划与设计、城市发展与规划、休闲发展与管理方面的横向项目30多项,省部、厅级等纵向课题5向。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在《人文地理》、《城市发展研究》、《经济地理》、《学术研究》、《思想战线》、《消费经济》、《城市问题》等CSSCI学术期刊上10篇。出版专著《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出版《旅游规划原理》(副主编、合编)等3部教材(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主讲课程

《旅游心理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休闲娱乐管理》、《人文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区域规划原理》、《休闲、生活与社会》、《岭南文化地理》。其中《资源与环境管理》、《休闲、生活与社会》、《岭南文化地理》为新建设课程(课程负责人)。近两年在学科发展与硕士点建设、科研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实战经验。

社会职务

现任社会职务:广东省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广东、浙江等多家旅游研究机构和专业策划公司的特邀研究员或顾问专家,《中国旅游研究》杂志审稿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暨特聘科普志愿者。

2 天津大学教授

秦学,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

1991-1995 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学士

1995-1998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硕士

1998-2001 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所 博士

2001-2002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博士后

2002-2004 南非金山理工大学 博士后

2005-现在 天津大学 副教授

3 《红楼梦》研究分支

简介

秦学是以人物秦可卿入手探究《红楼梦》系列问题的研究分支。作家刘心武从1993年开始发表关于“秦学”的文章,1994年辑成《秦可卿之死》一书,1996年修订过一次,到1999年又扩展为《红楼三钗之谜》,2000年后,他把研究的触角推进到对清代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及其儿子弘皙(也就是康熙的嫡孙),揭示出他们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以及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从中采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细节原型作为艺术虚构的资源,这些成果在2003年又形成了《画梁春尽落香尘》一书。到目前,刘心武的“秦学”研究仿佛山溪终于流出窄谷,奔泻到了更广阔的田园,形成了一条自成形态的河流,于是又构成了7万字的《红楼望月》。

在公众共享的“红学”大花园里,这“秦学”当然只是生在一隅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刘心武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评、平等的争鸣与热情的鼓励中,努力把自己的这朵花开成浑圆。“红学”研究非少数学术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垄断领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

评价

刘心武的猜谜式研究之所以能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同,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天时

1、红学本身:当前红学研究处于低潮。由于没有新的资料被发现,所以依托于资料的考证派红学举步为艰,原有的资料早已被翻来覆去地弄熟了,难以有新的观点和发现。而文艺评论派研究也难以形成独树一帜而又被广泛认同的系统观点。红学本身是一个受公众关注很高的学科,是公众参与性很高的学科,也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在此情况下,产生另类的观点是完全可能的,所谓“剑走偏锋”,当正当的通道不畅通的时候,活跃的能量就会走向旁路。

2、社会环境:当前时代,各种专业、学科都向边缘化、多元化发展,红学也不例外。而且整个社会充满浮躁气息,难以再有甘坐冷板凳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因此“文化快餐”成为时尚,不仅如此,猎奇心理、反传统心理在青年中具有广泛基础,刘心武的研究正是适应、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地利

刘心武非常知道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比起前些年的霍国玲,刘心武很聪明,占据了最有利又最权威的中央电视台,而不是再到处去亲身宣讲。而央视最关心的是收视率,这种奇谈怪论正好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也电视台的看点。正如出版社愿意出畅销书而不愿出严肃的学术书,所以能一拍即合。

人和

1、刘心武的观点主要在青年中传播和支持。大多数青年除了只读过原著和看过电视剧之外,对百余年来的红学研究成果根本没有接触过,连最基本的什么是考证什么是索隐都不知道,就开始批判传统红学了(这就是上面说的,猎奇心理、逆反心理)。而这时刘心武出现了,于是有耳目一新之感,于是就盲目跟从。这是刘心武获得巨大的读者听众基础。2、刘心武获得了红学权威周汝昌的支持。众所周知,周老素来是支持新人新观点的,尤其是刘心武的某些观点与周老一致,所以获得周老的极大支持。另外客观地说,周老晚年的观点很偏激和固执,在支持刘心武这一点上,可能就有和“正统红学”故意叫劲儿的意味。刘心武很好地利用了红学权威对他的支持,不厌其烦地展示周汝昌与他的通信和周的支持文章,在这点上说,的确有“拉大旗扯虎皮”的嫌疑。

以上是从客观方面分析,下面看看刘心武本身。实事求是地说,刘心武从秦可卿入手研究红楼梦,是非常具有眼力的,秦可卿是红楼梦中最神秘的人物,而且也是红学研究争议最多的人物,这是其眼光独到之处。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心武的入手点非常好。这比起前两年欧阳健兴起的“程前脂后”说更容易获得群众基础。欧阳健的假说也不可谓不独树一帜和耳目一新,但是他的方向是版本辩伪,这个领域普通公众是望而却步的,所以即使红学研究内部吵得再厉害,公众却知之甚少。刘心武就不同了,抓住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和红学的薄弱环节。

另外,我们之所以看到刘心武的论证有可取之处,感到非常认同,也不希奇,因为他毕竟吸收了历来红学的研究成果,而不是完全的白手起家、另起炉灶。正如前几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其中很多观点都非常精彩和有理,但是这些并非其自己的观点,而是多年来形成的学术共识(比如第二册)。但是,他们的前提和方向却完全错误了,多数读者只看到细节,却忽视了方向,被作者编织的网络牵着走了。

还有,刘心武在庞大的正统红学面前做出一副弱小者的姿态,似乎谁都在和他过不去,其实这正是利用了公众同情弱者的心理弱点。学术研究反对一言堂,提倡百花齐放,但并不是意味着就可以随便胡说,学术是有规范的,学术论证是有正确方法的。当你的方法超过学术的规范,就会成为哗众取宠、扰乱视听。因此严肃的学者是不允许这种现象的,这并非是与某个人过不去,而是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学术负责的态度!刘心武自己把自己的研究称为“秦学”,我以为还为时过早,一门学科、一门学问必须有正确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一定数量的研究者队伍才能算数,刘心武仅仅凭央视几次演讲、三四本著作就能建立起“秦学”,未免口气太大了点。即使真有心有力建立起学科,也是以后的事情。正如有的观众很客观地说,顶多叫“秦论”或“秦说”,毕竟只是一种假说,离一门学科还差得远呢!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刘心武“秦学”的出现并非偶然,即使没有这个刘心武,也可能会有那个刘心武出来,这是客观因素决定的。回首二百年,红学史上这样的事情不少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是真是假终究会露出本来面目,当今时代,泥沙俱下。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

二百年来的红楼梦阅读史和研究史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红楼梦是一部文艺作品,是一部小说,而不是谜语汇编。作品中包涵了作者本身的影子,但绝不会隐藏什么宫廷阴谋、政治风云。因此要把小说中的人物、事件、时间都统统坐实在真实的历史中,只能取一时之宠(也许目的已经达到),但终究是不会有结果的。胡适曾讥讽当年索隐派的蔡元培为“猜笨谜”,现在的刘心武不是一样地猜笨谜么?索隐派的错误,在于大方向上的错误,属于牵强附会的错误。

对待红楼梦,正确的方法应该始终把她看作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去欣赏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借鉴写作技巧,感受深邃的中华文化,认识社会,指导人生。另外奉劝大家,应该好好读读百年来的丰富的红学成果,再分析刘心武。不要以为有一个刘心武就可以对百年红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一言以蔽之了。

红楼梦二百年风风雨雨,被人们左割右砍,东拼西接,翻肠倒肚,肢零破碎,让我们还红楼梦以红楼梦本身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7: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