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秦巴民居 |
释义 | 陕南秦巴山区的民居建筑不同于陕西的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关中平原院落群居形成了村,陕北凿土成洞生成了窑洞民居,而秦巴民居群居户数少,建筑材料多种多样,建筑形式依地域特点而有差异,反映出秦巴山民既随遇而安又不甘于现状的复杂心态。 介绍陕南秦巴山地貌从大处着眼,可说是由一条江、两座山组成。这一条江就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两座山即秦岭山脉和巴山山脉。一条江、两座山造就了秦巴山民既柔情似水又意志如山的共同秉性,他们日落而息的秦巴民居也体现了这种共性。 产生原因秦岭巴山,山高岭峻,沟壑纵横,可供群居的宽敞平地很少,自古以来,除形成了为数不多的集镇居民群体外,山民们多是散居,真是星罗棋布,少有大村落。这些散居点缀在秦巴山地的沟沟壑壑,远远看去,并不起眼。 房屋结构秦巴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砖混合结构。土木结构的房屋是房屋主体结构土墙为建筑支撑主体,门窗梁檐等为木质结构。土墙是用木板框土一层层筑打起来的,建筑土就地取材,并和以草筋,有的在墙中还以坚硬树条做墙筋,从而使土墙更为结实。砖木建构是用当地自烧的砖做墙的主体,从前多用青砖,青砖的大小尺寸不一。砖木建筑多是有钱的大户所建,从采用青砖的大小及建筑的规模可窥见大户之间的富裕程度。土木砖建筑是一些建筑重要部位用砖,非重点部位用土墙构成,这种建筑多为小康之家来用。 秦巴民居因多为散居,加上贫富悬殊不一,建筑规模差异很大。从建筑规模上来看,又可分为一间房、二间房、三间房,正三间两偏手,正二间两偏手,一间一偏手等普遍建筑形式。房屋正屋多是“两坡水”,即房顶是人字型分水。偏厦房多为“一坡水”。有钱的大户人家就不是这种简单常见的形式,而最起码是四合院,这种建筑进屋前先得进“槽门”,即院外的大门,进得大门,有一院子,走过院子,就进了堂屋,过了堂屋,中间有一四方“天井”,天井四周是房屋,这些房屋共用天井采光。 除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外,秦巴民居房顶的盖物也多有差别。这差别也以贫富不同为区别,最差的房屋盖顶是土墙盖茅草,而后依次是石板、泥瓦。盖泥瓦当然是最不错的,但有些地方没有好土,出不了好泥瓦,却出上等的石板。秦巴山地石板坚硬,颜色如一,厚薄天生成线,挖出切薄后做房屋盖顶,挡风遮雨,自成一色。 民俗习惯农村旧式上等住宅是地主的“四合天井”大院瓦房,只讲牢固,不重视空气流通,窗子多是“八根柴”、“一马三箭”,即是雕刻,窗棂也是密而死固,院内很少是推窗。自耕农和大佃户,多是土墙石板板、竹笆楼,穷困户则为“观音合掌”、“千脚落地”的草棚。 建房是民间喜事,乐于互相帮工、送礼。立门要贴对联。屋梁要夜偷别家(实际事先托人打招呼或给喜钱)臭椿树,夜晚客人守梁;梁的下方涂色写画,中间用红布裹以笔、墨、茶叶、米、旧历书和硬币,叫做“包梁”。上梁更热闹,两端站歇手,用干果、小蒸馍、数额极低的小硬币,边唱吉庆话边向下抛撒食物,名曰:“撒梁”。 乔迁俗称搬家,忌讳六月和腊月,故“六腊不搬家”,以为“从热到凉,最后拉帐”,兆头不好。要在半夜迁移,取其“越来越亮”,还要烧一大盆木炭火抬上,谓之新居“红火”。亲友恭贺,叫做“暖锅底”。 城镇民房,较阔者临街为数间铺面,木柱提板,后是天井院落,正房名堂屋,多是雕花木格门,厢房为砖砌腰台,上装花格推窗,房屋两旁全用青砖砌满,名曰“风火墙”,青瓦白墙。小巷一般民宅则系土木结构,矮小简陋,仅为瓦房而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